① 乡下人家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本次赛讲课,我非常认真地备课。教学设计多次修改,力图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我认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文字、体会情感,必须引导他们抓住主要线索,抠住关键词句仔细读,慢慢品,并展开想象,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美。由此设计了让学生看图片——品文字——说风景——细想象——谈感受——课外补充的步骤进行教学。
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有: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在“读”中感知、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开头的齐读课文,学生读得整齐,有感情。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进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儿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样的情景?春笋探出头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吗?还会有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从而也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 过渡语设计较精细,整篇课文教学语言流畅自然。
五、形式多样品课文
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文字。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鸡、鸭。孩子们读完后能用自己的感受说自己读的是什么样的鸡,什么样的鸭。城里人和乡下人比比谁的家乡美。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总结表达。避免了单一的读、品、说,是课堂学习不再单调乏味。
不足之处:
一、 教学预设中,对时间的规划不够细致。造成课堂前松后紧。学生的发言没有都敞开说。课堂时间延长了一点。
二、开头的导入不够灵活。总想快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轨迹上来。结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时,有些急躁。后来为了显示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把一些重要的词句处理,显得有些急切。
三、 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多拿课文文字跟城市风景的对比,我学生对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感受可能更加深刻。
总之,感谢备课组老师的指点,我还要继续努力,谢
② 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赞美了什么
赞美了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③ 《乡下人家》展现了朴实()()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④ 乡下人家教案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抄
1,知道“屋檐”,“装饰”等5个新词。正确的读,写,“装修”,“和谐”等字样。
2,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意,激发农村生活的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
3,叙述为了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最密切相关的景,物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乡下人家。
学习重难点:
重点:以叙事出现的文章,描绘生动的画面在你的心中,这样的感觉美妙的乡村生活。
难度:叙事以了解从平凡的事物中文字,经验,普通的场景展现农村生活之美,抒发作者的学习方法。
⑤ 四年级,乡下人家前两段,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一种植物
《乡下人家》教学案例
学 科:小学语文
课例名称:《乡下人家》
执教教师:山东省临沂第四实验小学 冯浩
指导教师:陈中杰
课 型:阅读教学
年 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的景、事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三是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教材和学情分析:
《乡下人家》描写了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有“瓜藤攀架、鲜花笋芽、嬉戏鸡鸭……”等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针对四年级下学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设计时我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地点拨、引导和提升,使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具和学具: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二、合作交流
(一)欣赏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导入新课
1、播放童声版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师生共同欣赏),走在这样的乡间小路上,心情怎样啊?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沿着乡间小路,继续前行,走进美丽如画的乡下人家!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感受画面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师也反复读了这篇文章,读着读着,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你的脑海中有画面吗?我请7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一边听一边让画面变得更清晰些.
2、读了课文,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结合板书瓜藤、鲜花等词语)
3、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那么这篇课文能够读成哪句话呢?(出示中心句)
“独特”你怎么理解?“迷人”呢?
三、品读文本,走进画面
(一)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乡下人家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哪里?遇到你喜欢的画面,就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语句,写写你读文的感受.
(二)共同交流:
课文中哪一个画面让你觉得最为独特、迷人?
A、鲜花笋芽
理解鲜花的句子
1、 谈谈你读文的感受.
2、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乡下人家房前那盛开的鲜花(课件出示)
3、谁能读出它的独特迷人的美.
理解笋芽的句子(课件出示)
1、同学们都来读读这一段,看这幅画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演演小笋芽.
3、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作者真是匠心独运,这个“探”字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个“探”字,让这群小笋芽变得多么活泼,多么可爱!
B、瓜藤攀檐:
生读句子,谈感受
教师小结
C、鸡鸭觅食
学生读鸡、鸭的部分,
你们看见这些鸡鸭了吗?他们生活的怎么样啊?
教师小结
D、院落晚餐
(1)生读: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
(2)说说乡下人家吃晚饭又有什么独特迷人之处呢?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和乡下人家共进晚餐的情景.
(4)引导学生理解“天高地阔”
(5)感情朗读.
E、月夜睡梦
告别这夏日的傍晚,让我们循着纺织娘的美妙的歌声,一起走进秋天的月夜.听――(课件出示纺织娘的叫声,教师引读课文)
孩子们,来让我们轻轻地读,不要惊扰了乡下人的好梦.(齐读)
四、总结提升,升华情感
1、再读中心句子.
小结:同学们,乡下人家是一幅画,一幅清新隽秀的画,乡下人家是一首歌,一首扣人心弦的歌;乡下人家更是一首诗,一首意味深长的诗.
2、将板书完善成一首小诗.(补全最后一句,答案不唯一)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乡下人家,她那独特迷人的风景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心里.课下请同学们利用周末,走进乡下,观赏农村的风景,看看谁能像作者陈醉云这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支记录美的妙笔.写好了,我们来办一期田园风情的手抄报,好吗?
附: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瓜藤 鲜花 笋芽
晚饭 睡梦 鸡鸭
独特 迷人 如画
乡下人家!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写一种你最熟悉的景物.
课后反思:
教学《乡下人家》后,以下几个方面的设想在课堂上得到肯定:
一、大胆取舍,抓住重点.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不可平均用力.预设时,我选择了最有特色和学生喜欢的“鲜花笋芽、晚餐”作为重点指导,其他作简洁处理.这样教学,详略得当,使课堂变得丰满而不累赘.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瓜藤满架的理解比较到位,就没有处理.
二、创设情境,突破难点.课文中“探”和“天高地阔”两个词语的理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探”字,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演演小笋芽,感受作者运用“探”字的独具匠心;“天高地阔”,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和乡下人家共进晚饭的情景,感受乡下人家晚餐的独特.另外,我还通过音乐、图片等渲染氛围,引导学生更好的走入文本,从课堂实践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创编小诗,文意兼得.最后,和学生一起将板书完善成一首小诗,和本文的语言风格吻合起来.学生的补白,是这节课学生读文的真实感受,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不足:
课堂上有一个即时生成,我没有很好的把握.在教学笋芽时,学生说小笋芽从土里钻出头来.如果在创设情境演笋芽之后,让学生再来比较“钻”和“探”的不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课例点评:
教学《乡下人家》,冯老师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抓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纯朴的生活,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1、本课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初读反馈时,教师利用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用用自己的话概括画面,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训练.在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习得这种能力.
2、冯老师善于用平实的课堂语言,来营造和谐的氛围、美的意境,诱导学生参与文本对话,进行丰实的情感体验.在把握了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基调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感悟挖掘来理解一幅幅画面的特点.
3、老师充沛的情感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来.课堂上,冯老师感情充沛,语言真挚,表情动作恰如其分,这些都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一幕幕迷人的田园风景,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4、冯老师还注重读写结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师生合作编写小诗,既是课文总体内容的回顾,也是主题思想的提炼,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融入了风景独特的乡下人家,对乡下人家充满了向往.
⑥ 乡下人家中描写乡下人家的哪些风景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抄鲜花、雨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等景物描写。
《乡下人家》一文语言清新明快,感情真挚自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的传情达意,将对乡下人家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满腔喜爱融入平淡无奇却又色彩绚丽的乡村景色的描写之中。
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了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激起每一个都市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眷恋之情。
(6)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作品中大量使用修饰词,表示肯定、否定、假设等语气的词在文中比比皆是。如:“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从他们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 “总要”“肯定”等词语说明乡下人家都会养鸡的,没有例外。是“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表肯定语气。
文章大量运用叠词,比如:“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绿绿的浓阴”“常常会看见”“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我们成人一般是不善于使用叠词的,只有孩童,他们才会自然地运用叠词。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是故意让自己回到童年,回到那个天真的孩童岁月。因为他久居台湾,无法回去——只能在作品中回去。在空间上,让自己的“心”飞回到那个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时间上,让自己的“心”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童年。
⑦ 小学四年级语下册《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怎样导入
本课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属,选编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