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1-03 07:49:32

A. 西师版数学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⑴学生在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计算方法,能.....·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与评析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与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三册第2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说课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2526页的内容。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建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建议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 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bgcolor= #FFFFFF >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B.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我学会了吗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度量单位 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学具准备】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44个,记录单12张。 【教学方法】猜想——操作——论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发现 (一)情境:
1. 同学们都爱吃水果吧,这里有个西瓜和苹果,哪个大、哪个小? 2. 其实刚才我们是在比较它们的什么? 3. 谁能说一下体积指的是什么? 4.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 (二)导课:
1.看来同学们对前几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相信大家这节课能有更好的表现。 2.在这里,有一种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现在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排在一起,组成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它的体积是多少?把4个排在一起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3.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是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来判断它们体积的,真聪明。
(三)揭示课题: 1.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你们来看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体积能直接判断出来吗?
2.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不能直接看出来,怎样来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观察思考 提出猜想
1.
利用课件,动态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说说图(1)、(2)、(3)的变化(从长、宽、高、体积等几方面来说),你有什么发现?
2.
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和什么有关?

三、实践操作,验证猜想

1.生动手操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些棱长是
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
4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完成下表。
长方体

/cm

/cm

/cm
小正方体的数量
体积
/cm3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第三个长方体

第四个长方体

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
(小组分别汇报)

2.
归纳总结: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

如果用
V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
a
表示长方体的长,用
b
表示长方体的宽,用
h
表示长方体的高,就可以得出
V=abh
四、探求新知

及时巩固

1.
求各长方体的体积。
(课件呈现)

2.
一个长方体长
6
分米、宽
3
分米、高
3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口答)

如果把它的长截去
3
分米,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

如何求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的体积
?
3.
师: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你又能明白什么新知识?

引导学生明确:

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正方体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师:如果正方体的棱长用字母
a
表示,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吗?

(出示标有字母的正方体)字母公式为:
V=a

a

a

教师提示:
a

a

a
也可以写作
"a3"
读作
"a
的立方
"
表示三个
a
相乘。所以正方体的
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a3
(板书)

五、变式练习,巩固提高

(课件呈现)

1
.我会看: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
.我会想;判断
:

1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
2
米,它的体积是
8
立方米。





2
)一个棱长为
6
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3

3n=n x n x n





4
)一个长方体,长、宽、高都扩大
2
倍,体积也扩大
2
倍。




3
.我会做:解决实际问题


1
)要修一个长方体水池
,
底面长
12
分米,宽
6
分米如果要

向这个池子里注入
5
分米高的水需要多少升的水?


2
)一个正方体纸箱的棱长总和是
48
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运用本节课解决生活中的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

V= a×

h
=abh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V=a×

a
=a3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观察发现),复习前面学习过的计算体
积的方法:

“数体积单位”,因为这个知识点与本节课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这个环
节的复习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接着探索新知环节,我的设计主要依托新课程“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
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活动中,
1

.
利用课件,动态变化长方体
的长、宽、高,说说图(
1



2



3
)的变化(从长、宽、高、体积等几方面来说)


再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

提出猜想:
1.
利用课件,动态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说说
图(
1



2



3
)的变化(从长、宽、高、体积等几方面来说)
,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大
小和什么有关。
2
、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猜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些棱长是
1

米的小正方体摆出
4
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完成下表。
)有了
前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
之后,我立即追问: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
并最终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C. 三年级数学下册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2、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评析:借助拍手歌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三、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1、观察比较。
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课件出示、学生判断,比大小)
2、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3、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四、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1、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2、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4、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五、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六、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七、总结

D. 西师版三年级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的教学反思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专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属面的面积,比较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E.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今天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课桌和黑板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然后由观察物体的表面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长方形纸条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
课后听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体,让学生摸它们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给它们穿上衣服,谁的衣服布料多?那么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2、小组合作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组的办法这个环节比较仓促。当汇报的学生站在自己座位上讲解时,有些同学并没有理解。

阅读全文

与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