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鲁迅祝福教学视频

鲁迅祝福教学视频

发布时间:2021-01-02 16:04:18

Ⅰ 鲁迅的祝福一课人物对话最少的是谁

鲁迅的祝福一课人物对话最少的是鲁四老爷和祥林嫂之间的对话。

Ⅱ 鲁迅《祝福》使用的手法及写作主线

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是通过这种典型的概括手法,以极简练的笔墨,表现和刻划人物的外貌和性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祥林嫂在《祝福》中的第一次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枝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的第二次肖像描写:“她不是鲁镇人,四叔家要换女工,卫老婆子带着她来了。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兰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可以说是一个新近守寡的,年轻少妇。

祥林嫂的第三次肖像描写,是男人伤寒病死了,儿子阿毛不幸又被狼叼了,她又到鲁四老爷家求活干。“桌上放着荸荠式的园蓝,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文章是用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在小镇上的河边,遇到祥林嫂,第二天,祥林嫂就在旧社会的压迫和歧视下,走完了她苦难的人生历程,死在鲁镇的风雪地上。

作者在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上,相同的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兰夹袄,月白背心”,因为穷,所以祥林嫂没有多余的衣服,因此衣服总是原来那件,没有什么变化。

而每次变化的是她的外貌和神情,例如:第一次到鲁家,她才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时候的祥林嫂,可以说,还有些微的青春的气息。第二次,夫死子亡,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此时的祥林嫂,头发已经花白,记忆已坏,人已显得有些木讷。第三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时的祥林嫂,头发已经全白,神情已经木讷,只有那眼珠一动,说明她还是一个活人。

作者仿佛用祥林嫂,在不同生活时间和环境下,拍摄出来的三张不同照像,让读者清楚而鲜明地看出了主人公的巨大变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对吃人的旧社会表示无比的愤慨。

我们欣赏先生的高超艺术手法,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学习的借鉴

Ⅲ 求!求!急求!鲁迅《祝福》的电影免费下载!教学要用!!很急!

这是上部地址复:mms://61.163.231.115/movie/movie20050816002.wmv

这是下部制地址:mms://61.163.231.115/movie/movie20050816001.wmv

不是BT类型资源,用迅雷或者HTTP形式都可以下。

或者去哇客影视网找找

Ⅳ 对鲁迅的《祝福》进行教学分析,从文本特点、作者意图、编者意图、学生情况四方面分析

鲁迅《祝福》教学分析

一、文本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写法,先写“临死之前”的祥回林嫂,然后写“初答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可在此基础上理清线索和结构。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二、作者意图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编者意图: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
1.初读课文,了解祥林嫂的经历。
2.再读课文,分析探讨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3.自然引入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讨论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研读,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Ⅳ 鲁迅《祝福》怎么分段

鲁迅《祝福》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5)鲁迅祝福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展现出了鲁迅的小说风格的多变性,按时间顺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鲁迅的“爱好”,这也是小说作者抛弃选择祥林嫂身边人特别是卫老婆子作为叙述者的原因。“我”这个角色做为叙述角度的合适点在于: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听过来补充;有些事实直接发生在“我”的身上。

这样,文章就会呈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直接发生的(如有无魂灵的对话);有所见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鲁镇生活的情况等);有是听来的(如阿毛故事等)。

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故事组合自然会采用“现实与过去,真与虚”的方式,使文章展现出多变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富有跳跃感。

这篇短篇小说是对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相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呈现出一般小说的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王铁仙)[

《祝福》是一篇极具民俗色彩的作品。(作家王华)

鲁迅的小说除了《阿Q正传》,其他的在结构上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学者梁实秋)

鲁迅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

Ⅵ 鲁迅的《祝福》主要讲什么

《祝福》抄一直以来都被认袭为是一篇描写旧中国农村妇女苦难命运的作品,通常人们对其主旨内涵的解读不外如下:小说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作品通过封建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事实,谴责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这个制度和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所施于祥林嫂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就小说所叙述的主体内容而言,这样的理解讲得通,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仅仅停留于此的解读与阐释又似乎很不尽人如意,表达这样的主题的作品在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中并不少见。

(6)鲁迅祝福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鲁迅在《祝福》这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渗透出一股虚无的气息。《祝福》完成于1924年2月,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21卷第6号,后收入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是《彷徨》中的第一篇。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所收的作品完成于1924至1925年间。《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写于1924年2月,写的是难以名状的无聊;《孤独者》写于1925年10月,写的是无处藏身的孤独;《伤逝》写于1925年10月,写的是无可奈何的悲哀。

Ⅶ 关于鲁迅祝福的评价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写出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变化过程,无疑,眼睛的刻画是最重要的。鲁迅先生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
《祝福》是鲁迅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的是她良好的身体状态。“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新寡,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
可没料到,婆婆索她被卖再嫁,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刻画,不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吗?不正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吗?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后来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这下我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办“祝福”了,这生动的表现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的欢快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可没料到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于是她被赶出鲁四老爷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为期不远了。于是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她已经不在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无疑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了。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从而让人们感叹: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又是多么值得可叹呀!寄寓了人们带给她的无限同情与伤感。因此,这里的“画眼睛”,更能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总之,一个眼睛,别样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坚忍顽强,到麻木迟钝,只求死后平安的悲苦命运的轨迹。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我们也就见微知著,从她的眼神变化中看到了旧制度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劳动妇女,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真可谓是“一圈眼神细刻画,写尽人生悲苦命”啊!

相关文章:
·新年好——2007年元旦祝福语集萃(组图)
·种类祝福短信
·幸与不幸——《祝福》的人生价值
·老师,我为您祝福
·《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无法解脱的负罪感和惧死情结——浅析《祝福》祥林..
·母亲节短信祝福语
·还不是穷死的——《祝福》教学的切入方法
·倾听也是一种同情——小说《祝福》《苦恼》比照阅..
·也是美好愿望的体现——《祝福》结尾探讨

相关资源:
·《祝福》ppt115 苏教版
·传递拇指的祝福——编写祝福短信ppt 人教版
·《祝福》ppt114 苏教版
·《祝福》ppt113 人教版
·《祝福》ppt112 苏教版
·《祝福》视频课堂实录1 人教版
·春节新年元旦祝福短信集萃 通用
·《祝福》ppt111 人教版
·《祝福》ppt110 人教版
·《祝福》ppt109 人教版

Ⅷ 鲁迅的《祝福》

哟!都长篇大论的,言不对题,其实答案很简单,一句话:痛击病态的旧中国,祝福善良的老百姓!

阅读全文

与鲁迅祝福教学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