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02 02:22:17

①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造成什么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来动会导致源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一般移动规律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而移动,但移动范围小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10度内;至于风带,全球从北到南分为极地东风带(东北风),盛行西风带(西南风),东北信风带(东北风),东南信风带(东南风),盛行西风带(西北风),极地东风带(东南风);而洋流基本是由风向影响的

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造成什么影响

答案A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春分到夏至,直射点向北移,夏至到秋分,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秋分到冬到,直射点向南移;冬至到来年春分,直射点向北移。

③ 太阳直射点每天移动多少度

太阳直射点每天移动纬度0.258°

④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

地球自抄转并公转的同时袭,地轴(地球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非常遥远),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4′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于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始终有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
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春分至秋分),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秋分至次年春分),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黄赤交角不变,这个移动范围不变.

⑤ 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

⑥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看下这个图就知道了

⑦ 怎样用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总说明: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说它是重点内容是因为:

  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 说它是难点是因为:

1.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而这部分的知识也很难通过实验演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通过实践,制作出一种可以直接演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简单教具,现将做法提供出来.

一、原理

  1. 太阳直射点是能够接受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点。根据几何原理,这条光线肯定通过地心,因此可以认为这条光线即是地心和太阳几何中心的连线。所以,如果用一条由地心出发的线指向太阳的几何中心,那么这条线和地表的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如果在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始终有这样的一条线指向太阳,那就很容易观察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了。

二、所需材料

1. 适当大小的圆一个(任何硬质材料均可)、半径相同的半圆两个(最好是有颜色的透明硬质材料)、与圆半径相同的箭头两个、短轴一个(如果没有,可用别针代替)、地球仪支架一个。

三、制作方法

1. 将箭头与半圆固定

将箭头垂直固定在半圆的圆心处,箭头的长度与圆的半径相当最好。半圆最好用有色透明材料做成,代表“夜半球”,箭头最好做成比较醒目的颜色,方便学生看到直射点移动的过程。因为半圆要与大圆通过圆心相连,所以在半圆制作时最好把圆心处留出来一部分,或者在圆心处适当加上一些材料。两个半圆用同样的方法制作。

2. 大圆的处理

此处大圆代表地球剖面,所以在圆饼上应用彩笔绘制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等线条,绘制线条时要严格按照各线条在地球上的实际分布制作。注意,圆的两侧要作出同样的线条,而且所有线条必须重合。并在圆心处穿一个圆孔,圆孔大小和短轴直径相当(如果用别针,就不用穿孔)。

3. 各部分的组装

将制作好的两个半圆和大圆用短轴通过圆心穿在一起,大圆在中间,连个半圆重叠着夹住大圆,使两个半圆固定在短轴上,这样两个半圆可以同时转动;大圆不要和短轴固定,这样直射点移动的同时,各地的昼夜长短也就可以跟着变化了。然后将这部分作为整体装到地球仪支架上,大圆上绘出的地轴固定在地球仪支架的地轴位置,使地球可以绕地轴转动。

这样,一个简单的用来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具就完成了。

四、演示方法

1. 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用一个物体作为太阳,将演示仪放在桌子上,太阳与地心保持在同一水平面,指针指向太阳,此时指针所指地球表面的位置就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然后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转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并保持指针始终指向太阳,这样,就很容易观察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和移动范围。

2. 转动箭头,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

了解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后,由此引起的现象也就很好理解了,用这个演示仪还可以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因为红色箭头所指的地球表面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

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通过转动箭头就可以实现。箭头与晨昏线垂直,所以转动箭头时晨昏线也会跟着移动,这样就很容易演示出各地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

总结:

这种教具对学生理解这部分的知识确实有不同寻常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演示,亲自观察,能够迅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变化这两个知识点。使用简单教具,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表明,这是一种制作容易、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效果明显的教具,势必会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和教师传授这些知识的良师益友。

⑧ 我国国庆节这天,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是( )

B
太阳在夏至冬至来这两自天到达北..南..回归线...然后在夏至之后又从北回归线北向赤道移动..秋分时到达赤道..而后继续向南移动..在冬至的时候到达南回归线..而后由南回归线继续向北移动.到春风时又到达赤道...10/1号在秋分至冬至之内..所以由北向南..

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什么请说详细点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每年的夏至日(斗指午,太阳黄经90°),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值达到最大,太阳高度可以达到 90°,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含北极圈)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正值隆冬,南极圈内是极夜。

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26′附近和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线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线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又称“冬至线”,斗指子、太阳运行至黄经270°为冬至,此时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冬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天又名日短至。

⑩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什么请说详细点,谢谢!

3月21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过后,直射点北移,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内射北回归线,以后直射点容南移,秋分(9月23日)时又直射赤道。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以后又北移。

阅读全文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