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确解决设计问题能力条件与要求教学设计
高一通用技术《明确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条件与要求》导学案
一、教学对象回分析
通过前两章的答学习,对设计和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并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掌握了如何发现与明确问题。对设计一样自主创新的作品跃跃欲试,但在确立设计题目时往往没有考虑可行性。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个设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明确设计问题的能力、条件与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研究是研究设计问题的可行性。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明确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与条件,明确设计要达到的标准和所受的限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价值,需要的技术能力与条件,以及设计的要求等,掌握这两个步骤组合起来成为设计过程的第一阶段。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力,学会分析遇到的问题是否存在解决的价值,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持,有什么样的设计要求。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遇事冷静,分析问题从两方面入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设计的能力条件与要求;
难点:给合实际来应用,明确设计
⑵ 在定义教学设计时,明确提出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中国人是谁
是外国人加涅。
国际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1985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写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⑶ 明确设计问题的能力条件和要求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对设计和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并通回过本章第答一节的学习,掌握了如何发现与明确问题。对设计一样自主创新的作品跃跃欲试,但在确立设计题目时往往没有考虑可行性。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个设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明确设计问题的能力、条件与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研究是研究设计问题的可行性。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明确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与条件,明确设计要达到的标准和所受的限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价值,需要的技术能力与条件,以及设计的要求等,掌握这两个步骤组合起来成为设计过程的第一阶段。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力,学会分析遇到的问题是否存在解决的价值,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持,有什么样的设计要求。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遇事冷静,分析问题从两方面入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设计的能力条件与要求;
难点:给合实际来应用,明确设计的能力、条件与要求
⑷ 如何让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明确而恰当
张金秀(北京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及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从教学目标的层次来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即学校教育目标)、中观(课程目标)及微观(单元或课时目标)三个层次。对广大教师而言,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微观教学目标,即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从国际教育研究领域来看 , 教学目标可分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三类。我国在教学目标研究和实践方面深受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和加涅的目标模式影响, 历来以行为目标为主。在行为目标体系下,微观教学目标被定义为“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以前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 ?”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导学,即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导教,确定教师的教学步骤、环节及教学活动,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以及导评价,即目标为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二、实践中教学目标表述和制定方面出现的可喜变化
(一)目标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
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表述往往是诸如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following new words…”,或者是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这样一些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的语句,在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学目标的表述主体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描述,如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can/will be able to do …”这样的转变体现了教师教学中心的转移,即从关注自己的教的效果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面的教学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二)目标维度由双基转为多维
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重视双基,目标确定和表述只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尤其重视语言知识目标中的词汇和语法目标,结果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大量词汇和语法规则,却无法再真实情境下运用。进入新课程以来,三维目标框架或英语学科饼图目标框架进入英语教师的视野,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师生互动更有意义,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重视和发展。
(三)行为动词由抽象转为具体
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表述常常使用“掌握”、“了解”这些笼统而抽象的动词,使教师很难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影响下,教师们开始用具体、可检测、多层次的行为动词来表述目标,如“学生能够听读、认读、说出以下词汇”,“学生能够运用下列句型描述他人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等。在这些具体的行为动词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以及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三个方面是实施新课程以来英语教学目标方面呈现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在帮助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发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就教学目标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困惑,急需课程专家和教师培训者的重视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解决
(一)教师们的教学目标意识亟待增强
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教学目标起着导学、导教、导评价的作用(孙鸣,2004 ),因此教师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根据学生的现场生成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究其根本,这种意识背后的理念其实是希望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重点考虑“教什么”、以及“教得怎样”,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得怎样”的问题,对教师把握教材和学情的能力、课堂驾控能力等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们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往往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进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最后才来设计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们更加关心的也是如何按计划实施自己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所以不管学生学得怎样,都要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教师意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秉承的理念是重点考虑“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们往往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直接等同于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
从教学设计的操作序列出发,即学生需求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案的确定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确定(张金秀,2008 ),“教什么”是比“怎样教”更加上位的概念。只有确定了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是为目标服务,才能保证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们首先需要增强教学目标意识。
(二)三维还是五维——目标的维度框架应该体现学科特色
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英语学科课程专家根据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特点,将三维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项,以饼图形式呈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教育部,2001)。两种目标体系的并存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在设计目标时是依据三维还是依据五个板块?教师们往往听从学校或教参的意见。于是各学校依据自己的理解为教师们规定了教学目标的表述维度,结果各不相同,有的学校要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有的学校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 / 德育三个维度设计,有的学校则更为简单地要求英语教师从知识、能力、其他(对“其他”学校的解释是有就写,没有就不写)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这些纷繁多样的教学目标维度框架面前,教师们很难判断,失去了深入分析和把握目标的动力和方向,索性人云亦云,学校让怎么写就怎么写。僵硬、死板的教学目标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性,目标与过程分离,如有教师对北师大五年级上册 Unit4 Mocky's birthday 所确定和表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够借助图片读懂故事,分角色朗读故事。
2. 能够正确听出、说出、理解并认读故事中相关词汇、句型、月份(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季节( spring, autumn ),以及询问及回答生日的表达法。
3.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故事中搜索有用信息,根据图片和主要词汇的提示对故事进行简单复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谜语、师生对话、回答问题、图片排序、填写信息卡、true or false 、图文匹配、带旁白的表演故事等活动,从整体至部分理解、学习故事。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故事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要关爱朋友和家人。
从这个教学目标来看,简单套用三维框架并不适合英语学科,因为其中的过程方法目标 常常会被 老师们理解为教学过程,同时该框架遗漏了英语学科重要的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最后落实的还是只有知识和技能目标。
改进策略:
要遵循学科特点,统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维度框架,即按照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进行确定和表述。这与三维目标框架并不矛盾,笔者认为,英语学科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并不是五维目标,而是根据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科特色对三维目标的细化,如将过程方法目标细化为学习策略目标,将文化意识从知识技能目标中分化出来凸显和强调,为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更为具体和符合学科特色的操作框架。当然,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并不要求每节课同时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目标价值,但教师还是要根据这一框架尽可能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价值,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高效。根据这一框架,笔者为上述北师大五年级上册 Unit4 Mocky's birthday 第一课时的教学 案例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懂关于生日话题的小故事,并能够分角色表演故事;
语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初步综合运用关于季节、月份的词汇( spring, autumn, summer, winter, January, February, March ,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以及询问和回答生日日期和年龄的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 …How old are you? I'm … years old) 进行相互交流。
学习策略目标:学生能够学会利用网状图记忆关于季节和月份的词汇。
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够知道在西方文化中生日礼物要当时打开看并致谢。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生日日期,并在其生日到来时给予英文祝福。
从上述目标表述来看,小学英语教学中最核心的目标还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目标,其他三项目标是辅助性目标,但它们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人文的情境和背景,在课堂教学中也十分重要。
三、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应遵循的依据问题
框架确定后,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便是对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确定。下面笔者将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和案例,提出几条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以帮助教师们进一步明确思路。
(一)要以单元为长度分析教材,确定基于单元的课时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
小学英语教材都是以单元为主线设计的,基于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考虑,单元中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简单,如一个小故事,一段小对话,或甚至几个单词。但教材编写者是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编写这些教学内容的,意图在整体把握下强调单个课时的不同重点。然而教师们在分析教材时,往往只关注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并围绕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孤立地进行教学,认为单个课时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就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这样的目标定位会导致教学情境单一,师生的教学枯燥乏味。如笔者听过的下面一节课。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 Unit 10 What color is it? 中第二课时的词汇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颜色卡片和物品卡片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操练 red, blue 等 16 个颜色词,以及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的单个句型。在课后与教师交流时,教师说自己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能够说出 16 个颜色词,以及能够运用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句型问答关于颜色的语句。但笔者翻阅教材,发现本单元出现的句型还有 What are they? They are … 以及 How many … are there? There are … 的句型,以及诸如 butterfly ,bear 等的动物单词。笔者于是问任课教师,为什么不同时操练一下这些句型和单词呢?教师说这些句型和单词上节课就学过了。于是笔者又找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各两名学生做了简单的问答,结果只有优等生能够听懂问句并进行回答,其中“they”和“there are”还用得不熟,而中等生和学困生都需要笔者将问句翻译成中文。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学过了”一定不意味着学生就“学会了”。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是靠单节课就能够实现的,而应该是在单元内、甚至学期和学年内不断滚动和复现,螺旋上升从而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要“用 70% 的旧知滚动 30% 的新知”(李静纯,2001 )。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考虑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单元整体分析,同时考虑新旧教学目标的联系,尽可能复现旧的教学目标,同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围绕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二)要基于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恰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体现的是学生学习前后知识与技能的变化。因此,除教材之外,学情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另一个重要依据。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对照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在这方面的已有水平,然后根据学情调整教材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恰当的教学目标,实现外语教学上的“ i+1 ”原则。
在这方面,理想的状况是教材上的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已有水平,教师只需对教材目标稍作调整就可以进行教学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各地区小学英语开设状况各异,有三年级起点,也有一年级起点的,导致教材的难易程度不一。如有的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而中高年级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级起点的教材,导致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明显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再加上现阶段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普遍给孩子报社会上的英语辅导班,也导致孩子们的水平高于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水平。如下面这个教学案例(岳蔚,2005 ):
在教PEP教材( Book 2, Unit 4 )中关于动物那一课时,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单词 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 ;学生能够听懂会做 Act like a dog/monkey … , 同时巩固所学单词。整节课的教学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师生互动频繁,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课后调研中,一组数据引起了听课者的注意,全班 54 位同学中,对新授内容课前就已经掌握的有 47 人,课后掌握的有 52 人。也就是说,一节 40 分钟的课,只实现了 5 位同学的语言进步和发展,大部分同学只是将已会的知识技能又温习了一遍,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类似这样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育基础较好、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还是较为常见的。比如笔者最近参加过的某区评优课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普遍低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通过对三至四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并根据其水平拓展或降低教材教学目标。如上述案例中,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语言知识目标还可以增加 toy 这个词,以及两到三个动物词汇,如 bear, turtle 等,语言技能目标还可以再拓展为用 This is a ... .It's yellow/red.等句式描述动物玩具。
(三)要结合语料将宏观和具体的情感态度目标相结合,并在教学中显性或隐性渗透。
情感态度目标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课程标准对二级情感态度目标描述是
1 )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
2 )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从该表述来看,学生个体的兴趣培养和自信心建立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十分重要的宏观的学科教学目标。同时,课堂教学还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即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而这方面最好的方式是结合语料确定适切的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然渗透。
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情感态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上出现了三种误区,需要纠正。一是教师普遍通过趣味性活动和多元评价关注学生集体的情感态度,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个体情感态度的关注。如笔者在一次听课中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断地随机叫学生回答问题或读单词语句。当叫到一个小女孩回答问题时,小女孩的浓重鼻音明显说明她感冒了,但教师并未理会。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该女孩又被叫到两次,而每次教师只关心她是否回答出问题了,对她感冒这一事实始终视而不见。显然该教师忽略和失去了师生交往中重要的情感交流契机,若教师能够在第一次叫小女孩回答问题时就关注到她的感冒,到她身边问两句“ Did you catch a cold? ”这样的话,一定会增强小女孩对学校、教师、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建议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孩子个体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目标方面的第二个问题是情感态度目标与语料话题脱节,无法自然渗透。如笔者听过的一节课中,人教社新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Unit 4 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Lesson 24 一课中,教师设定的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地球关灯一小时的活动和本课以水瓶卡片为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地球的意识。而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询问和回答假期去哪里旅游的对话,与节约能源、保护地球毫无关系。牵强附会的情感目标对学生来说只是说教,达不到效果。在分析了语料内容后,笔者与授课教师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感受不同国家的旅游特色,有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
情感态度目标方面的第三个问题是目标达成方式。随着人们对德育目标的重视,教师们普遍拿出课上最后五分钟时间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如上述案例中,教师用了最后 5 分钟时间和学生讨论世界关灯一小时的活动,并组织学生唱了一首题为“我们的世界”的英文歌曲。在课后访谈中,教师提到这个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达成“学生能够提高环保意识”的情感态度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前文已分析了其不合理处,并作了修改,这里要反思的是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方式。情感态度目标作为外语课上的隐性目标,其达成方式可以是显性的,即组织学生讨论某一种情感态度,但这种单纯为情感态度目标服务的活动不应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更多是依靠隐性的方式来渗透实现的,即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地结合语料自然渗透情感态度,让学生多通过体验、换位思考等方式感受某种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在这种情感态度方面的感悟。如在上述案例中,确定了“学生能够感受不同国家的旅游特色,有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的情感态度目标后,教师首先可以在导入环节询问学生的旅游经历:Where did you go last winter vacation? How did you feel? 引发学生对自己美好旅游经历的回忆。其次在输出环节,可以结合语料提出任务: They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How about you? May Day holiday is coming. Make a travel plan with your partner. You can go to any countries you like. 让学生在做旅游计划的过程中去想像、憧憬,自然会激发其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
(四)要尽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语料中有的隐性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并将其显性化。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语料并不一定同时具备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价值,但教师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学中的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程晓堂,2003 )。同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部,2002 )。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语料中有的隐性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并将其显性化。
如人教社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Unit 3 My father is a teacher 单元中第 17 课,教材设定的新授单词有 fireman, policeman, policewoman 三个词,从学习策略目标价值分析,这三个词都是合成词,教师可将本节课的学习策略目标设定为对合成词构成法的初步感知,培养学生今后遇到类似词形时根据构词法进行猜测的意识和能力。但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从三维目标角度设计教学目标的教师只将这三个词作为新词进行孤立的处理,并未给学生提供获得学习策略的契机。
教师缺乏学习策略的意识,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自身没有受过相应的学习策略训练,缺乏学习策略知识,因此也就缺乏对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能力。建议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中要将强对教师这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有文化意识目标,但文化意识特色突出的课文,完全可以进行文化意识目标的设计。如北师大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 Unit 9 Day and night 单元第四课时 A happy day 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一篇关于 Ken 和 Ann 的周末生活的小短文。根据这个语料,可以将文化意识目标设定为了解中西方儿童周末生活的异同,开拓孩子们的视野。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在理解教学目标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研究教材和学生,制定合理、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 ABCD 原则
A 对象( audience ) ---- 写明教学对象
B 行为( behavior ) ---- 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 条件( condition ) ---- 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 程度( degree ) ---- 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
范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U1 ,L3
通过对话学习,学生能听懂关于职业的简单语料,并能简单询问和回答关于职业的简单问题。
(二) SMART 原则
• Specific
• Measurable
• Achievable
• Realistic
• Timing
(三)动词多样化原则
知识目标:
说出、拼写、读准、认识、了解、熟悉、学会使用、运用、理解和领悟、表达、掌握
技能目标:
讲述、朗读、复述、背诵、描述、获取、写出、听懂、表演、演唱、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乐于、有 …… 的愿望、尊重、爱护、珍惜、养成、敢于、辨别、欣赏
(四)供参考的教学目标表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Unit 4 ,L1
Main task: 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带感情地朗读或表演故事。
1 .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和听懂关于物体方位的小故事;
2 .学生能够听懂和说出以下词汇:in, on, under, behind, in front of, nut, squirrel ,ground;以及句型 Where is it? It's…. ;
3 .学生能够通过图片联想记忆单词;
4 .学生能够了解 nut 包括很多干果;
5 .学生能够积极评价他人的帮助,并有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
⑸ 如何指导完成一篇习作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记录生活中难忘的瞬间。
2.指导学生把内容说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教学重、难点】把内容介绍得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激情导入,自由练说
1、师:“人生总会有许多第一次,翻开我们成长的书本,一页又一页,记载着我们童年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迈出蹒跚的步伐、第一次背着书包上学校、第一次独自一人出远门……不同的第一次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但无论怎样都是那样的令我们难以忘记。”(板书:难忘的第一次)
在你经历过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哪一个?为什么它让你忘不了?
生谈。(四至五个)
2、老师发现同学们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的经历依然是那样津津有味,下面请你选择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回忆事情的经过,回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试着说一说。老师给大家提两点要求:(1)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2)再说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讲清楚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板书:事情写清楚表达出感悟)
生自由练说。
二、交流分享,相机指导
1、小组交流
刚才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小伙伴交流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一个同学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讲清楚事情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不清楚的可以适时提问。好,开始吧。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聊得真热烈,谁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与全班同学分享?
指名交流(在他发言时其他同学要用心听,看他是否将事件过程讲清楚了?讲述中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悟,有哪些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价时要强调的有以下几点:1、事件叙述的完整2、借鉴了课文的表达感悟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3、能从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给人更真实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明确习作要求
师总结:同学们不仅听得用心,还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呀,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通过刚才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描述,老师也感受到这些“第一次”的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这难忘的第一次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好吗?本次习作是一次命题作文,题目是《难忘的第一次》,请打开书看习作要求,看看要我们做到哪几点?(生答师板书)
把事情写清楚就是要按事情发生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可以借助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受。
明确了要求,开始动笔写吧。
板书:
难忘的第一次
事情写清楚
要写出感悟
《难忘的第一次》作文讲评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作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并会运用标准对照衡量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
2.通过评讲,欣赏同学们文章中的美点,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通过评讲,让学生了解自己写作中的不足,知道如何弥补,进而逐步改进。
重点:会运用标准对照衡量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
难点:运用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他人的作文。
一、总结习作
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本次习作是一次命题作文,题目是难忘的第一次,还记得本次的习作要求么?谁来说一说?(学生回答并相机板书事情写清楚,要写出感悟,)
2、总结感受
在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后,老师非常感动、也很高兴,从大家的文章中,我感到经过小学将近六年的学习同学们都积淀了自己的学养,并能用心感悟生活。这节课,我们将针对同学们的习作进行讲评。
二、佳作欣赏
1、出示佳作,集体欣赏
这篇作文是本次作文中优秀习作之一,想听么?用心听老师读,在这篇文章中你最欣赏那一部分?觉得那个地方很好?同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评价,明确这篇习作将事情的的经过写的非常具体,能够从心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表现当时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借鉴课文中表达感悟的方法,能结合具体事件把得到的启示写清楚,
2、出示片断,讨论修改
这是咱班另一位同学的习作,它记述了第一次骑自行车的经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习作的一个片断,(师读片段)你觉得这个片段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要求学生通过修改了解如何通过修改将过程记录清楚)
三、精益求精
1、明确修改的作用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我们认识了叶圣陶先生,他为肖复兴详细修改的作文更是令我们记忆犹新。有人请教叶圣陶先生怎样修改作文?叶老说:“再念、再念、再念。”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生谈)
师:“是的,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无数次修改才得来的。”
2、明确修改标准
那么针对本次习作,你觉得应该从哪方面来修改?
明确修改标准:1、字词句:错别字、用词得当、语句通顺、是否存在病句。
2、内容:事件过程叙述清楚,完整,将感悟写清楚。
3、表达:能够从心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表现当时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3、小组合作修改
下面就依据这些标准,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也可以向自己的组员求助。
4、展示修改的内容
老师感受到大家都很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你觉得自己哪一处修改得很好,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你在哪些地方做了修改?
生交流
四、总结讲评
在这次习作中,同学们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希望同学们能继续用自己的笔描写多彩难忘的生活。下去后可以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可以将习作上传到我们班的班级博客上,与更多的人分享。
⑹ 明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条件与要求教学设计
(1)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
(2)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
(3)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内和方法;
(4)能确定设计选题和制容订完整的设计方案;
(5)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设计的理解,增强进行设计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明确设计的能力;
2、明确设计的条件
3、明确设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