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十以内的连加教学反思

十以内的连加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31 19:19:26

1. 幼儿蒙式数学《10以内数的倒着数》教学反思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因此,我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的优化结合。 一、以竞赛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贯以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能使幼儿对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同时将游戏与学数相结合,也符合多途径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原则。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思维特点入手,设计喜洋洋和灰太狼的闯关游戏。让幼儿在具体的,形象的情境创设中,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让教学成为幼儿自己的需要,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并根据幼儿思维和情感的特点,把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溶于各种情境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其实质就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活动中,我十分重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学习,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让智慧之花开在孩子们的手上。我们都知道,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因此,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有趣和实用。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整个活动,形式新颖,简单有趣,生动形象,几个环节的安排恰到好处,始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复习了9以内的数量,发展了幼儿观察、比较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整个活动将幼儿的思路清晰化、系统化,使幼儿感到,原来学数学是那么的有趣,动静交替中,潜移默化培养了他们“乐学”的情感。

2. 教孩子十以内的说连加有什么简便方法

连加连减没有什么简便方法 这个只有在学生熟悉1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运算顺序后,再多做一些练习题训练 多让学生说一说算法就可以了

3. 如何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

如何用三步教会孩子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第一、认数字,从直观变抽象。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已经熟练地认识了1-10,但孩子们表面上看似水平差不多,其实有差别,有的孩子不看实物不知道是几个,面前有3个苹果,数一数才知是3个。如果你再拿3个梨,他不知道是几,需再数一遍才知道是3个;而有的孩子看见3,就知道生活中不同的物品都能表示“3”,不需再数,眼睛一扫,马上出来。其中差别,不言而喻。

家长在刚教数字时,觉得数字1太简单了,纸上写一个1,就告诉孩子这是1,这种直接教数字是强灌,没有帮孩子在头脑中建立数形成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孩子的思维就得不到锻炼,就是死记,有害无益。

家长要通过不同的实物来讲1,1个苹果、1个梨、1根手指……,象这样单个的物体就是1,这时纸再写一个1,就算认识了1。

然后家长让孩子反过来理解1,可以请孩子帮你拿1个苹果、1个梨、1根手指……,反复强化。

第二、讲算法,明白符号含义。

“+”、与“-”,孩子理解起来也不容易。不是家长你写下“+”、与“-”,告诉孩子这是加号与减号就行了。“+”号的意思是合并,也就是合在一起;“-”号的意思是去掉,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

家长在教这两种符号的时候,要演示这个“合并”或“去掉”的过程。如教1+2时,先拿1个物品放在左边,再拿2个物品放在右边,然后家长先问左右两边分别是几(复习数字),并在纸上写上1 2(中间空着,等会添“+”),然后提醒孩子观察,家长将左右两边的物体合到一起,边演示边说:“我将1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到一起了。合到一起了,就可以在1与2中间写上“十”号了。”加号的含义就理解了,加法的含义也知道了。

又如教3-2时,可以先拿3个苹果,家长问这是几个?孩子回答时,在纸上写上3,然后提醒孩子观察,家长将2个拿起来,边演示边说:“我从3个苹果中拿走几个苹果了,现在还有几个。”孩子说拿走2个,家长在纸上写2和1,此时纸上有3 2(中间空着,等会添“-”),“这样拿走2个,就是去掉了2个,可以用减号哦,然后在两数之间写上“-”,减号的含义就理解了,减法的含义也知道了。

上面实物演算过程,需要变换不同的物品来训练,充分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这步训练很关键,有些孩子在中高年级做应用题时,不知用什么方法,加减乘法靠猜测,这就是初学运算时,孩子没有在头脑中建立形成过程),这个形成过程的训练要多样,要落实。

第三、掰手指,做过渡。

理解含义后,很多孩子刚学习数学计算喜欢掰手指,掰手指的过程是学生从直观变形象的过渡阶段。

(1)全掰手指。如3个苹果可以用3根手指表示。刚开始是一根一根掰手指。如算1+2时,可以从左手一根一根数,得到3。

(2)半掰手指。如算1+2时,要训练孩子将2记在心里,只伸出一根手指,然后数3;如4+5,先将较大数5记在心里,然后伸出4根,从5开始,6、7、8、9,得9。

(3)不掰手指。从全掰手指到半掰手指,孩子已学会思考,而不是机械地一根根数,孩子的思维从直观到抽象,向迈了一步。

4. 幼儿园大班10以内的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十以内的加减还可以理解,有的幼儿园还要做五十 以内的连加连减呢,那才叫拨苗助长,现在全国要求不能设学前班,但还是有幼儿园设了学前班,学前班的幼儿跟小学一样的上课,孩子们根本不进去,我觉得反而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极危险。孩子放学回家带回来的作业如果不会做,我就引导他去作,甚至如果太多时,我就自己帮...他做了,哈哈。

5. 10以内的加减

10以内加法口诀:1+1=21+2=3 2+2=41+3=4 2+3=5 3+3=61+4=5 2+4=6 3+4=7 4+4=81+5=6 2+5=7 3+5=8 4+5=9 5+5=101+6=7 2+6=8 3+6=9 4+6=101+7=8 2+7=9 3+7=101+8=9 2+8=101+9=1010以内减法口诀:9-9=0 9-8=1 9-7=2 9-6=3 9-5=4 9-4=5 9-3=6 9-2=7 9-1=88-8=0 8-7=1 8-6=2 8-5=3 8-4=4 8-3=5 8-2=6 8-1=77-7=0 7-6=1 7-5=2 7-4=3 7-3=4 7-2=5 7-1=66-6=0 6-5=1 6-4=2 6-3=3 6-2=4 6-1=55-5=0 5-4=1 5-3=2 5-2=1 5-1=44-4=0 4-3=1 4-2=2 4-1=33-3=0 3-2=1 3-1=22-2=0 2-1=11-1=0

阅读全文

与十以内的连加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