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建筑构造教学反思

建筑构造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31 16:37:06

① 中班安全建筑工地要远离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危险的工地
活动目标:
1、知道施工场所有许多建筑材料、大型机器,很危险,不能随便进入。
2、了解更多的关于工地的知识,知道安全帽、安全网的用途。
3、扩展知识面,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本图书,录像带。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看录象,了解建筑工地。
(1)建筑工地有什么?
(2)认识各种建筑工地上的安全标记和高大的施工机械,如:搅拌机、大吊车等。
2、给幼儿介绍有关工地的一些简单知识。
(1)为什么叔叔们的头上都戴着安全帽呢?
(2)为什么在房子的边上有许多绿色的网?(可以防止砖块、木材等物体从高处掉下来砸伤人。)
(3)盖房子前要干什么事情?
(4)房子外面的架子是怎么搭上去的?
(5)工地上有许多的沙子,我们小朋友可以到工地上玩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建筑物的图片,让幼儿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建筑物。
5、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看图说说。
(1)这是什么地方?
(2)小朋友在工地上做什么?
(3)这样做对吗?(请幼儿说说为什么)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关于建筑的事情,我们小朋友很爱动脑筋会提问题,但我们要记住工地是危险的,小朋友不能随便到工地上玩。

② 大班结构游戏建桥能手教学反思

活动目的
尝试运用建筑材料把自己设计未来的桥表现出来。
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表现力。
培养相互合作、勇于探索的品质。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教师共同收集各种可搭建桥梁的材料,如砖块、木板、牛奶盒、橡皮筋、水泥、泥土、竹条、麦秆、纸盒、油漆、刷子、绳子等。
2.准备适量结构材料以及辅助材料,如积木、各种积塑、易拉罐、海绵、果冻盒、橡皮泥、小木棍、自制车和船等。
3.准备必要的制作工具,如剪刀、胶带、笔等。
活动过程
一、回顾引题
启发幼儿回忆自己认识的桥,激发幼儿动手制作桥的愿望。
二、介绍材料
向幼儿介绍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和工具。引发幼儿思考,用这些材料可以建构什么样的桥?
三、动手建桥
①引导幼儿自由选择,确定各自合作的伙伴。
②启发幼儿与同伴协商,要建构的是什么样的桥及需要哪些材料。
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建构活动。
④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幼儿在建构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⑤作品完成后,鼓励幼儿在桥的上、下、周围等处摆放各种制车、人、路灯、船等模型,使桥更形象、更富有生机。
四、欣赏作品
引导幼儿互相观赏作品,启发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谁建的桥最有特色、最有创意。
活动延伸
1.将幼儿的作品集中摆放在班级创设的“我们造的桥”展示区,鼓励幼儿邀请其他班级的幼儿或家长前来参观、欣赏、并能大胆、流利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2.鼓励幼儿在家与家长一同制作桥的模型,并带到班级参与展示交流。

③ 幼儿中外建筑教学反思

1、对各种经典的建筑物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欣赏、比较中国和外国的建筑,初步了解中外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3、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 

④ 中班安全建筑工地要远离教学反思有哪些

1、知道施工场所有许多建筑材料、大型机器,很危险,不能随便进入。

2、了解更多的关于工地的知识,知道安全帽、安全网的用途。

3、扩展知识面,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4、认识各种建筑工地上的安全标记和高大的施工机械,如:搅拌机、大吊车等。

5、给幼儿介绍有关工地的一些简单知识。

6、扩展知识面,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本图书,录像带。

⑤ 小学科学3.美丽的建筑教学反思

《美丽的建筑》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围绕建筑物的美设计了两个专活动属,“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通过调查建筑装饰材料,观察其图案、造型、色彩、用途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建筑材料对装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体现了科学与生活、技术之间的联系。

⑥ 结构游戏建桥小能手教学反思

活动目的 尝试运用建筑材料把自己设计未来的桥表现出来。 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表现力。 培养相互合作、勇于探索的品质。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教师共同收集各种可搭建桥梁的材料,如砖块、木板、牛奶盒、橡皮筋、水泥、泥土、竹条、麦秆、纸盒、油漆、刷子、绳子等。 2.准备适量结构材料以及辅助材料,如积木、各种积塑、易拉罐、海绵、果冻盒、橡皮泥、小木棍、自制车和船等。 3.准备必要的制作工具,如剪刀、胶带、笔等。 活动过程 一、回顾引题 启发幼儿回忆自己认识的桥,激发幼儿动手制作桥的愿望。 二、介绍材料 向幼儿介绍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和工具。引发幼儿思考,用这些材料可以建构什么样的桥? 三、动手建桥 ①引导幼儿自由选择,确定各自合作的伙伴。 ②启发幼儿与同伴协商,要建构的是什么样的桥及需要哪些材料。 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建构活动。 ④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幼儿在建构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⑤作品完成后,鼓励幼儿在桥的上、下、周围等处摆放各种制车、人、路灯、船等模型,使桥更形象、更富有生机。 四、欣赏作品 引导幼儿互相观赏作品,启发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谁建的桥最有特色、最有创意。 活动延伸 1.将幼儿的作品集中摆放在班级创设的“我们造的桥”展示区,鼓励幼儿邀请其他班级的幼儿或家长前来参观、欣赏、并能大胆、流利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2.鼓励幼儿在家与家长一同制作桥的模型,并带到班级参与展示交流。

⑦ 谁有20篇教学反思,急

【词语解释】
[沉静] 非常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灌木] 矮小的丛生的木本植物。
[木屑] 木头的碎末。
[轻蔑] 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球果] 指松树或其他树结的球形果实。
[凝神] 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 形容声音曲折、优美、动听。
[垂头丧气]:神情沮丧的样子。
[夜莺]:文学上指叫声清脆婉转的鸟。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和建筑物等。
[兴致勃勃]:形容兴致很高。勃勃,兴盛的样子。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寂静]:静悄悄的,一点声响都没有
【近义词】
沉静(沉寂) 凝神(凝思) 空旷(寥廓) 盘问(盘查) 轻蔑(轻视) 注视(凝视) 阴沉(阴森)
【反义词】
宛转(直率) 曲折(笔直) 战争(和平) 空旷(狭窄) 阴沉(晴朗) 轻蔑(敬重)
垂头丧气(昂首挺胸) 沉寂(喧哗)
【难句讲解】
第二天,在被烧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个河沟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意思:这段话是说“夜莺”坚守岗位,认真察看敌情,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战斗刚刚结束,立刻有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是一片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意思:由于德国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使苏联人民深受其害,满目疮痍,一片焦土,连烧焦的树木也“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段话写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同时也说明了苏联人民对德国侵略者的愤恨。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意思: 在回答德国兵的问话时,小男孩非常沉着、自然,在话语中流露出对德国强盗的憎恨。“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在敌人不易察觉之中戏弄敌人。“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其实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兵却没有听出来。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孩子回答。
意思:德国军官想知道森林里有没有游击队,所以突然问孩子,希望突然发问能在孩子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获得真实情报。孩子机警地装做没有听懂他的话,故意用“蘑菇”来和他打岔,巧妙地掩盖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如果孩子回答“没有”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回答“有”又会引起敌人的戒备。故意答非所问,使德国军官进一步认定他是个一无所知的小孩子,从而放松了防备。孩子的答话,说明他能随机应变,显示了他的聪明机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意思:这句话既导出了事情的起因,又引出了下文。小男孩学夜莺的叫声,是用来吸引敌人的注意。果然,敌人“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发现了他。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意思:这句话含蓄地告诉我们:游击队已经作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已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说明游击队已经从“夜莺之歌”中完全掌握了敌人的兵力情况,并作好了战斗的准备。
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意思:他天真活泼,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他的“学夜莺叫”“学杜鹃叫”正是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意思: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赞美夜莺的歌声宛转动听,实际上是赞美小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起了点题的作用,也可以看出课文注意了前后照应。
【内容提要】
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当时,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人民奋起保卫祖国。本文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男孩用学夜莺叫的方法,传递消息,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鬼子的故事,表现了苏联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写作特点】
一、全文以“夜莺之歌”为主线贯穿始终:歌声把敌人引到河边,带进山林,歌声把敌情传给游击队,歌声又在河边响起。
二、通过“歌声”写出了小男孩的机智、沉着、勇敢。
三、描写主人翁形象富于童趣,使文章充满鲜活的色彩。
【“歌”字解析】
课文中有四处写到“歌”,突出地反映了男孩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质。我们可以紧扣“歌”字来读课文。
首先,课文开头在写到德国法西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时,“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里的“歌声”是小男孩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接着,在小男孩给敌人带路时,他“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似乎把身边的军官给忘了,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游击队巧送情报,为后面把敌人领入埋伏圈作伏笔。在小男孩把敌人引到树林深处,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时,“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继而“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游击队员们知道其中的意思。于是,游击队员向德国兵开火,不多时,全部歼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这里表现出小男孩为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冒着生命危险把敌人领进埋伏圈,突出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最后,小男孩完成了任务,又坐在河边执行新的任务,“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生动地表现出他胜利后的喜悦。

⑧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目标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教学目标是设计容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阅读全文

与建筑构造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