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来念是一个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因为,教学设计理念是指导教学设计的,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教师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
说教学设计理念还意味着,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教学设计理念是一个学术概念,教学设计理念也是活生生的实践,与教师的创造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教学设计理念就有了丰富的意义。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Ⅱ 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我们在说课实践中认识到,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根据我们的理解,说课既可以是针对具体课题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的。
所以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必需的环节。
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英语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考核说课等;但我们从整体来分,说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践型说课,一类是理论型说课。实践型说课就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而理论型说课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再请几个人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
导致了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我们检查了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备课都是很认真的。但是我们的老师都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3、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5、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说课则不同,它可以完全不受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时间也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Ⅲ 基于资源的SUCCEED教学设计模式是什么意思
资源、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指支持教学活动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学习资源概念庞杂,通常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环境资源。
学习资源是一个系统,包括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大要素。
专题
专题,指主题、题材、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中至少有一个有共同之处而组成的集合体。专题教学模式中的专题主要是指由相同主题组成的集合体。
主题,是指整合教学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活学习任务。主题的覆盖范围广泛,只要学习者感兴趣或为教学所需,主题可以为任何事物。主题可以分解为很多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
主题开发
主题是基于资源的专题教学的前提,在开发中可以参照以下一些基本理念。
(1)由师生共同开发:主题开发一般有三种方式,即教师提供、师生共同开发和学员独立开发。
(2)具有亲和力:主题必须让学员感到熟悉、亲切、有趣,要与学员的工作、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3)以“劣构性”问题为主:劣构问题一般处于并且来源于特定的情境中,有一个以上方面指定不明确,问题描述不是很清楚或定义不明确,或者在问题陈述中不包括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能够培养学员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
(4)跨学科性/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习者将在分科科目中学习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真是的问题。
(5)具有智力/非智力方面的挑战性:所谓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员已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挑战性的主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员的学习兴趣。
(6)目标整体性:主题应当整合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
(7)实践性:关注学员所面临的问题,以培养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基于资源的专题教学是指围绕一个专题,充分挖掘和利用专题下各主题的相关资源,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提高问题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是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升。
基本特征
(1)资源利用的广泛性:对学习者有帮助的所有资源,包括任何媒体和任何形式,各类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
(2)具有主题性和主题的情境性:资源并不能直接用来解决主题所生成的真实的问题,学员必须先将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个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情境化的过程。在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过程中,资源通过主题而聚集,经过学习者情境化后,才能服务于主题。
(3)跨学科性:突破了学科本位,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将各门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综合利用,采用模拟研究的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
(4)任务驱动性:在一个大主题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解决大主题带来的一个个问题而达到学习目标,有问题就会带来任务,分析任务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学员工作相关的真实问题,使学习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解决问题的步骤参见问题解决文档。
(5)探究性:探究是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中的核心手段、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利用知识、内化知识,提倡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真正愿意学,体会如何学。
(6)反思递进性:提倡行动研究,注重利用新型的评价观评价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完善探究学习过程。
基于资源的专题教学设计
主题开发的路径
(1)以学科为中心
(2)以社会为中心
(3)以自然环境为中心
(4)以学生为中心
(5)以学员问题为中心
探究:主题教学设计与运作的核心
探究的定义:探究式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指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结论进行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
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
(1)明确问题,阐述问题情境:从多方面不断追问问题所在,描述问题产生的情境,恰当地呈现/模拟问题情境,并描述问题的可操控方面,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员建立联系,为后一步探究做准备。
(2)形成假设,确定探究方向:在自己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就问题的答案和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设想,然后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修正或改变,形成新的假设。
(3)实施、组织探究活动:是整个教学/学习活动的核心,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只是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组合多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
(4)收集、整理资料,找出资料的意义:大部分活动的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目的的,只有找到资料的意义,才能使资料产生最大用途。
(5)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应该确定并阐明问题求解者的多种意见、立场和观点;生成多个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收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活反驳各种观点;生成多个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收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活反驳各种观点,支持自己和他人的论点;讨论和阐述个人观点,评价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在最佳的行动方案上达成一致意见。
(6)探究结果展示/交流:根据探究内容展开相应的展示和交流活动,主要有报告、角色扮演以及辩论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