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8 23:55:07

『壹』 什么样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 这一设计方案认为这是一堂典型的化学课,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专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属师演示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CO2所具有的性质,由此性质可以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应用。一个个实验,一条条性质,做完实验也就学完知识了。最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二: 另一教学设计如下:先给学生一包膨化食品(里面充满某种气体),告诉学生里面的气体主要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包装袋内的气体可能是CO2,也可能是其他气体。这堂课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检验袋内的气体是否是CO2。根据前面学习的O2的知识可推知,要检验气体是否是CO2,必须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于是边学习CO2的知识,边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是否是CO2气体。利用性质验证气体是否是CO2的过程也就是掌握CO2性质的过程。 教学设计二中学生是主体,是主动的探索者,是主动学习,教师则由“一线”退居“二线”,只是学习的引导者。 同时设计二更突出经验的重要地位,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 设计二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立足于“创新”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我欣赏设计二!

『贰』 21 我最好的老师 教案

大卫·欧文
开放分类: 美国、作家

大卫Lloyd ·欧文
大卫 Lloyd ·欧文·DSO , OBE, MC 陆军中尉上校(被负担1917) 是英国的战士和作家。
1938 年他参加了陆军和被委任了入女王的皇家军团。他是以这个军团第2 个营在巴勒斯坦和西部沙漠从1939 年到1941 年7月当他参加了长距离沙漠小组(LRDG) 。
他在一定数量的行动参与了包括SAS 袭击在Tobruk 在August/September 1942 年。
他受伤了在一次空袭在LRDG 基地在Kufra 在1942 年十月和几乎丢失了胳膊。
在回答LRDG 以后在1943 年2月他履行了一些巡逻在整体LRDG 行动有效地被关闭了之前在第八支陆军达成了Mareth 线之后。
1957 年他写了一本书关于他的 经验- 沙漠我的 寓所由Panther Books 出版由Cassell 和再以下年。
他写过一篇名为《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文章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的21课
他写的《一个这样的老师》曾深受小学教师们的喜爱。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北师大版的语文6年级下册“科学的精神”的第2课

大卫欧文的丑闻
英国二战历史学家大卫·欧文著作等身,声名远扬。但近年来这种声
望日益沦为臭名,他公开坚持希特勒对德国系统屠杀600万犹太人一无所知。现在,67岁的他被捕了。地点就在希特勒的老家——奥地利。
奥地利内政部11月15日证实,欧文已于11月11日在奥地利南部的施蒂里亚州被警方逮捕,所据乃1989年欧文在维也纳和南部的莱奥本市公开演讲后法庭签发的逮捕令。
依照奥地利法律,否认大屠杀属犯罪行为,刑期最高可达20年。
奥地利新闻社(APA)引用未经证实的消息报道说,欧文已被关入格拉茨市的一所监狱。
欧文并非不知自己此行的风险,他事先也采取了预防措施,行程只有一天,且少有人知。由于奥地利属申根协定签字国,欧文可无需任何手续从德国入境。但是,据欧文个人网站上的一份声明所称,奥地利警方“窃得或截取了他的电子邮件”,因而事先了解了他的行程。
在秘赴奥地利之前,欧文先到德国拜访了20年未见的老友,德国剧作家罗尔夫·霍赫胡特(Rolf Hochhuth),此二人脾气相投,且互相欣赏,霍氏笔下多部剧作,将盟军在二战期间的轰炸行为视作战争罪行,亦将邱吉尔写成战犯。今年早些时候,他还公开赞许欧文是一个“可敬的人”,并坚持他不是大屠杀否认者。
英国的大屠杀教育基金会(Holocaust Ecational Trust)听闻此讯,即向奥地利政府致敬,称,英国没有制定否认大屠杀为犯罪的法律,而奥地利人“做了我们的法律该做却没做的事”。
欧文写作并翻译的二战历史著作近30种,他为戈林、戈培尔、凯特尔、隆美尔、赫斯等几乎所有纳粹高官作传,在其饱受唾弃的《希特勒的战争》(Hitler's War)一书中,他公开对大屠杀提出了质疑。
他坚称希特勒对大屠杀毫不知情,且没有丝毫的证据,能证明纳粹实施过“最后解决”的方案,并因此被指宣传反犹和种族主义思想。他辩解说,自己从未否认过有犹太人被纳粹所杀,只是对在集中营内死亡的犹太人数量和死亡的方式提出质疑,例如,毒气室应用的规模远没有那么大,死在奥斯威辛的犹太人大部分是由于伤寒,而非系统性的毒气室残杀,而死亡的犹太人也比今天人们公认的数字要低得多。
在奥地利入狱,已非欧文第一次吃官司。1992年,因公开声称奥斯威辛的毒气室纯属子虚乌有,他被德国一法官判罚6000美元。更为轰动的是他与美国埃默里大学历史教授和大屠杀学者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长达六年的讼战。
1993年,利氏在书中将欧文称作“大屠杀否认者中最危险的代言人之一”。欧文随即将利普斯塔特及其英国出版商企鹅公司告上法庭,诉称该书败坏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名誉。
2000年,法官查尔斯·格雷(Charles Gray)终于当庭宣判利氏获胜。这位法官还当面审斥欧文,称他“长期、故意地歪曲并操纵历史事实”,实在是一个“积极的大屠杀否认者”、“反犹分子和种族主义者”。
今年年初,利普斯塔特的《审判历史:我与大卫·欧文的讼战》(Historyon Trial My Dayin Court with David Irving)一书出版,回顾了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六年诽谤案的审理详情。本报曾在今年5月和9月两度推介此书。
今年3月,美国的C-SPAN电视台曾计划制作一部关于此案的纪录片,其中将包括欧文反驳利普斯塔特的一段讲话,但全球200余名历史学家联名吁请该台放弃此片。
欧文创作的影片《寻找历史真相》(The Search for the Truth in History)无处公映,后选择参加了“墨尔本地下电影节”,即便这样,也仍然在澳大利亚引发抗议,迫使影展组织者最终取消了此片的放映。
大卫·欧文所写的许多书,都有可供在互联网上免费公开下载的电子版,与其他重视保护作品版权的作家和学者相比,这实在是奇特的现象,也反映出欧文等人在全球各地惨遭人人喊打的窘境,并让我们认识到,历史学家怎样对待大屠杀这段历史,已远远不只是学术观点上的差异,而实在也是一个道义问题。大屠杀否认者和所谓的历史修正主义者,在欧美的学术甚至舆论舞台上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但是,行为类似的少数日本人却得以公然篡改历史,这是非常不对,也是非常危险的事。

『叁』 21.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是怀特森老师通过这一堂关于“猫猬兽”的课,想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怀疑。

②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这里的“冒险”是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学生要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要有怀疑,也要有实证,学习成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认识过程。

③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这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是怀特森老师创造和营造的,也就是在科学课上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论证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那就是要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怀疑的精神。

④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子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

(2)对词语的理解。

出人意料:超出人们的意料。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破绽: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饶有趣味:饶:丰富,多;指很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流畅,富有情趣,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一些新词的意思,可以结合课文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2.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研读课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展开。一种是抓住“人”展开。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以在课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个特点;第二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让学生读读怀特森老师的话,找出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第三个层次是读懂“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和同学行为、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和同学对怀特森老师从不理解到接纳到感激赞扬的变化过程。

另一种研读的思路是抓住“事”展开。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件事,教学时要突出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费解之处,可以让学生质疑:“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向学生讲授错误的信息呢?”;第二层次是“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怀特森老师的解释中初步了解这件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认识到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层次是“这件事对‘我’和‘我’的同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进了学习”“终身受用”“明白了一个个道理”。

3.要把课文放到本组教材的整体中去考虑,本组课文是围绕“科学精神”编排的,因此研读课文的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赞扬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好老师,而是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课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尝试朗读,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和对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的认同。

四、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认识“最好的老师”

1.板书“最好的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我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

我们的语文书上没课后问题。。。。

『肆』 关于最好的老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怎么写

老师为什么不拿自己来做实验啊,既贴近现实有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

『伍』 我最好的老师app教学设计。

老师是园丁,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何老师就是我最好的老师,她内给我的小学生涯留下了美容好的回忆。
说起何老师,你会想到,是那个何老师呢?答案将由我这个百事通来为你揭晓,她的大名——何杰,咦?哪个何杰?哈哈!当然是本人的正牌拉丁老师——何杰,说起她,可谓是年轻貌美本事多多,20出头一点点,却有一番大作为!

『陆』 我最好的老师 教案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对词语的理解。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几个说理的句子,意义比较抽象,可能比较难读,要多读几遍,读通顺。

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从字面上或者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简单地介绍,不要在科学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三个具体事例,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从全文的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课文。

3.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此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研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三个具体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有条件的话,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

5.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相关链接

1.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2.石蕊试纸石蕊是一种枝状地衣,可提炼出红紫色的结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碳酸盐;这种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粉末溶于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种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滤纸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液中,试纸就会转为红色;若放入碱性溶液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柒』 出色的老师教案

《出色的老师》教学设计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8课《出色的老师》。(板书课题)
2、大家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你讲的真棒,不但内容完整,而且语言简炼。你讲的这么好,有什么小窍门,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
(提炼学法1)这位同学采用的是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还有其他的好方法吗?
(提炼学法2)你是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借助文章中的重点句或重点段来总结主要内容,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3、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的最后一段。【幻灯1出示】老人的话让我翻然醒悟。这时,我才意识到黑大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因为公德,他将手表还给我;也因为公德,他又向校方举报我,因为我违背了公德。他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让我彻底明白了公德的重要和校规的严格。
齐读这段话。这段话里提到迂回的方式,这指的是什么呢?看来你已经读懂了这段话,这迂回的方式指的就是黑人同学先是将手表还给我,然后又向校方举报我,使我受到处罚。板书:还表 举报 受罚
4、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从这位黑人同学看似矛盾的举动中认识到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呢?那就让我们一同学习课文,走进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勾画出我对黑人同学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了解变化的原因。找到相关的句子后,大家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读完之后,你们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3、谁能用文中的几个词概括出我对黑人同学情感态度的变化。
生答。(板书: 感激 困惑 翻然醒悟)
你很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当中的这些关键词。
4、我心存感激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找一找你从哪些描写“我”心情的句子中,能感受到这块手表十分珍贵,对我无比重要?
【幻灯2出示】(1)可是,这块手表却在一次晚餐时丢失了,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伤心,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
①请你谈谈自己的体会。看来你也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所以更能体会到作者此刻的心情。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②你是从“丢失了自己的魂魄”,这个词当中体会到的。请把你的体会读出来。③这位同学联系上文知道手表是朋友送给作者的礼物,是一对友情表,十分珍贵,所以弄丢后作者非常伤心。
师:是的,这手表不仅传递着真挚的友情,而且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好友的思念之情,能够在异国他乡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如此珍贵的手表丢了怎能不令人伤心难过、失魂落魄呢?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句话。
(提炼学法)刚才我们在理解句子,体会作者情感的时候,同学们用到了三种非常好的方法,第一就是抓关键词,第二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第三就是联系上下文。等会我们在学习其他句子时也可采用这些方法。
(2)你还从哪个描写“我”心情的句子中,感受到这块手表对我来说十分珍贵?
【幻灯片出示】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同学们试着用我们刚才提到的三种方法来理解这句话。

谁来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你是从“眼泪都要掉下来”这个细节当中体会到的,真不错。读出你的感受。 “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用一个成语说叫——喜极而泣。我此刻的心情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喜不自胜)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为了能更好体会作者心情前后的变化,我们分角色来读。女生你们来读丢失手表那句话,男生来读手表失而复得那句话。
5、感受着作者的大悲大喜,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手表的珍贵以及作者对它的无比喜爱。所以,对于黑人同学能主动将那块手表还给我,我的心中自然是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然而,真的是乐极生悲,校长告诉我由于我乱贴寻物启事,弄脏了墙壁,罚我四十美金。我顿时明白了,读。
【幻灯出示】我顿时明白了,告发我的就是那位把表还给我的黑大哥!我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他给我的居然是一种遗憾的笑容,还笑着解释了一句:“这是公德,这是规则!”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仔细观察一下,这段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他发现了这三句话都是感叹句。好好读一读这段话,看你能从这些叹号中体会到什么?
(你从第一个叹号中体会到作者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吃惊、不解)为什么?是的,告发“我”、把表还给“我”,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的确是让人感到吃惊,感到困惑。谁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谁能比他读的更好?真好,你不但表现出了作者的吃惊,还表现了作者的困惑。第二句用上叹号,是想强调什么?你的感悟能力真强。在这儿用上叹号,是为了强调这位黑人同学并不是故意想害我受到处罚。为了维护公德,为了让我明白公德的重要性,他必须得这样做。你是从哪一个词语中,知道黑人同学并不是故意陷害我的?(遗憾的笑容)可是作者并没有理解他的苦心,而是把这种笑容,当做是幸灾乐祸。所以从第三个叹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此时心情怎样?(气愤、抱怨)那你带着气愤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你把作者的抱怨通过读给表现出来。
小小的标点就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看来我们在读书时一定不能忽视。
下面就让我们把刚才体会到的这些感情的融入到课文中,读出来。
6、当“我”愤愤不平去交罚金,和蔼可亲的收罚金的老太太的一席话却让我翻然醒悟。
出示:老人的话让我翻然醒悟。这时,我才意识到黑大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因为公德,他将手表还给我;也因为公德,他又向校方举报我,因为我违背了公德。他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让我彻底明白了公德的重要和校规的严格。
“翻然醒悟”是什么意思?老人说了什么让我幡然醒悟,谁来读老人的话?你从老人的话中听明白了什么?(老人告诉我,正是黑人学生拾金不昧,我的手表才能失而复得。老人还告诉我,他很同情我的遭遇,但是他不能违反校规减免罚金。老人还告诉我,黑人同学做的很对,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老师。)你们听明白了,作者也听明白了。于是,作者忽然间悟到了什么?黑大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7、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这段话,结合这段话,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我”和老人都认为黑人学生是一位出色的老师?指名说。你只讲到其中的一个方面,谁再来补充?(是的,黑人同学遵守公德,拾金不昧,将手表送还给我;他维护公德,向学校举报我,让违背公德的我受到应有的处罚;他用心良苦,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让我彻底明白公德的重要和校规的严格,使我受到公德教育。)板书:公德
同学们,作者幡然醒悟后,心中对黑人同学又是怎样一种情感呢?(愧疚、感激)带着这种感受齐读这段话。
8、假如“我”再次遇到黑人同学,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大家展开想象,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指名读。你能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动来描写,很好。你把作者那种愧疚表现的很深刻。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记住这位出色的老师,会记住他为我们上的这生动而又教育意义的一课,会记住在任何时候遵守公德都是一种素养,它比所有的财富都要宝贵。

阅读全文

与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