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8 22:41:08

1. 阅读教学设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主干问题略谈

□舟山二中 王舟勇
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常令我们的年轻教师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把握好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环节,阅读教学就会有思路,有质量,有底气。
举个例子。《鸿门宴》里面的人物繁多,事件错综复杂。教学这样篇目,一时间真的会让人无从下手。我听过一些教师教这一篇目的公开课,总觉得他们在阅读教学设计时缺少了什么。同时,也正是这个“什么”的缺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教的人思路不甚清晰,听者的思维总是被教者牵制着走。那么,《鸿门宴》这一课教学设计的“什么”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对刘项斗争起到关键作用的东西。如果能够拎出这个“什么”,就能解决设计的核心问题。
有人从刘项两人的性格入手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做本也无可厚非。但从文本内容的侧重来看,性格问题似乎并不是作者想要突出的。文本交代了众多人物的言行,作者像是要揭示双方阵营的某种反差。如果细细比较刘项各自部下的表现,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羽集团,真正能够给予项羽帮助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季父项伯为了一己之私,连夜通风报信,被刘邦糖衣炮弹击中,而后成为刘邦集团的有力外援;都尉陈平于刘邦逃脱之际出去召唤刘邦,眼见着张良众人密谋逃跑,却不积极采取行动,任由刘邦“置车骑而去”;而亚父范增,作为项羽集团的核心成员,是一个真正能为项羽未来考虑的人,可惜有点师心自用,与项羽的沟通不够,同时,作为一个谋士,盘算也很不周密,在一个小小的宴会场所,竟未能挑选一个武艺超群的刺客去结果刘邦,而令良机痛失,遂成千古恨事!而刘邦集团则不同,为刘邦出死力者甚众。谋士张良“为韩王送沛公”,大难临头却心怀忠义,谈吐间胸襟坦白,行事时缜密周到,可谓殚精竭虑义薄云天;参乘樊哙有勇有谋,闯帐护主,外在看似粗俗鲁莽,内里却是如发心细,正是他,硬生生把刘邦救离虎穴。在这场斗争中,刘邦就是因为身边有这样的一些追随者,才化险为夷,最终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所以,从这点上看,正是双方阵营的人心向背决定了鸿门宴的结果。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类似“项羽的手下支持项羽打刘邦么?”“刘邦的手下面对重重杀机团结一致么?”这样的主干问题,让教学的内容始终围绕着这个“什么”展开,既把教学的内容积极整合起来,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里,最后水到渠成地获得文本真正要告诉他们的思想层面上的一些东西。而通过《鸿门宴》的学习,学生们就可以从中获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用对人决定事业的成败”“人心齐泰山移”等良好的教益。
有教师提倡“一节课就讲清一个问题”,这个提法是相当有道理的。事实上,一节阅读教学课的设计,如果能够抓住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干问题,考虑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探究,那么,阅读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这个主干问题的设计,却是大有讲究的。
一要紧扣文本,领悟其中意旨。我们应该了解,主干问题的设计是依托作品主旨进行的,如果文本解读得到位,设计的主干问题就能够提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开展有益而深入的文本探究。反之,则不然。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品,可是许多教师觉得难教。的确,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历史事件的久远性、作者表达习惯的独特性等因素制约着文本的解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就更应该作为文本解读的着力处。只要细读文本,就会形成“标题为何用省略号?”“一个中学生为何为何走上战场?”“为何炮声和阵亡将士纪念碑在主人公的心目中会如此优美?”“既然回到了母校为何不敢马上确认?”“为何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布置”“认出了比尔格勒却为何不喊名字只喃喃地说‘牛奶’?”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主人公内在的思想变化。参战前狂热,受伤后“震撼”,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在促使其转变呢?那就是作品要告诉世人的真相:军国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这个作品理解到这一层,才算解读到位,也只有理解到这一层,主干问题的设计才有了依托。可以形成这样的主干问题:是什么促使主人公在参战前和受伤后对于战争的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主干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主人公参战前和受伤后两段经历,深入去探讨主人公思想变化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年轻教师们明白了这个点,就能形成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教师深入文本生成问题——找准解读着力点——领悟文本的主旨——设计主干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二要根据体裁,依循一般思路。前些日子有一个高中语文年轻教师阅读教学设计大赛,设计的文本是欧阳修的《秋声赋》。从设计的教案来看,绝大部分年轻教师,还没有具备根据文本主旨迅速地从文本中提取主干问题的能力。事实上,这些年轻的语文教师们已经比较到位地理解了《秋声赋》的主旨——“人事忧劳甚于秋之肃杀”。可是,在主干问题的设计上,却显得不够周密有点避重就轻顾此失彼了。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体裁意识的缺乏。因为,同一类体裁的文章,有其相同的体裁特征和行文思路。就散文而言,“形散而神不散”是其主要特征,“引入”——“铺陈”——“升华”是其一般行文思路。《秋声赋》围绕主旨,逐层表达作者对于“秋声之悲”的独特见解。第一层引出秋声之悲;第二层多方铺展,揭示“秋声之悲,悲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后表达对人生的深刻认识:“秋声之悲,更悲在原本可以拥有一秋的人生,却因为人事忧劳而不得完全拥有”。若能根据体裁依循一般思路,对文本进行如上解读,主干问题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它可以设计为“秋声之悲,悲在什么?”。我们知道,无论记叙性的,还是议论性文本,总也是有其这一类的特征,把握这些对于阅读教学的设计是十分有益的。
三要开渠引流,吸收众人见解。语文阅读教学主干问题的设计,应该是一项开放性工作。懂得借鉴,善于吸收,方能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就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来说,年轻的教师们,大多会依循悼辞的一般写法,来设计主干问题。而我却发现过与众不同的一例,设计者把主干问题设定为“马克思主要贡献中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引导着学生去发现作者行文构思的匠心之处。这样的设计让阅读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所以,语文教师要依循更适合所教学生标准,善于辨别,比较优劣,在阅读教学的主干问题设计上越做越好。
事实上,阅读教学的主干问题设计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如果用一篇议论文章来比喻一节课,那么,设计一个主干问题就好比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同时,也只有围绕了这个“中心论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层面的探讨,逐渐深入的挖掘,才能得以实现。这样看来,语文教师还真得重视主干问题的设计,不断从阅读教学中获得新的认识。

2. 鸿门宴的教案,谢谢!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知道这是谁的诗吗?(宋代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前面是对项羽卓越功业的钦佩,后面是对其败亡的叹惋)。项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早年立志随叔父起兵,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然而最终不免陷入韩信30万大军的十面埋伏,面对楚歌其洒泪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叹天灭已,真的吗?有人说是其性格,是其在鸿门宴上一失足酿成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憾。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结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史学名篇《鸿门宴》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20岁以前在父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这为后其写史记奠定了理论基础;20岁后外去考察,足迹遍布南北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藏书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史事基础。42岁时正式动笔写《史记》,中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55岁终于写完,不久死去。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时代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件事后的情节为: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A、字词

B、成语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指名学生口述情节,检查熟悉程度;
3、结合文章标题梳理文章情节
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开端:宴前 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高潮:宴中 宴上的斗争: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结局:宴后 宴后余事: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全文情节五起五落,张弛有效,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如下文所示:
密 项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谢 沛
告 伯 举 羽 舞 羽 闯 王 留 公
伤 夜 增 不 庄 翼 哙 款 良 诛
无 访 范 应 项 蔽 樊 待张 奸
写作特色:全文情节五起五落,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五、根据情节感知,落实字词。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阅读全文

与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