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8 16:23:13

『壹』 苏教版二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几的应用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内象的知识容.尽管孩子对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1份量”(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但这些数学语言远没有“几个几”容易理解.教学中要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学习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在学生初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选用的数量尽可能小些,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贰』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信息窗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借助情境图呈现森林医生啄木鸟、喜鹊和黄鹂为树木捉害虫的情景。图中提供了有关三位树木医生捉虫只数的相关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入对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两数和”和“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的道理。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条
学具:纸条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请看:(出示课件)有种鸟,本领高,尖嘴爱给树开刀,树木害虫被吃掉,绿化造林立功劳。一起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啄木鸟)
师:同学们猜对了,就是啄木鸟,除了啄木鸟外,你还知道哪些鸟的名字?
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鸟类了解的还真不少,其实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不仅用清脆的鸣叫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它们还用辛勤的劳动维护着树木的健康,人们都称它们为“树林医生”。(板书课题:树林医生)。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树林医生”这一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探索新知做好情感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继续看大屏幕:(学生观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提取到的信息有:黄鹂鸟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鸟多捉了38只;啄木鸟比黄鹂鸟少捉12只……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师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要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纸条来摆一摆,同桌两人合作,拿出给你准备好的纸条,和老师一起来摆一摆吧。请大家先拿出白纸条,我们用白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师贴纸条)多少只?(板书:146只)如果用红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你来试一试,选一选。(学生从4根不同长度的红纸条中选出一条)
同桌两人选择。
师:谁类说说你选的哪一条?(指名上来,选择后拿起来)为什么选这一条?(因为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师拿另外一条长的)这条也比白纸条长,为什么你不选它?(生:多38只,是多一些,这条是多得多了)他说的有道理吗?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表扬他。
师: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
师:(师指黑板上的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了,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师指名板演。
师:(问板书的学生)你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146、38、184各表示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全班交流,自己订正。
3、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借助纸条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下面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的问题。同桌两人合作,可以借助纸条,也可以试着画一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师: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解答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线段图。
师:通过线段图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也就是从146里面去掉12只,(师板书算式)算式里格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同桌之间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大胆尝试让学生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迁移到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将新知识、新助手(纸条)自然贯穿于学生的探究中,引领学生发现摆纸条的好处,为今后学习画线段图做好铺垫。
(三)游戏巩固
1、师: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小朋友们一定感觉累了,下面我们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
师:(师拍2下)我拍了几下?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
指名拍。
师: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他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师生交流。
师: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师:老师刚才和同学们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己想玩吗?那么同桌合作,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学生游戏,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插入简单的拍手游戏,既能巩固前面所学,又能适当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
2、师: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吧。(课件出示)。
(点击)青蛙妈妈:我捉了162只虫子;小青蛙:我比妈妈少捉38只虫子。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试一试,做到练习本上。
指名汇报,并说出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集体订正,师给予评价。
3、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点击课件:呈现蜻蜓捉蚊子的情景)
蜻蜓妈妈对小蜻蜓说:“这一周我捉了103只蚊子,比你多捉49只”,小蜻蜓说:“我捉了多少只蚊子呢?”
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为什么有个“多”字还用减法计算?
学生汇报:(蜻蜓妈妈比小蜻蜓捉的多,也就说明小蜻蜓比妈妈捉的少)。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不能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要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青蛙、蜻蜓……等都是益虫,是树林医生。练习题的设计以此为主角,很好地体现出情境串的连贯性。练习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些树林医生的本领,而且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田园小卫士,如螳螂、黄鼠狼、乌鸦……,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七、板书设计
树林医生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146+38=184(只)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146-12=134(只)

『叁』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启迪思维。
(1)○○○○○(2)□□□□□□□□
△△△ ☆☆☆☆
比一比,说一说,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多多少?少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

二、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出示页红花图(课件):小雪(12朵)、小磊(8朵)、小华(9朵)
引导学生发言,教师谈话导人新课。
师问: 小华所得红花是多还是少呢?
生答: 小华得到的红花多,因为它比小磊得的多。
小华得到的红花少,因为它比小雪所到的少。
师小结:在比多少时,一定要一个标准才能比较。例如小华和小磊比,小磊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说小华比小磊的红花朵数多……象这样的比较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
这节课我们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小结,谈话导入例3
刚才,我们知道两数比较时,要先知道谁和谁在比较,谁多,多的数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还有它比少的数多的部分}。这多的部分,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例3,研究怎样计算多的这部分。
2教学例3。
①课件出示例3,看图。师问:这道题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出条件和问题。
学生轻声地再读一遍题,找出己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再在黑板上出示相对应的示意图。
③想解题思路。
师问:谁与谁比?谁知小雪的红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请学生上来分一分(画虚线),指指这两部分。学生回答时,教师写"跟小磊一样多"部分,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图中的哪一部分?小雪与小磊同样多的是几朵呢?学生回答时,老师掀开8朵红花图。要求小雪的红花比比小磊的红花多几朵,从12只白兔里去掉哪一部分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朵数?让学生指着图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同座互相说一说。
④列式计算。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如何列式呢?
板书:12-8=4(朵)
为什么这样算?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7呢?5呢?(揭开多的4朵红花图)
⑤检查。
与课件对照一下,算式列对了吗?有没有算错?单位名称写对了吗?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解题时要弄清谁和谁比?要算出谁比谁多几,就要从多的数中去掉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我们用减法计算。
6、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怎样计算呢?学生猜测后说理。
7、教师演示过程,指导学生说理。
8、小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都是用减法,大数减小数。
四、课间韵律操
五、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完成练习做一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你能一下子看出谁多谁少吗?怎么做?
先读题,找出条件与问题,谁与谁比?谁多?红星星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要求红星星的颗数比绿星星多几?怎样计算.指名说解题思路,再动笔列式计算,最后集体检查对错。
2.课件出示练习题,教师指导。(见课件)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生齐读课题)知道了这类题解题方法是:从多的数中去掉它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多出或少的部分。我们用减法计算。

『肆』 怎么利用布鲁姆分类法设计主题探究活动中的情景问题

篇一:问题化教学设计
英特尔?未来教育与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
摘 要:作者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问题化教学模式能创设问题情境、优化问题序列,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创新思维更易被激发。小学数学将真正实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
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我们深深的被这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所吸引: “问题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 ,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支持数学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又受到学生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制约,所以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方法、技术和知识等等各方面的困难,如何保障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有效的探究学习呢?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问题化教学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支持。 问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经历一个“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一般的问题化教学要求学生去寻求预定的、唯一的答案,而不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英特尔?未来教育下的问题化教学,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经常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完成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真正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如“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题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感兴趣。在旅游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租房设计到游览路线等许多方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同时,网上有关旅游方面的信息又十分丰富、充实,查找收集也比较方便。这就很好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为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发布、心得交流提供了便利。围绕此内容,我们设计了 “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策划和组织一次成功的旅游?”作为思考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将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分小组讨论提出相应的数学问
题和解决方案。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电子演示文稿或者网页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为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做准备。
二、框架问题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问题: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数学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数字化、符号化、形式化、公式化、抽象化得到的材料。所以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参与性以及主体性很难实现。如何将抽象化和公式化的数学问题还原于现实生活,让问题形式的呈现情景化、活动化、生活化变得尤为重要。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就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构建课程。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比》这一单元时我们设计了单元标题为《配方中的秘密》的数学活动。 配方中的秘密
基本问题
为什么说“比”改变了生活?
单元问题
如何配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
配成饮料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
内容问题
比的意义是什么?
“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如何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入情景,活动前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你都喝过哪些饮料?你能形容它的味道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味道吗?你能自己配出这样的味道吗?然后设计活动:用一组饮料,一种是苹果汁、一种是蜜糖水,来配一种饮料,填写配制表。相互品尝不同配方得到的不同饮料,说感受改良自
己的配方,并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课下在网上查阅一些生活中的比。最后把收集的资料和调查了解到的数据信息经过统计加工和处理,带领学生共同制作个人网页,让同学们在网站中发布个人了解到的有关比的信息,最后拿课堂上或者是直接通过网络交流信息。这样既设置了情境又设计了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优化问题序列:帮助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特点,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个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难点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操作化。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规律,攻克难点。 如《鸡兔同笼》中的假设法教学,题目:“有一个笼子同时关着鸡子和兔子,从上面看共有10个头,从下面看共有32只脚。问鸡子和兔子各多少只?”传统的讲解法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我先让学生充分画,一直把答案画出来。学生画图发现不难,但速度慢。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有学生说道:“要是鸡子和兔子脚数相等就好了”。自然想到了给鸡子添脚和给兔子去脚,这其实也就是假设法。不过有了前面的画图,再加上课件演示。给所有鸡子填上两只脚,总脚数是4×10=40(只)比原来多了40-32=8(只)脚,原因是给所有的鸡子填上了2只脚,算鸡子就是8÷2=4(只)。也可采用去兔子脚的方法,总脚数是2×10=20(只)比原来少了32-20=12(只)脚,原因是把所有的兔子去了2只脚,算兔子就是12÷2=6(只),理解起来非常简单。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假设法”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融入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其中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要求老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全面地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探索的工具由原来的铅笔和练习本变成了计算机以及软件,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资源由教材变成了整个网络,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如我们在进行《可能性》教学时,教材说扔一枚硬币得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让学生去自己动手试验,如果
次数足够多的话也能接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性的利用excel把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甚至全年级同学的试验结果统计到一块儿进行分析,学生终于发现试验次数越多结果就越接近二分之一。又如《鸡兔同笼》问题,教材上只出现了列表法,由于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学生会从网络上了解到画图法、方程法、假设法、减半法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而且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数学框架问题设计应注意什么
1、数学框架问题的设计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框架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三结合”:
(1)结合课标
新的课程标准全面对任何教学活动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认为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设计出发点,正好对应了课新标准的三位目标。
(2)结合教材
教材结构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数学框架问题设计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就要求我们深层次备课,让老师彻底的吃透了教材……;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接受所讲知识,领会方法,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3)结合学生
前面我提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收受到学生自身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制约,所以教师在设计框架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与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给学生以技术支持和方法上的引导和知识上的补充,这都是在教师设计框架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的。
2、数学框架问题的设计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
在我国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认为框架问题的设计应该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怎样实施以基本问题为核心进行的教学设计的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围绕基本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怎样安排教学时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材所列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很少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所以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去思考,去实践。也需要专家给以指导。
3、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语句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真正的实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
篇二:英语问题化教学设计
对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思考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同时, 新课程也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进行问题化教学的重要性。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他们能坚持长时间地学习,但也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进行问题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高级思维 能力。同时,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类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单元设计中,教师通过设计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这些问题激励学生使用高级思维技能,帮助他们透彻理解基本概念。
(一)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是引导学生致力于揭示各学科核心位置的重要的基本概念的问题,它不是针对具体知识点的学科问题(现在许多教科书上的问题),而是指向学科核心思想和深层次理解的,能够揭示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问题。如:Do you know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How can you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in English. 这些问题能够作为研究的生发点,被无数次进行追问,也许永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基本问题有很好的挑战性和穿透性,但学习者面对这些问题,容易无从下手,找不到进行思考的起点和入口。
(二) 单元问题
单元问题常常是那些帮助学习者进入到基本问题的问题,它们结合单元教学展开的活动,为基本问题提供了结合学习主题的具体通道,能够很好的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支架。它们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单元问题与单元学习或特定的主题相联系, 他们支持一个基本问题的学习, 也可能导致更为微妙的基本问题的产生。如: Is fire harmful or useful? Are there any changes in our cities in ten years time?
(三) 内容问题:
内容问题不同于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大多涉及的是事实, 而且都有明确的答案。内容问题保证基本知识的掌握, 以此为基础通过单元问题、基本问题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如:What is a forest? What do forests provide for animals and insects?Why do people cut down forests?等。
通过这三种问题的设计,教师能较好地把握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全面落实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内容问题的设计解决知识与能力目标,单元问题的设计着重于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基本问题,而基本问题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 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问题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在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及问题情境,也就是说:问题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英语的应用性,突出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内 容安排要注意英语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三.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 通过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
1、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出
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必须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找准教学活动的起点,例如: 我在教“牛津上海版”6B 第35页“How to beaFriend of the Earth”这一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了“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Earth?” 这个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因为学生在Mole 1 Unit 4 “The Earth ”中已学到过有关地球的一些知识,我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增长点,以旧引新,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规律。而且,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
S1: Our Earth is beautiful. There are mountains and hills, seas and oceans, forests and woods, rivers and streams. I like our Earth.
S2: Our Earth is dirty. There is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and land pollution.
S3: Our Earth is in danger. People are cutting down the forests. People are killing wild animals. We must save our Earth.
S4: Our Earth is changing all the time.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asons.
S5: Our Earth is wonderful. There are tall buildings, long bridges and beautiful parks. There are all built by human beings.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了,并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最终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及与旧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让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以网络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
2、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搭建台阶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就像是“脚手架”, 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搭起一个个台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例如我在教“牛津上海版”6A Mole 3 Unit 3 “ Good food, bad food” 这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
单元问题: Why is Danny so heavy?
支架3: Does Danny often have sports?
支架2: Does Danny have a good diet? Why?
支架1: What has Danny eaten this week?
问题: What is a good diet?
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之后,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得到成功的体验。
3.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
在学会新知识后,对新知识的归类整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就是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眼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牛 津上海版”6B 第35页“How to beaFriend of the Earth”这一课的重点是“promise to do sth.”, 学生在学会使用这个结构之后,我提醒他们进行联想:它和我们学到过的那些结构是同类的?学生很快就想到了 “want to do sth”, “like to do sth.” “start to do sth.” 等结构,教师便自然地和学生一起把这些结构归成一类。“自由联想”策略的使用不仅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还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自主建构知识框架,为新知识“安家落户”。
(二)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英特尔未来教育单元计划中所设计的单元问题就是生成问题的问题,它能引发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的思考。单元问题没有天然正确的答案,它是开放性的,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能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篇三:问题化教学设计学习成果
问题化教学设计学习成果
1、框架问题与今天教学的现实问题有多远?
2、框架问题如何应对教学应用进行合理设计?
3、框架问题与课程标准、与单元学习目标的关系。
1:框架问题与现实问题
肖武德老师说“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层次上是相通的。”我的困惑是,其中“层次上”是指什么?框架问题与三维目标是一回事吗?理论上和教学应用上的矛盾必要自己反思矫正。
我喜欢夏学会老师的“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即:内容问题围绕是单元问题提出来的,而单元问题是以基本问题为前提而提出的问题,基本问题是具有开放性,有争议性,有广度性,有穿透性,并能够引起学生的高级思维,因为这个基本问题是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框架问题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面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到底怎么定位才妥当?同理,框架问题设计怎么定位才妥当?而不能说“框架问题设计”应该定位在“教学目标”。
近阶段在项目深化的教学应用调研的一场座谈会上,我们绕着如何结合
问题化教学设计
学校实际开展项目教学应用问题,广泛听取了一线教师的意见,初步了解老师们对项目深化的认识、进程和实践情况,特别是在项目教学应用中的困惑。陈英老师首先提到几个问题:一是这个项目
正处于消化吸收当中,完成上交了作品后是有了点放松的感觉,但时间短,大家大都在教毕业班,如何完整的把项目应用到教学实际是最大的困难;二是目前限于在网络上下载一般的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少,技术问题有待提高;三是希望主讲教师给以点拨,在全过程给予理论指导和技术帮助。而胡教导谈到,项目作品的单元问题设计是五年级的,现在教六年级,很难应用,应用了会也占大量时间,影响学生升中考试;通过项目学习,收获较大的是对诸如PPT技术的掌握,而动画制作、音像技术处理等技术很不够,课件制作水平低,建议省市项目主讲教师专门研究,开个课件制班以提高大家的技术问题。胡教导还提到在项目系列作品中,是整体应用还是可以部分应用、完成时限等问题。有些老师在发言中也提到如何把理论上的项目设计落实到实践上的课堂教学是最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应用更是难中难,都是要继续探索的;不知道怎么应用也不敢放开应用,技术落后仍然是个问题,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需要经验引导。针对大家所提出的问题,有些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到,2007年该项目学习的时候认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就是电脑,就是电脑技术;其实不是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核心是采用问题设计。它跟我们的教育新理念是一致的;如果不是完整应用,最起码评价量规和研究性学习,还有支持材料,都是经常应用的,个环节与常规教学可以紧密联系,不一定要完整应用项目的设计,可以用框架问题备课;有时候教师讲不清的学生反而讲得很清楚,原因是我们创设了个好平台
也有主讲教师认为1、项目教学应用的困惑根源,主要在于对项目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习惯。因为,作为采用问题设计为主要主要核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这比如与今天的应试体制、落后的教学模式和习惯有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会痛苦,而人常说,今天的孩子特别幸福,但幸福指数也最低,所以,我们努力并有所突破了,将是我们的幸福来临。2、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意义建构自己的新教育,该项目就是很好的机遇。因为,知识不见得都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就是别人不理解,我行我素也是自有收获的。3、我们不轻易崇拜模式但不能没有模式。认为这个项目符合教改是先进的教学模式,省骨教师不把它应用好还有谁?海口不把它应用好还等谁?所以我们必须带头把项目做出成绩,搞出成果;按照省市项目要求,完整、认真、深入把项目深化,快乐将伴随痛苦而至。4、课堂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以往的教师基本功、学科基本功都主要课题教学艺术,就是缺少先进的理念,今天我们有先进的理念可不能忽略了教学艺术,就新课改以来的有效教学、学科整合等等系列教训研究,大都强调教学的科学高效让人容易忽略艺术
性;其实作为采用问题设计为主要主要核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中都饱含有教学的艺术性内涵,也很容易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所以“规范—交流—展示—提高—反思—再提升”将是师生创造性前进的脚印。
常修泽教授在“十一五”改革:目标与任务——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中说,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主要矛盾是“不够完善”的问题;据此提出“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在“已经确立”的体制“基本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问题。这样的观点是以完全肯定已经确立的体制框架为基本认知的。我认为已经确立的体制框架是有重大缺陷的,需要进行矫正,或者说需要新的构造。常教授说明了三个让人非常信服的理由。所以也盼望咱们的专家对意思问题予矫正。

『伍』 小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例题4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版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权年级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第93页《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材分析】 由于有相关的分数乘法的基础,所以这里只通过例3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其他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等问题则安排在习题中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策略】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类推解决解决百分数的问题。【教学课型】新授

『陆』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作者: 袁英 (小学语文 四川宜宾小学语文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1 / 997 发表日期: 2010-12-29 09:49:21 一、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的培养。 说句实话,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很多,但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基本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终身学习能力。一位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有自己广博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信息上的对称,才能让学生觉得你这位老师不错,才愿意上你的课,这样,你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好。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不仅仅是要了解和掌握学科以内的专业知识,发展状况,更需要了解学科以外学生可能接触到的知识。再说了,现在讲究学科整合,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要求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功能。 2、善于获取和积累外部现有教学资源,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推陈创新的能力; 3、时刻关注新闻报道或媒体信息、及时捕捉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要求,自制原创试题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自制教学课件、教学积件用于解决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能力。 5、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应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分类并及时更新;同时还要收藏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学科网站。(介绍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分类、来源及存储。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化学学科特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以下分类: 1、根据资源的完整性与否,可分为整体资源和素材资源。比如,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上课课件、中考试题即为整体资源;而如图片、某些为解决某个专项问题的视频、动画即为素材资源。 2、根据我们通常应用的资源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七大类:试题资源;课件、积件资源;教学预设也就是教案资源;论文资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资源;新闻报道资源、专业书籍等。 (二)教学资源的来源 教学资源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教案、课件、积件、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课题报告;各省市中考试题,优秀教师试题设计等。 2、身边资源:本市、本县或区里的期末试题或中考模拟试题、学校老师命制的试题。本市、本县、本区举行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自制教具 比赛、论文比赛,这些资源,都要尽量想办法得到,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资源,参考价值是非常大的,其间包含了很多一线老师教学经验、教育智慧的总结与体现。 3、教师资源:我们常常抱怨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却忘记了就在我们的身边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在上课前把自己拿不定主意的问题请教身边的老师。有时知识与情感的共鸣就这样产生,我个人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成。当然,如果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也可以与其他老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平常教学活动中的听课、评课;专家、专题讲座(如6 月份,中考前,省教研室黄建国主任来到吉安,为我们作了“让教育回归自然,让课堂贴近真实”的讲座。)。 4、学生资源:我们在教学前常常会让学生采用各种途径自学,细细想来,这个环节其实不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是我们化学,有很多东西可以让学生课外动手、动脑。如果让孩子们在课前去这样做的话,你会发现你的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比如,我们在第十二单元,很多学生对热塑性和热固性塑料,缺乏感性认识,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不同的塑料制品,然后指导学生归类,最后进行实验得出。这样,既解决了教学问题,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为今后的生活、考试打下了基础。 5、媒体资源:化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细心观察与对比,你会发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很多与化学相关的东西。如果你能及时 发现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到化学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自然而然,既达到了我们联系生活的创新教学,又达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6、原创资源:随着数码技术产品的普及,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随着我们视野的延伸,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有很多与我们教学相关的资料可以进行采集,这种采集,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图片、也可以是视频资源等。比如,水污染的现状、空气污染及天气预报的某些指数,这是很容易捕捉到当地相关的教学素材的。 7、教辅资源:广义上的教辅资源,我认为应该包括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参、各种专业书籍和市面上各种复习资料。现在我们通常说教辅,就是指市面上的各种复习资料。虽然教辅利用不当,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因为它使某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形、责任心降低;因为它对“题海战术”助纣为虐,使学生的时间受到更为残酷的剥夺。 但现在我们的教学,事实上已经离不开教辅。所以,我个人认为,关键是我们老师要正确地对待教辅,首先是要精心选择教辅,我个人主要是选择那种试题较少,但比较典型、试题新颖的教辅;其次,在使用教辅的过程当中,我并不要求学生把教辅上的题目全部做,一是因为学生没时间,二是没必要(因为有些试题太难,特别是中考最后阶段,更加要把握好这个度。),所以,我在学生做之前,尽量做到自己先做一遍;最后是对于发现的典型试题,我尽量到网络上搜索然后分类存储下来(不行的话,自己打出来)。 8、教学反思:6 月12 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曹主任对我校全体老师作了 “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的专题讲座,曹主任重点向我校老师讲解了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等内容,曹主任以他专业素养的丰富,见多识广的经验,亲历亲为的教学体验,使得整场讲座显得生动有趣,使我校教师受益匪浅。有机会,欢迎大家读读这篇文章。因此,我们老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要及时把教学反思形成文字保留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优化课堂教学。 (三)教学资源的存储 前面我已经说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既要有传统(纸质)资源库,又要有电子资源库。但资源库并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不然的话,资源一多,如果分类、存储不合理,则需要时查找就非常不方便。纸质资源库,我相信各位老师都有,就不展开说,我建议大家经常把平常使用的教辅上发现的典型例题、价值比较大的习题剪贴下来,然后进行归类与整合。电子资源库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和修改非常方便,下面向大家介绍我建立电子资源库的过程:我是从03 年调入到吉安四中的,04 年上半年购买电脑的,自从有电脑,我就开始存储自己积累的一些资源,但06 年因为意外,我之前存储的资源,因为硬盘的损坏而损失殆尽,当时很是痛心。也正因为这样,所以,07 年下半年,我决定把资源存在于网络当中,因为存在网络当中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也就是07 年下半年,我购买了一个空间,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网络资源库。现在,我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三同步:学校电脑、家庭电脑、 网络硬盘三个地方的资源自动同步更新(我使用的是美国最先进的网络存储和支持外链技术)。其次,资源的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应用的感受,我现在主要是按我们九年级化学十二个单元进行存储,当然,也会建立其它的文件夹。这样,给查找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 把课堂教学资源应用于我们的课堂实际,才是我们建立教学资源库的终极目的。我想,最主要的,应该是应用于三方面,一是教案的设计,二是课件的制作,三是教辅资料的编写。下面,我就这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是教案的设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现在有的新提法叫教学预设,虽然概念之间略有差别,但大致的意思不会相差很大。 教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知道,学科总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化为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通过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支撑,才能使学科总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教案中所写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师自己根据这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来设计的,而是从有关材料中抄来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优质的课。教师上每一节课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得到些什么,经历些什么,体验些什么,发展些什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二 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设计;三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素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1、我个人认为,只有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才是好的教案,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三为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准备和最近发展区两方面),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同时,我们的教案设计,也一定要有创新性。别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不是不可以用,而是应该知道和注意如何用。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定要在借鉴别人好的东西的基础上,创新地发展自己的东西,什么叫优质教案?我个人觉得,就是既借鉴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又提出了自己创新的设计——当然这种创新必需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才是优质教案(建议备课时多参考几篇别人的优质教案,我觉得,不同的教案,有不同的独特之处,我们自己在斟酌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创造性地发展)。因此,建立自己教案的电子资源库,在教学生成之后,进行反思,进行交流,再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这样,对自己教学的提高,非常有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有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训练的设计。训练的设计,广义的训练,包括很多,如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等,下面,我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既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的训练。 学生的习题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考试或测试习题。我的学生,相对其他老师所教的学生,相对而言,在学化学上,作业的负担,会少很多,学生也体会到,在九年级,我的化学作业,可能是所有科目中最少的。说句实话,我经常不布置笔写作业的。但我的学生的考试成绩,特别是中考成绩,不会比其他班同等层次学生的成绩差,往往是更好。 这主要是我有大量的习题库,然后从中选择典型的习题或原题呈现、或稍作修改给学生做,尽量避免学生做无用功;我们在选择试题时,一定至少要注意五点:一是与当前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相符;二是注意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与考试说明相近;三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四是注意试题的梯度;五是对于重点或必考的知识,我们尽量每次稍作改变进行训练,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尽量少练习那些难题,难题不但可能是做无用功,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你这门学科。我在讲解试题时,很多情况下时间主要花在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我跟学生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永远的,它不但对我们学习有用,而且对我们今后处理工作与生活之中的很多事情,也一样有用。我相信我们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多做原创试题,前面我已经说过,我们一定要关注新闻媒体信息,根据媒体信息,加工处理,把它应用于我们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原创试题,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可能刚刚开始时,你的试题设计不是很好,包括语言的描述上,包括描述的准确性上,包括知识的落脚点上,但如果做 得多了,特别是把原创试题让学生做,与同事交流后,你就会慢慢提高的。我2007 年、2008 年参加省教研室中考前的原创试题征集,评比结果揭晓后,两年都是一等奖。(举例说明如何原创试题) 2、课件的制作: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通常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教学,多媒体课件对创设问题情景,改善学习环境,拓展课堂互动空间,创新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时效,具有非凡的作用。它具有“美、趣、实、空”四个特点。 (1)课件之“美”。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画面、文字、音效、动画、色彩与教学内容的高度和谐统一就是美。这种美对于学生,就是学习状态的调整或提升,对于学习环境,就是一种改善与创设,同时,这种美突破了多媒体课件仅仅作为一种解释或演绎工具的窠臼,美本身成了一种知识源。 (2)课件之“趣”。能在教学的最佳时机,以最符合学生注意特点的方式,将学习问题或教学重点情景化就是课件之趣。我们称这种课件之趣为理之趣。 (3)课件之“实”。界面友好,交互便捷而实用;课件的内容和运用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里的课件之实所追求的是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最大收益。 (4)课件之“空”。青山在水中的倒影即为空。倒影不是真实的青山,但倒影拓展了人们对青山想像的空间,拓展了人们对青山的“虚”的把握。 多媒体课件的“美、趣、实、空”是辩证的统一,是一种境界。只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多媒体课件必将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多媒体课件的格式有很多种,但我想,应用最普遍,也最容易上手的,就是powerpoint 即PPT 课件,下面,我就如何应用PPT 制作课件的技能技巧与大家进行交流,我相信,在座的也有很多比我运用得更为熟练的老师,如我讲的过程当中,如有不当的地方或者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欢迎交流。 (1)图片的插入:图片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清晰的图片);背景、固定大小的图片、点击可以得到放大的图片。 (2)音频、视频的插入:自动播放、点击播放、可控播放。 (3)FLASH 积件的插入:稍微复杂些。 (4)触发器的制作:如我上学期制作的一个课件片段 (5)PPS 文件的生成:优点与密码的设置。 (6)文字的出现与消失、链接的技巧、文档的插入、不同幻灯片的切换等。 3、教辅资料的编写: 有条件、有机遇的老师,要争取条件、创造条件进行教辅资料的编写。参与教辅资料的编写,不仅仅是能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在教辅资料的编写过程当中,首先是促使自己对考点、考题有一个新的、系统的认识;其次,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也很有用处,因为熟悉了考点考题,熟悉了考试难易度,就不会把学生带入题海,就不是使用题海战术甚至是题洋战术来解决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就能用最少的时间,最佳的训练效果,取得最好的成绩,无形当中,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达到了自己预设的教育教学效果,何乐不为?(举例说明)。 以上就是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内容,不当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更欢迎大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与我联系,和我交流,共同提高,共同为我们吉安的教育,尽自己一份心,出自己一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开发和利用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源,为他们营造一个能更好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的空间,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充满快乐、激情、幻想,充满活力的生活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农村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一、萌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探讨的背景: (一)来自全县教学质量分析会上的“不和谐音符” “按一年级平均分95、90、85、80(一、二、三、四类学校),二年级平均分9 0、85、80、75,三年级平均分85、80、75、70,四年级平均分80、75、70、6 5,五年级平均分75、70、65、60,六年级平均分70、65、60、55 的标准来评选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居然一个都没有,最后只好按本次考试成绩由高到低评出了十个教学质量优秀奖单位” ——这是在2010 年春开学初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会上颁奖结束后分管教学的教委副主任的讲话。 09 年秋,我县在实施义务教育以来第一次组织全县中小学期末统一考试。在分析会上的一些数据和管学主任的这段话就像一串不和谐的音符扰人心智:一组低标准的数据中透出的是什么呢? (二)赛课的困惑 根据县级各部要求几乎是每期各校都要组织不同学科的赛课活动,赛课中,尽管执教者都在尽力演绎着一些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什么的,但一种“主持”与“观众”的心照不宣、“演员”与“编导”精神分离的破败感依然显露无遗。那么真正的好课是什么样的呢? (三)我县有效教学研究的呼唤及此次“国培”的启迪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及纵深发展,2009 年我县教研室在全县提出要求:实施有效管理,打造有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呢?如何从有效走向优质高效呢?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低下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带着这些困惑,结合此次培训引发的启迪思考,我对我镇所有学校及毗邻乡镇学 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研究,现将所得成果分享同行,以利共勉。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基本情况 在认真听课和有效访谈后我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归纳为大概以下四种课堂教学类型: 1.“经验型”课堂 这种现象大概占30%左右,多出现在四十岁以上的教师中,他们教书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中能凭借经验有效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但是缺少深层次的理论指导,于是巧取捷径直达目的,全无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探究。如我在兴隆村小听到的教学百分数应用题:①出示例题:在“绿化长江”植树活动中,有男同学84 人,占总数的60%,参加这次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②请读题找出谁是“1”,思考求的是总数还是部分数?③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知道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是相通的,那么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总数用什么方法?生答:用除法。④师:那怎么列式呢?然后生口述师板书:84÷60%=140(人),答:参加这次活动的一共有140 人。接下来如法刨制进行相关的求部分数、求百分比的变式练习。为什么不知道“1”就要除?很显然,在整个过程中根本就看不到学生的深层思考,更不要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完全是借助多年的解题经验在教学,学生也只是机械模仿,死搬教条,这与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隐性知识即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相悖。 2.“老黄牛型”课堂 这种课堂约占 10%——15%。这类课堂教学呈现的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和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以及对学生细致入微的慈母情怀,还有课后那不厌其烦的重复演练。没有创造也没有投机取巧,没有花样也没有教学的懒散,只觉“老黄牛”般的任劳任怨,学生主体荡然无存,情感体验也依旧浅薄。 3.“华丽时髦”型课堂 这种课堂常出现在能与时俱进的年轻教师中,约50% 左右。这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敢于尝试,但缺少引领,尝试带有盲目性,于是课堂呈现的是新课程理念下各种教、学方式的机械重组、无效叠加,最终是穿新鞋走老路,真正的“我——你”师生关系未能体现,学生乐在玩中而不是乐在学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处于“游离”状态, 我称之为“华丽时髦”型课堂。 4.“朴实有效”型课堂(10%左右) 这类课堂教学较之前面来说算是有效且能谓之高效的课堂了。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言语精炼、评价适当;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强,能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师也能上出数学的特点——逻辑性强,常在检测中取得好成绩。但也没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运用生成的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 “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1]。”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