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计算教学的设计意图

计算教学的设计意图

发布时间:2020-12-28 08:15:01

❶ 怎样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教学设计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 、物质间量的关系;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及关键。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模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第二课时:反馈练习,熟练掌握,并能达到综合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
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困惑:若某种元素没有全部转化为某种物质,求该物质的质量怎么办呢?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
1、表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2、表示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试一试]
思路2: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
学生试着计算 (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学生讨论]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说出解题过程。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练习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g氧气?
学生与老师一起完成。
[强调格式]课件演示。
[总结步骤]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课件展示]练习2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展示]练习3、练习4。
[发现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三个关键”。
[课堂练习5]发现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规律。
[小结]化学反应计算的几种方法。
[作业]:1、6.2g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生成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2、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要制得3.2g氧气,需氯酸钾多少克?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解题步骤:[解] (1)设未知量
(2)写出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有哪些?计算的要领和关键是什么?
2、化学反应计算时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例题1] :电解90g水能生成多少g氢气?合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作适应的讲解。
[例题2]: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所得的氧气,若改用过氧化氢制同质量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过氧化氢?
[例题3]: 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学生练习]
1.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2.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
3.(1)某石灰石样品22.2g,放入盛有14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的碳酸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放出气体,烧杯内物质的质量为159.4g.求:(1) 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实验室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O2,若缺MnO2用KMnO4代替。设想用3.48gMnO2较适量,则某同学要制取5.12gO2至少需KClO3多少g?
5.有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其中含MnO220%,加热冷却,试管中剩余固体含MnO2为25%,试计算氯酸钾的分解百分率。
[本课小结] 略
[布置作业 ] 书 101页 4、5、6题
【板书设计】小结: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作业:新学案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❷ 在计算课教学中,应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1、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牢记一些常用数据,如125×8=1000,25×4=100。每天坚持练习3~5分钟,当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安排在游戏、竞赛中。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的。
2、 注重对比训练
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的特征,一般在复习课中,相机安排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帮助沟通与辨析,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3、 重视错题分析
学生计算出现了错误,就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寻找错误的根源,及时改正过来。对于重复犯的某种错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既达到“治病”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平时,我们就要根据学生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❸ 如何提高教师计算教学课堂效率的

一、潜心钻研教材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都基于对教材内容的透彻钻研.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青年教师就必须潜心教材内容的深钻细研,既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做深入的挖掘,又要在德育目标上做细致的探索,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了解教材的潜在功能,问题考虑要全,内容理解要深,背景了解要宽,既能从教材的结构体系和整体功能上把握所教的知识内容,懂得它们的地位作用,又能着眼于微观,从每个知识点上做全方位的思考.对概念定义的产生背景、发生变化成竹在胸,对公式定义的来龙去脉、作用功能了如指掌,对例题、习题的求解途径、变化引伸娴熟于心.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富有艺术的特征,像建造高楼大厦一样需要对课本中的知识、方法精心加工、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呈现途径.例如,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给学生讲化整为零的解题策略,利用“司马光打破缸”的故事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令人振奋的教学史料来导入新课常能使学生的学习变为迫不及待的探索.
例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学生把他的年龄乘以4,再减去7,然后叫他说出所得的结果,依此“猜出”其年龄,倘若某学生所得的结果是45,解方程4x-7=45,得x=13,即“猜出”这位学生是1 3岁.通过游戏告诉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之后,他们也能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设计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因而教学效果很好.
三、刻苦修炼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讲课的艺术在一定程序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就需精心修炼课堂语言的艺术.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符号语言、图象语言、文字语言、口头语言等.
准确、规范的符号语言,形式的简洁性,内含的概括性,方法的科学性,不仅会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表示的简练性和规律的真理性,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使人聪明的内涵.
优美、合理的图象语言,视觉的直观性,感觉的具体性,知觉的深刻性,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表现为看得见的形象,更能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流利、潇洒的文字语言,用词的准确性,用语的严谨性,用句的逻辑性,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出数学使人周密的真谛,更能使学生欣赏到书法艺术的风采.

❹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习计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优化算法。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口算训练。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❺ 计算课可以设计什么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一、内容呈现情境化,充分发挥其作用。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1、计算教学中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的教学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境,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情境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2、准确把握情境的作用

我认为教师应正确区分情境在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中的不同作用。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为了计算而教,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在课改初期,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境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那么,计算课要不要情境,怎样用情境,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我认为,计算教学需要情境,更要合理使用情境。如: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二位数的口算,有这样一个情境。(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2)二(3)班和二(4)班能吗?这块计算内容,从乘船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设计情境时,意在让学生通过一条船能坐68人和四个班各个班的人数这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出学习的计算内容。提出问题后重点解决31+23和32+39是怎么计算的,如前者先算1+3=4,再算30+20=50,最后算50+4=54,后者先算32+30=62,再算62+9=71。即重点研究算理和算法。如果把这个情境放在解决问题的课上,那么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31+23,是因为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合乘一条船,所以要用加法做,即分析所谓的数量关系,两者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解决问题要从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一旦偏离了这个中心,计算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二、重视估算教学,体现估算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估算的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答案是否正确,是一种很好的体现估算实用价值的方法。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将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只是体现估算价值的一种途径,还需要我们去探究更多的途径,以充分发挥估算的价值。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

阅读全文

与计算教学的设计意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