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语文教师证考试学科最后一道教学设计大题只会出文言文吗现代文会出吗
应该是不会的。
像这种大型正试的考试题型基本都是固定的,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像你说的文言文题目变成现代文题目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考试的题型变动,那肯定会提前发布消息的。
望采纳!
B.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察对于所要考的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够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何有效评价学生,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去做一份教学设计等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做题方面可以从近五年真题入手,弄懂做透(主要针对学科知识题目),教学分析题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多总结总结题目的共同之处,化成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多练几道掌握解题思路,教学设计题则可以背两到三个模板。
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该也可以和科目二一样把复习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和冲刺阶段
1.基础阶段(复习7天)
Day 1~2: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比如语文会涉及到文言文、文体、修辞、作家作品等;
Day 3~4: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等(新课程标准),了解它们在试题中的出题方式;
Day 5~7:学习写教学设计,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课文篇目繁多,我们可以分类设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设计;文言文、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作文教学设计等。
2.强化阶段(复习5天)
Day 1:回顾第一阶段整理的语文专业知识考点,做历年真题里的单项选择题,错题重点标注;
Day 2~3:重点整理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中的案例分析题(16—18题),这类题目主要考察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内容。其中,17题会考纠正错别字和找出并修改病句题;18题要掌握答题思路,结合新课标相关规定作答。
Day 4~5:做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中的教学设计题,归纳出最易考的课型,重点掌握。
3.冲刺阶段
回顾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基础知识,重点看错题;整体过一遍常考的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思路;教学设计一定要整理出适合自己的写作套路。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备考方案。希望能给各位考生提供帮助。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C.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怎么写
教学设计抄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D.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4)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E.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怎么写
为了有助复于学生进一步理制解、消化理论知识,各模块都附有拓展阅读目录和模块自测题。 本书结合中学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进行编写。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最基本、最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学生对知识点有足够透彻的印象和理解。 本书既可作为在校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指导课教材,也可作为其他有意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复习参考用书。
F. 教育教学与知识能力语文的教案怎么写
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分初中和高中。
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考试目标
1.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能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熟悉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遵循初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熟悉写作教学的过程,能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内容及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5.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6.熟悉现行通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教材。
7.掌握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分析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2.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水平,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4.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5.能够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6.能够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7.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8.了解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9.了解编制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2.能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
3.能够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4.能够根据初中语文的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运用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5.能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反馈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6.能够帮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思。
7.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
8.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等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恰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
2.能够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根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
4.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
5.能够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