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7 18:12:14

㈠ 东汉政权的升沉兴亡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

1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西汉覆亡之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升沉兴亡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役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公元9年,辅政大臣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举措,大多不合时宜,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终于爆发绿林、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 3 年起义军攻杀王莽,推翻新莽政权。公元22年,河南南阳豪族汉宗室刘秀参加绿林起义,在反王莽战争中立下战功。此后在河北一带释放囚徒,废除苛政,恢复汉朝官制。在取得当地官僚、地主支持后,刘秀与农民军决裂,趁乱扩张势力。公元25年,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在农民军扫荡腐朽统治基础上建立起的东汉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初年国力“中兴”的原因是什么? 刘秀在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割据战乱的同时,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先后九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并下诏免罪徒为庶民,使社会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东汉初朝廷还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废除什一税制,恢复西汉文景时期三十税一的制度。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东汉后期的社会动荡 支持刘秀攫取政权的大姓豪强,在地方上占有大量土地。他们作为朝廷新贵,又享有“累世公卿”的政治特权,并拥有私人武装。东汉后期,豪强势力膨胀,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破产流亡的农民被迫依附在庄园中,“父子低首,奴事富人”,世代相袭,受到残酷剥削。豪强地主之间往往形成不同集团,分别与朝廷中的不同势力勾结,互相争权夺利,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东汉后期,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大的十几岁,小的不过两三岁。母后临朝时照例委任自己的父兄—外戚辅政。而外戚一旦攫取到最高统治权力,便父子兄弟一门数侯,宗族宾客遍布州郡。幼帝成年后要恢复权力,只有依靠身边最亲近的宦官去发动宫廷政变。宦官在剪除外戚势力的斗争中立了功,受到皇帝信用,权势日重。他们同样广树党羽,提拔家人亲戚,网罗下层豪强和失意官僚,安排到各地做官。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像走马灯一样轮番专权,使社会长期动荡混乱。这些暴发的新贵极其残忍贪暴,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公元144年,顺帝死后只有两岁的冲帝即位,太后兄大将军梁冀掌权。一年后冲帝死,梁冀主谋选立八岁的质帝。质帝少而聪慧,当着群臣说了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临死 2 要口水喝,也不让给。此后梁冀专权二十多年。公元159年,桓帝与宦官合谋发兵围攻梁冀,迫其自杀。梁氏宗亲“无少长皆弃市(杀后示众)”。梁冀被抄家的资产,相当于当时“天下租税之半”。 宦官单超等五人,因除梁有功,同日封侯。他们同样作威作福,横行乡里,时人称他们“搜刮百姓,与盗贼无异”。 三、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政治极端腐败,皇帝公开卖官鬻爵,从中央公卿到地方州郡长官皆有定价。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百姓被迫逃亡,纷纷铤而走险,大小起义连绵不断。 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原始道教包含了不少反对剥削压迫的教义。东汉中期的《太平清领书》把富人比作粮仓中的老鼠,公开提出库藏不该一人独有,饥饿的贫民理当从中取用。公元184年,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发动几十万人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作为标志,称黄巾军,四处焚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庄园,陆续发展到一百多万人。 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猛烈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缓解了土地兼并的趋势。腐朽黑暗的东汉朝廷,也从此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材料阅读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义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搜刮)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后汉书》 结合课文所学,分析以上材料,概括一下导致黄巾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测评 东汉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活动建议 围绕东汉兴衰,写一篇小文章,贴在历史学习留言板上。 (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赦)也。 —(东汉)《太平经》 发如韭,剪复生; 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东汉民谣

㈡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对东汉兴亡的后势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版老治术,采取“轻权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二年 和十二年 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他领导舂陵等义军,扫灭新莽,绍续汉业,成功地实现了“光武中兴”。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㈢ 东汉衰亡给我们的启示道理我们学到了什么

1、东汉灭亡原因复东汉末年桓灵在位制时期,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买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政府名存实亡。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2、朝代简介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十四帝,历经195年。因西汉又称为前汉,故东汉又称后汉。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门阀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鲜卑人占据漠北,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㈣ 从东汉兴亡历史得到什么启示

一切事物的成功与失败都离不开三个因素,那便是天时、地利、人和。东汉王朝一样也被这三个因素影响着从建立走向了衰亡。因此,从东汉兴亡历史得到如下启示:

1、东汉建立的天时

刘秀推翻王莽新朝的时代是一个盗贼起义多发、地方诸侯割据、推崇恢复汉室的时代。刘秀作为当时的地方豪强同时具有汉室血统背景,顺应时代加入到了反抗新朝的势力当中,最终登上了一统天下的王座。

相比由刘秀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由于内部矛盾依然存在,东汉建立初年兵长群盗依然接连反叛,军队一到,盗贼便解散,军队离开,盗贼又聚拢在一起。

针对这种情况汉,光武帝派遣使者巡行郡国,听任群盗纠察揭发,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唯独包庇隐藏盗贼的人才判罪。另一方面光武帝对于官吏的督责十分严苛。从此,地方官吏竞争追捕盗贼,盗贼很快就全部解散了。

对比到当今社会企业当中,企业的管控也是同样,汉光武帝告诉企业管理者是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的。要保证人员信息传递间避免出现欺瞒的现象。

其次是通过制度和专员对人员和制度的落实进行督责监察。最后管理者应制定好完善的方案应对各种发生的情况。这样一步步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危险不再发生。

2、东汉建立的地利

汉光武帝发兵是在一个全国一片混乱的大环境下,然而这样的一个环境也是由王莽自己所造成的。

王莽虽然建立了新朝,但是西汉末的年各种问题依然存在,所以自新朝建立以来王莽便尝试解决西汉存留的各种问题,其中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严重、奴隶买卖问题、地方豪强和大商户势力过强、私制货币泛滥等。

相比而言,汉光武帝在东汉建立后采取的是以保守为主的方式,一方面缓慢但有效的削弱功臣及地方势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问题,比如奴隶买卖。更重要的是稳定住了局面,使得民心得以安宁。

汉光武帝告诉企业管理者“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企业也是一样,管理者不要盲目的做计划,其次做好计划后要督促落实,如果计划朝令夕改、天马星空,会致使员工下属全员混乱无所是从。

3、东汉建立的人和

汉光武帝、绿林军、赤眉军与各地方势力共享。同样的天时和地利,然而最终走向成功却只有汉光武帝一人,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刘秀对于人和的把握。

刘秀出身豪门拥有汉室宗亲血统,作为在影响力上要比众多地方势力和农民军大的多。其次,绿林军所拥立的更始帝,和赤眉军所推崇的刘盆子都只不过是农民军起义所打的名正言顺光复汉室的幌子,实际与属下的隔阂很深,加上个人能力不强,一遭叛变便无力回天。

刘秀提醒我们懂得利用“人和”的企业管理者平时应该做到诚恳简约、宽厚有信,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身先士卒。同时,刘秀告诉企业管理者,对于不同背景的人才也要合理的运用,对基层员工的民心也要经常询问调查。

4、东汉的衰亡

东汉历经176年的起伏,由光武中兴到三国纷争的局面,结束整个汉朝的历程,东汉延续传承了西汉的文化与制度,同时也延续了西汉所存在的问题。

从汉章帝重用外戚开始,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变逐渐形成并逐步加剧,在外戚与宦官争夺权力的同时又有来自羌族的外扰,致使了汉朝内部产生了混乱。。从而国内地方势力逐渐强大,盗贼兴起蔓延,最终导致无法控制的局面。使东汉彻底衰亡,走向另一个乱世纷争的局面。

从东汉的衰亡可以看到企业内部的权利斗争非常可怕,企业会出现企业高管将大量的精力时间用于权利斗争当中,从而将企业拖垮。这是由于企业团队成员与团队价值观产生了背离,这不仅会使企业的人员流失,更严重的会使企业如同东汉王朝一样走向衰亡。

㈤ 论东汉兴亡议论文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从一个失去爵位的刘氏子孙,一介草民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光复大汉的历史使命。在接下来的汉明帝汉章帝的共同努力下中兴了大汉。延续了大汉的国作。两千年后的今天。回看东汉,除了光武中兴。最让人熟知的却是黄巾军起义后的军阀混战。许多看客也许会和笔者一样有着相同的看法。东汉王朝是强大的。比之西汉王朝其繁荣程度也是不差的。
我们判断古代的一个王朝是否繁荣其实只需要看他的人口便可以知道。人口能说明很多问题尤其在古代(别扯现在的中国,这是捣乱)因为人口的多少决定于国家的粮食产量。粮食多当然养活的人也多。而只有在有人耕作的情况下地才产粮食。所以至少证明这个国家没有大规模的战乱,人民生活比较安定,耕者有其田。人民生活至少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知道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人们来说。有地就是衡量是否幸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黄巾军大乱前的东汉王朝有5000万人口。这其实已经接近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上限。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上限是有提升的。从这个方面来看东汉王朝是一个不择不扣强大的王朝。中国历史上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数字的时代都有自己的成就。举例:西汉王朝:一句犯我强汉,虽远必诛。或许就能概括其成就。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也不用言说。北宋时期:单看宋仁宗皇帝时期群臣名字就知道那个时代文化是多么的繁荣(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欧阳询,苏轼,苏撤,苏洵.黄庭坚等等…)清朝时期:康乾时期的中国占世界GDP的一半比现在美国还高。那么我们就要问问这个东汉王朝到底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国家如此强大却没有做出什么让后人记得的大事。反而大家对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更加的了解这是为什么呢?
讲道这里也许大家会把问题归结到三国演义这本奇书的身上。诚然如此奇书必定是有很大因素的。但是唐朝也有安史之乱,大宋也有岳飞抗金。由此改编而成的戏剧小说诗词不比三国时期的少。但是却一点也不影响大家记住唐朝的繁荣富强。大宋的经济文化。问题还是回到了原点。东汉这将近200年时间到底干什么去了?答案只有一个。内斗,因为内斗所以抽不出身干别的什么事情。古语讲:家和万事兴。家和了才有闲工夫去做其他的事。同样也是因为内斗消耗了国家的实力使它也没有过多的资源去干别的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内斗?又是谁跟谁内斗?这个内斗是怎么开始的?这个内斗怎么就结束不了呢?这个国家的内斗是循环的而且还是反复出现的。那么一定是体制上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深究东汉王朝的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

还是那句话。一个王朝的建立必然的要考虑借鉴前朝亡国的教训,兴盛的原因。那么东汉王朝他的建立有着西汉帝国这么一个老师。东汉王朝还是少走了很多的弯路的。至少是汉武帝以前的阶段她是直接跳过得。第一中央集权制是必然的。第二地方诸侯是限制的。以这两条来建立一个国家。当然是好的。那具体的执行呢?光武,明帝,章帝。这三个皇帝时期。基本来说是严格执行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东汉帝国历史上留下的功绩几乎全都是这祖孙三代完成的。举例:重新控制西域。疏通黄河治理黄河水患。伏波将军平定越南(著名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到了章帝以后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太子继位时年龄过小无法亲政.于是由太后摄政.年轻的太后在朝廷也没什么势力.只能依靠自己娘家的哥哥弟弟们.就此外戚把持朝政开始了.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国家控制在外戚手中于是日思夜想希望把权力拿回来.可是一个小孩子.从小长在深宫大院.除了皇帝的名头外没什么势力。诸侯王在推恩令的作用下也是有名无实。所以皇室的力量也是没有的。身边能依靠的只有宦官集团.于是就出现了小皇帝依靠宦官的力量夺权.成功后宦官专权的情况.终东汉一朝外戚专权,宦官专权交替出现.而这种形势的出现使得东汉王朝在章帝以后基本就没做出任何的在历史上有影响的能获得足够历史地位的成绩.简单的说就是他的实力足以做出点什么可是却什么也没做出来.历史成就与后世的唐宋明清等朝有明显差距.究其原因.便是长期的内斗消耗了国家潜在的实力比如开疆拓土的潜力,打下来的地方还控制不了。举例:越南。统治者(皇帝)实际掌权者(外戚或者是宦官)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权力的争夺上,也没有更多的对于国家未来的规划.最终导致国家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却一件都没有去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同饱受伤病折磨得姚明没能达到他应该达到的高度.
梳理到这里我们可以确认一件事情.内斗是东汉王朝最大的问题.当我们翻看东汉王朝的历史.不难发现光武,明帝.章帝三位皇帝在朝时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前文有提到)而章帝以后基本没有成绩.原因是内斗.那么为什么章帝以前就没有外戚专权.而章帝以后的东汉历史犹如克隆的一般反复出现外戚专权皇帝联合宦官夺权。在到外戚专权,皇帝联合宦官在夺取。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我想合理的解释是皇帝即位时年龄过小.为什么会过小呢?老皇帝死得时候太年轻.也许是这个家族守到了诅咒。臆测看客务要认真。本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唯独这个活多久,真是解释不了得。纵观东汉历史除了光武皇帝刘秀活了63岁.汉献帝刘协活了54岁.汉明帝刘庄活了48岁.其它皇帝都没有活过40岁.父亲都只活了这么点儿子即位时肯定大不了东汉王朝除了明帝外其它皇帝继位时年龄都没有超过20岁这样就给了外戚掌权以绝对的机会。一定会出现外戚掌权.逐渐架空皇帝.那么为什么外戚已然架空皇权,甚至达到了毒杀皇帝废立皇帝的地步.既然都能到这一步了那么为什么却从来没有东汉的外戚篡权自己当皇帝的呢?(曹氏也该算军阀吧)
原因之一是整个刘氏天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传统礼教制度禁锢住了当时人的思想使其不敢大逆不道.篡位夺权.这就要归功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以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决策了.举例:吕后当年如此权威也仍然承认天下仍然是刘氏的天下。仅仅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如果只是这样当然是不足以说服我们的.因为王莽篡汉近在眼前历历在目.如果礼教控制成立.对于王莽事件便无法解释.我们当然不能够解释为王莽事件有其特殊性.这样的解释基本就属于不负责任的推托.一旦发生解释不了的事情都可以加上一句有其特殊性.如此来看待历史是要出大问题的.到此结论只能是礼教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杜绝大部分人对最高权力的觊觎.但是如同王莽一样的人是没用的.
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东汉外戚没能从外戚变成皇室.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外戚每个朝代都有却唯独在东汉王朝特别严重而且始终无法根治.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看一看东汉王朝专权外戚的成分纵观整个东汉,选后大致不超出窦融、邓禹、马援、梁绕等功臣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笼络功臣.为什么要笼络功臣,而不是像汉高祖刘邦一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呢?这样解不是更简单吗?而且还免得他们日后专权。光武帝刘秀比汉高祖刘邦善良。这个肯定是不可能的.政治上没有善良与不善良的.只有利益,一切决定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换句话说当年高祖杀功臣是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而今天光武帝不杀功臣反而笼络功臣也是为了维护大汉的统治.一个用刚一个用柔.并不代表谁善良.只是时移世易下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已.高祖时期的政策上一章已经有过具体的详述在此就不多讲了.主要来看看光武帝的考虑.光武帝与高祖时期最大的区别在于高祖时期有同姓诸侯帮助皇室控制国家所以高祖皇帝敢于大杀功臣.而光武帝时期一开始依靠同姓王的坐镇但是又害怕同姓王造反。于是用推恩令等等各种限制,使得诸侯王实力不断下降。但是皇权仍然需要完成对天下的掌控.所以不但不能擅杀功臣反而还要笼络功臣.因为功臣集团在地方上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大量的家奴.最后家奴成为了地方上一种变相的军事存在(刘秀取消常备军,改为募兵制这些家奴在打仗的时候就是征召对象).导致了功臣集团逐渐向仕族阶级过渡.出现了中央到地方的一整个关系网.在此情况下东汉初年的政治体系逐渐清晰了起来.皇帝控制朝中望族.朝中望族的各个家族控制着地方。皇帝再以联姻的方式.将各个家族变成皇室的姻亲.完成对其的控制。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既然望族掌握着中央到地方的如此大的实权.还控制着皇帝为什么没有取而代之呢?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释。原因之一望族内部分化严重.不当权的望族反而与皇帝更为亲近.当权的外戚害怕成为众矢之的.始终不敢取代刘氏.但是他们还是在做着努力.比如和帝时期的窦氏.便做了许多工作.如开放盐铁等等.尽量的拉拢其他中小地主阶级.。(注意窦氏这样做证明了他们对皇位是有想法的)结果是:没用。为什么?有实力的拉拢才是拉拢,否则就是在壮大自己的敌人。人家不回应你。人家凭什么拥护你当皇帝呢?尤其是最有势力的几家望族。比如日后专权的梁氏。这些人肯定不会支持你窦氏。
为什么一定要其他望族支持呢?西汉时期王莽代汉其他望族就支持吗?我想可定是有反对的。为什么王莽敢于不顾反对现在的外戚都怕呢?这个问题可以参看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后。天下望族的能量。那些家奴可不是善茬。没有其他望族的支持。一家是搞不定这些准军事组织的。
所以东汉王朝始终没被外戚取代的原因是:外戚始终无法获取大部分地主阶级的支持。那么其他望族为什么不支持外戚呢?这就要归结于皇室与大量的联姻.皇室与功臣集团结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体制.维护皇室就变成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优点。缺点是这个体制又必然导致外戚专权。只要有一个皇帝即位时年龄很小那么外戚就必然专权。但是外戚无论怎么专权。却也没办法撼动皇权。这样的循环由体制造就。所以想在这个体制框架中解决是不可能的.举例:和帝年间除掉了窦氏外戚.恒帝年间除掉了外戚梁氏.他们既然除掉了外戚必然知道外戚存在对皇权的危害。必然会希望根治这一顽疾。可是无从下手解决.因为维护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刘秀立国之本.皇帝本身就相当于天下最大的地主.而外戚集团则是隐藏在天下中小地主中间。要保证以后再不出现外戚乱政的局面就必须打击地主阶级。但是皇帝可以消灭一家外戚,他可能消灭天下的地主吗?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为了以后外戚不乱政,你还能把林子砍咯?面对这样一个制度.和帝,恒帝束手无策。立国之本不可动摇。不但是个绳结还是个死扣无解。除非推到重建。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刘秀制定的政策在长期的执行当中逐渐出现一个趋势。皇帝的权利越来越空洞。没有根基(也许在刘秀意料之外)皇权的行使有赖于中小地主阶级.而皇帝得传承之所以不会跳出刘氏集团.并不在于刘氏集团拥有多大的实力.而是在于其它几家较大的地主阶级对于现在掌权的外戚集团的制约.出现的结果是皇族没有实力叛乱.外戚在望族集团内循环.当其中一个望族变为外戚的时候.其权力又被其它望族牵制.无法篡权.保证了刘氏集团对于皇权的实际控制.这个政策的制定主要是针对的这几个集团.一刘氏宗亲.避免他们实力过大争夺皇权.效果很好终东汉一朝没有出现皇室叛乱问题.二功臣集团.三地方实力派.四外戚.后面这三种势力在西汉王朝的办法是功臣集团直接杀掉.地方实力派用皇室取代.外戚则是用来平衡皇室宗亲.西汉遇上的问题是功臣集团杀光了当然有什么问题.皇室宗亲和外戚集团一个接一个的出问题最后亡在外戚的手里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光武大帝别出心裁的把功臣集团地方实力派综合在一起并且把他们全部变成了外戚。
如此一来等于天下都是刘家的亲戚.刘家通过朝中的望族对天下完成控制.无论是那家望族上台变成外戚,其他的望族都是敌视的。这不是简单的一个联姻的问题。而是权与利的互相交融。皇权几乎交融进了每个望族的权利中。而望族之间却无法做到。这就保证了。外戚专权可以,其他望族不反对。过几年没准我家内姑娘也成太后了呢?想换皇帝,没门。我们大家都不跟你走。举例:和帝,恒帝灭外戚都是用宦官的力量。后世也有效法的魏国曹髦不也是带着宦官去杀司马昭吗?结果:成济一戟刺曹髦于马下。你看都是宦官帮忙诛杀权臣。和帝,恒帝都成功了。原因就在于东汉没成济这样的人。人家不跟你外戚走。所以东汉的皇室虽然很弱,经常出现小皇帝.废帝。明帝以后除去献帝没有一个活过40的。外戚宦官轮番掌权,比起皇帝掌权的时期还长。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换了其他的朝代亡了八次了。而东汉始终屹立不到。体制的作用想必大家也是看到了的。
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西汉帝国走得是镇压.而东汉帝国走得是融合.镇压走的时而太平盛世,时而风浪骤起。不反抗的时候天下升平。一反抗便是疾风骤雨.西汉王朝四次外戚叛乱十多次诸侯谋反。相反融合虽然走的步步惊心,章帝之后天天都在宫斗.时时不得安宁.看似摇摇欲坠却始终不坠.在黄巾军起义之前。正是由于这个体制的互相制约。皇权无数次的出现危机,外戚无数次的登上巅峰。却始终无法动摇皇权在刘氏中间传递。直到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打破了这一体制的平衡。望族终于脱离了这个体制。一旦脱离在也无法束缚。这是下一章的内容这里就不详述了。

国家的渐进,制度的渐进。这是一个明显的过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背后不是勇气。而是另一个山上有更加凶猛的怪兽。异性诸侯.同姓诸侯.都靠不住。天下还需要控制。皇权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完全的控制全国。所以刘秀只能选择中小地主阶级。但是其后的一系列影响却是刘秀所无法估计的。历史真的很有趣。一个王朝因为什么兴盛,便会因为什么而灭亡。举例:大秦因为严法而平灭六国,因平灭六国而名垂千古。却也因为严法而失民心,因六国旧贵失其天下。西汉王朝因平灭皇室诸侯得以集中力量。因为集中力量而在武帝时期达到鼎盛。却最终因为皇室被平灭而无实力对抗外戚失了天下。如今的东汉王朝因地主阶级的拥护而起风云,两百年后也因地主阶级的割据而失其鹿。东汉是如何矢其鹿的。地主阶级是如何崛起的呢?
公元184年汉灵帝年间。爆发了全国性质的农民起义。正是黄巾军起义吹响了东汉王朝倾覆的号角。这次起义规模很大。可是却在不足一年时间便被镇压。(大规模的没有了小规模的还持续了许多年)。但是以东汉王朝当年对全国的控制力,怎么就能如此迅速的击败了起义军。依靠地主豪强。那么为什么地方望族有能力平灭叛军呢?一个家族盘踞在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有大量的土地必定有大量的人耕作。这些人就而久之就成为家奴,家奴变成私人武装。天下无数的中小地主就等于无数的准军事化组织。只是身躯一动便迅速解决了黄巾军起义。我们终于见识到了100多年蛰伏后地主阶级的能量。全国无数的准军事化组织出现了。接着各个军阀互相吞并逐渐的产生了几家大的军阀。经过40年的吞并战争最后由三家地主军阀刮分了东汉。
那么地主阶级的实力当然不是公元184突然有的。肯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甚至有的重东汉初年就开始了积累。举例:伏波将军后人马腾。那么我们就要提问了。为什么早就有实力而却一直不发作。一直等到184年才出现呢?如果看客仔细看过上一章便会知道。大汉帝国在当时产生了一个微妙的政治平衡。地主阶级又实力,却谁都不愿意率先发难。所以一直持续到公元184年。这一刻黄巾军的出现使得东汉王朝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各个望族开始了以平叛为名的大起兵。叛乱平息后却不愿意就地解散。逐渐的控制了望族所在的附近地区。军阀割据开始了。所以黄巾起义是压死东汉王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出现直接打乱了东汉王朝所依赖的一切。一旦政治平衡失去那么改朝换代的进程就已经启动了。谁也无法阻挡。
那么为什么黄巾军会起义呢?难道是太平日子过久了?当然不是。土地兼并严重。是原因。很多分析到此就为止了。我想也许有很多看客与笔者一样会默默的问为什么?是啊为什么?地主政治。皇帝是天下最大的地主。外戚是第二大的地主。其他朝中望族是第三大的地主。而且随时准备接上一任外戚的班儿。在东汉王朝几乎是有多大的官。你家就能有多大的地。这一点很重要。在九品中正之前都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地主兼并小地主,小地主兼并老百姓。所以大量的土地兼并出现了。而且皇帝还不管。是皇帝不管吗?不是。是他没法管。国家就建立在这些地主的支持上。除非不准买卖土地,否则没戏。你不准买卖土地谁支持你。王莽的例子摆那呢。总结来说笼络地主是东汉立国之本。土地兼并又是各个大小地主的立身之本。死扣无解。除非推到重建。这个死扣直到400多年后才被解开。在这就不加详述了。
之前不是讲到了政治上的微妙平衡。使得皇帝的位置在刘家一直传递下去吗?现在怎么就变了?曹魏代汉其他望族不反对了?是滴。不反对了。为什么?跟皇帝走的都没兵。不跟皇帝走的都有兵。有枪就是草头王啊。从董卓进京开始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开始割据四方。皇帝变成了地主阶级更进一步的阻碍。而不在是盟友。下面的有实权的文武百官都听军阀的。在刘秀的体制中玩了100多年的地主阶级。发现我直接起兵比在那内斗强的多,快的多。而且成功的几率更大。当天下人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东汉的游戏玩不下去了。东汉走到历史的尽头,成为了必然。
明君在朝,汉室延续。昏君当政,汉室蒙尘。影响汉室推倒重建。

公元前154年由于景帝削藩刘氏诸侯叛乱史称七王公元220年曹魏代汉。汉朝结束。接下来的中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面对着满天下地主阶级的私人武装。最为强大的三个军阀也不过是这些地主阶级私人武装的总头目。我们没次翻看这一时期的历史。总是看到互相如何攻伐。但却很少看到三大集团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想做为无数私人武装的总头目。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整合内部。所以在内部做的文章远必在外攻略所做的多的多。下一章我们来具体看看魏蜀吴三国是如何处理其内部构件的问题的。

㈥ 历朝历代古都的变迁兴亡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从上古时期的夏商周来说吧。夏和商这两个朝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时代,史书中并没有多少的记载。据现有的资料和考古的成果可以推测出,夏朝和商朝的都城基本上是在如今的洛阳附近。而到了周朝的时候,则有明确的记载周王朝的都城是镐京,依然是现在的洛阳。

后来,经过了五代十国之后,赵匡胤在开封建立了宋朝,而在北宋末年由于遭到了北方金国的入侵,宋朝整体向下迁徙,定都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从宋朝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他们的都城都定在现在的北京。

阅读全文

与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