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莫泊桑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莫泊桑,法国19世纪末重要的作家,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吃喝挥霍,幼时的莫泊桑由母亲抚养,受母亲的影响开始写诗。普法战争爆发后,莫泊桑应征入伍,在军队后勤当文书,这一段从军生涯为他日后创作的关于普法战争的诸多名篇提供了素材。
1871年后,他师从福楼拜,并结识左拉、都德等人。
1880年其成名作《羊脂球》问世,轰动了文坛。此小说的大致内容为:一辆马车载着一群人离开被普鲁士士兵占领的卢昂城驶向勒费尔港。马车上有十位乘客,他们分别是工业家、商人、贵族、民主党政客、修女和妓女羊脂球。显而易见,这个人群恰好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旅途中,妓女羊脂球看到被饥饿折磨着的旅客,心中不忍,便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食物分给了他们。吃了羊脂球的食物,他们对她产生了好感,不再存有偏见之心。当马车在镇上被普鲁士士兵扣留,普鲁士士兵要求羊脂球陪他们过夜时遭到了羊脂球的严词拒绝。羊脂球虽然是一名卑贱的妓女,平日被自己的同胞践踏,却不愿丢掉一个法国公民的尊严去接受侵略者的蹂躏。同车的旅客一开始对普鲁士士兵的无礼要求表示愤慨并积极支持羊脂球。然而,当他们眼看着因为这个原因迟迟不能动身后便开始替自己打算起来。他们齐心协力百般劝诱、怂恿,甚至迫使羊脂球满足了普鲁士士兵的兽欲,一行人这才得以出发。就这样,羊脂球为了同胞的利益牺牲了自己。可是,在后半程的旅途中,这些旅客居然拿这件事来鄙视羊脂球,这些自命高洁的无耻之徒一边大吃大喝,一边唱着《马赛曲》,任羊脂球委屈地啜泣。
小说使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把一个身份低贱的妓女在国难当头、同胞遇险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无私无畏,同那一帮自命高洁的上流社会人士置同胞性命于不顾、损人利己、苟且活命的丑恶行径并列在一起,不无愤怒地指出:法兰西在普法战争中一败涂地,正是这帮所谓“精英人士”趁火打劫,中饱私囊或是空喊口号、临阵逃脱的人造成的,显示出作家鲜明的爱憎立场。
战争以及有关战争题材的小说占据了莫泊桑小说创作的大部分。诸如《两个朋友》、《菲菲小姐》等。莫泊桑的小说还有两类重要题材,一类写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贫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如《瞎子》、《穷鬼》、《流浪汉》等;另一类是嘲讽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世俗人情的,如《项链》、《遗嘱》、《我的叔叔于勒》等。
莫泊桑被法朗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他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取得了小说创作的至高荣誉。
1893年,莫泊桑逝世于精神病院。
2. 谁能把莫泊桑的《穷鬼》全文复制下来,谢谢啊。。。。。。
穷鬼
[法]莫泊桑 赵少侯 译
别看他又穷又残废,当初却也有过几天比较好过的日子。
15岁那年,在通往瓦维尔的大道上,腿被一辆大车碾碎。从那以后,他便晃晃悠悠架着两根拐子在路旁那些农庄里串来串去要饭为生;因为架拐日久,两肩就高耸到耳边,脑袋也就好比夹在两座山峰的中间。
他本是皮埃特村的神甫在一条沟里捡着的弃婴,因为第二天正是亡人节,因此赐他一个教名叫尼古拉·众圣①。他仗着大家的慈悲布施长大,没受过任何教育;村里的面包房老板为了逗笑取乐,请他喝了几杯烧酒,害得他成了残废,从此他就变成个流浪汉,除了伸手求乞,不会干丝毫别的事。
从前,阿华里男爵夫人在紧挨府邸的农庄里,鸡窝旁边,给他留下一块铺着干草类似狗窝的地方,他可以在那里睡觉;饿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走到府邸厨下,总靠得住在那里得到一块面包和一杯苹果酒。老太太还常常从门前台阶上,或从卧室的窗口丢给他几个铜子儿。现在老太太已去世了。
在村镇里,人们是不大给他东西吃的;人们太清楚他的为人了;四十年来,老看见他那披着破烂衣衫的残废身体架在两条木拐上面在各家破屋里进进出出,人们早已感到厌烦。可是他呢,一点也不想走开,因为在地球上,除了这一个角落,除了他在里边苦挨岁月的三四个村落外,他并不认识别的地方。他自己限定了要饭的区域,他的习惯是不走出界外,所以他总也不会越出这个界限。
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树木后面是否还有世界。他心里也从不思索这个问题。那些乡下人老在自己的田边或沟旁遇见他,感到心烦,常常这样高声问他:
————
①亡人节是天主教的节日,在这一天教堂里要为所有死去成圣的人念经祈祷。
“为什么你不到别的村子去走走,老在这儿拐来拐去?”
那时,他总是一言不答走了开去,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穷人害怕的东西何止千百种,陌生的面孔,素不相识的人的斥骂和疑虑的眼光,大道上成对走着的宪兵,这一切都叫他害怕;他见了宪兵常常本能地钻进灌木丛中或躲到小石子堆的后面。
当他远远望见阳光底下亮光闪闪的宪兵,他总突然间行动特别敏捷起来,像怪兽回洞时那样敏捷。他会从木拐上很快地溜下来,跟一堆破烂布似地落在地下,把身子缩做一团,变成很小很小的一堆,就好比缩在窝里的野兔一样紧挨着地皮趴着,那一身棕色的破衣服也跟土色不相上下,简直看不见他了。
其实,他从来也没有跟宪兵打过交道。可是这种恐惧和这种机警好像是他血液里天生带来的,好像是从他向未见过面的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
他没有藏身之处,没有家庭,没有茅屋,没有躲避风雨的地方。夏天他到处睡觉;冬天,他异常巧妙地溜进人家的谷仓或牛羊圈里睡觉。他总不等到人家发觉他的踪迹就先已离开。他知道从哪些窟窿可以钻进这些房子;因为操纵木拐,两臂变得强壮惊人,他仅仅凭着手腕的力量就能爬到收藏干草的高阁子里;遇到他挨家讨饭讨得足够吃的时候,有时他会在那里接连呆四五天不下来。
他尽管生活在人群中,却跟林中野兽一样,一个人也不认识,一个人也不爱,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他们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挂钟”,因为他在两根木棍当中摆来摆去,活像悬在木架中间的挂钟。
两天以来,他一点东西也没有下肚。现在没有人再给他吃的了。大家终于不要这个人了,农妇们站在自己门口一看到他,就老远地喊道:
“你还不走开,你这个下流东西!不是三天前我刚给过你一块面包吗?”
他于是架着木拐转过身去,走到旁边的人家,那里,他受到了同样的接待。
妇人们站在各人门口互相表示意见说:
“我们不能整年养着这个一事不做的懒汉啊。”
可是这个懒汉每天都需要吃东西。
他已走遍了圣底赖尔、瓦维尔和皮埃特,没有讨得一个小钱或一块面包皮。现在只有都诺勒一处希望了;可是他得在大道上走两法里,肚子和衣袋一样空空如也,他感到累得再也不能挪动。
不过他还是出发了。
那时正是十二月,寒风在田地里刮着,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呼啸着;低暗的天空里云块飞驰,匆匆地不知要奔向何方。残废人慢慢地走着,很费力地一先一后移动着两支拐棍,一面用留下的那条弯曲的腿支着身子,这条腿的下端还留着一只畸形的脚,果着一块破布。
他不时地在沟边坐下来休息几分钟。他的昏乱的、沉重的心灵里感到饥饿的悲哀。他只有一个念头:吃;可是他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弄到吃。
他在这条漫长的大路上奔波了三个钟头;后来居然看见村里的树木了,他于是加快了他的动作。
他遇见的第一个乡下人,当他张嘴向他乞求时,这样回答他:
“你又来了,老主顾!我总也躲不开你了!”
“挂钟”只好走开。他挨门讨过去,大家都这样粗暴地对待他,任何东西也不给他就把他赶走,他又耐心又执拗,还是挨家求乞了一遍。一个铜子也没有讨到手。
他只好改道到村外各农庄去,于是在雨水泡软了的地上走来走去,疲倦得简直拿不起他的拐子。到处人们总是把他赶出来。天气是这样一种又冷又愁惨的天气,人们遇到这种天气,心里便觉得凄凉,脾气变得容易激怒,心灵变得阴沉,既懒得伸手施舍东西,也懒得伸手援助别人。
等他走完了他所认识的几家人家,他便摊倒在希盖老爹庭院外面一条长沟的角角上。他从挂勾上卸下自己的身体,这是别人的一种说法;其实就是从高拐上滑下来,然后把拐子夹在腋下。他好久好久这样呆着不动,受着饥饿的折磨,可是他太愚蠢,并不能深入了解到他那深不见底的穷困。
也不知他在那儿等待什么。我们心中是经常抱着毫无目的的期望的。在这所庭院的角落里,寒风横扫之下,他等候着那种神秘的援助,这种援助,我们一直希望着上天或别人会给我们送来,既不问援助怎样来,为什么会来,也不问通过谁来,只是希望它来罢了。一群黑母鸡从他身旁经过,它们在这个哺养众生的大地上寻找生活的资料。它们时时刻刻用嘴啄起一粒或是一条人们看不见的虫,从容地,准确地继续搜寻着。
“挂钟”先是心里什么也不想地看着它们;后来忽然在肚里,而不是在脑子里发生了一个念头;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他感到如果用枯枝生上火,把这些动物弄一只过来烤熟,一定很好吃。
他丝毫没想到他这就要犯窃盗罪了。他抄起了手边的一块石头;他本是很能干的人,扔出去之后,一下子就把离他最近的那只鸡打死了,那个动物扇着翅膀侧着身子倒下去。别的鸡移动着细腿摇摇摆摆地跑开。“挂钟”重新架上了拐,跟那些母鸡一枯摇摇摆摆,走去拾他的猎获物。
他刚走到那个头上带着血迹的小黑东西身旁,就觉得有人在背上重重地推了他一下,木拐也拿不住了,身子便跌翻在十步开外。希盖老爹怒火冲天地向这个小偷扑了过来,拚命地打起他来,又是拳打又是膝盖顶,在这个无力抵抗的残废人整个身上,像发了狂似地打起来,一个被人窃取了东西的乡下人打人总是这样狠的。
农庄里的长工们也出来了,帮着东家狠狠地揍这个乞丐。等他们打得累了,才把他从地上抓起来抬走,关到堆木柴的屋子里,一面派人去叫宪兵。
“挂钟”已是半死,躺在地上,流着血,饿得要命。先是黄昏来临了,继而是夜,继而是黎明。他始终也没吃东西。
快到正午的时候,宪兵出现了,他们预料对方会抵抗,因为希盖老爹声称曾受到穷鬼的攻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护住自己;他们小心谨慎地把门打开。
小队长一声叱喝:
“站起来!”
可是“挂钟”已不能转动,他倒是想法子要用拐子把自己支起来,但已无能为力了。他们以为这个小偷在假装,在耍奸使坏,故意不肯起来,那两个武装的人于是毫不客气,抓住了他的肩膀,硬把他架在他的拐子上。
他非常害怕,这种恐惧是对黄色军用皮带的天生来的恐惧,是飞禽走兽遇见猎人时的恐惧,是老鼠遇见猫时的恐惧。他使出了超人的气力,竟能站稳了。
“动身吧!”小队长说。他也真的走了起来。庄园的全体人员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出发。妇人们举着拳头威吓着他,男人们满面狞笑不住地骂他。总算把他抓起来了!去了一块心病。
他在两个宪兵夹持之下走远了,他鼓起了必须的绝望性的毅力一直苦熬到黄昏。他的神智已不清楚,他害怕得什么事也不明白了,因此自己究竟遭到了什么祸水也不知道。
路上遇见的人都停下来看他走过去,乡下人都低声说道:
“一定是个贼!”
傍黑的时候,他们来到了府的首镇。他从来没到过这个地方。他确实想象不出当时经过的事情,也想象不出还会突然发生什么事情。所有这一切可怕的、预料不到的事情,这些从未见过的面孔、新房屋都使他感觉到狼狈难堪。
他一句话不说,因为他一点弄不清楚,实在无话可说。他已有这么多年没跟任何人谈过话,他差不多已经失去了使用语言的能力;他的思想也过于混乱,无法用话语表达出来。
他被关到镇上的监牢里。宪兵们想不到他会需要吃东西,就这样把他撂到第二天。
不过等到一清早,人们来审讯他的时候,却看见他已经死在地上。这多么出人意外!
3. 莫泊桑项链怎么设计第三个教学目标
《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莫泊桑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写作背景;
2、理回清故事答线索和情节;
3、探究改变人物命运的原因和人物命运蕴含的哲理性;
4、全面评价玛蒂尔德,探讨人物命运与性格的关系;
5、拓展学生的思维,从小说中吸取教训;
4. 穷鬼 莫泊桑中心思想是什么
莫泊桑的《穷鬼》不以结构取胜,你得不到 欧.亨利式结尾 的快感,人物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按预定轨道自然展开,没有突变,没有传奇, 穷鬼 注定要离开这个世界
5. 莫泊桑小说穷鬼读后感500
莫泊桑的《穷鬼》不以结构取胜,你得不到“欧.亨利式结尾”的快感,内人物的命运从一开容始就按预定轨道自然展开,没有突变,没有传奇,“穷鬼”注定要离开这个世界,仅仅因为饥饿和一只鸡,这个流浪汉不能继续他的流浪之旅。然而他的死却让小说中的村民和警察们意想不到,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莫氏此文叙述中的冷酷让我惊讶无比,如果不是笔触的细腻,我会怀疑是不是进入了鲁迅的世界。莫泊桑精雕细刻了人性中冷酷的一面,读来让人心惊魄动,这一点在他的许多小说中都有体现,但在这一篇尤为明显。
小说中有一句描写打动了我的心灵:“四十年来,他们总看见他拄着拐杖,拖着他那穿着破衣服的丑陋的身子,从一所破房子到另一所破房子。”这句话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尤其是“穿着破衣服的丑陋的身子”,让我记起了一幅幅熟悉的画面。
读玩《穷鬼》,掩卷沉思,想起《祝福》中那句漫不经心的回答:穷死的。古往今来,穷人的悲剧归根结底莫不是一个字,穷!
6. 莫泊桑的作品《穷鬼》 点评或读后感(400字以内)
莫泊桑
开放分类: 法国、作家、短篇小说、莫泊桑、普法战争
目录
• 简介
• 一、对莫泊桑的评价
• 二、莫泊桑的生平
• 三、莫泊桑的创作
• 四、莫泊桑写作风格
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莫泊桑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一、对莫泊桑的评价
屠格涅夫认为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托尔斯泰认为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左拉:他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二、莫泊桑的生平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母亲出身并非名门望族,但是殷实的资产阶级家庭,聪慧绝伦、温文尔雅,通晓四、五种外语,酷爱文学艺术,与福楼拜是莫逆之交。莫泊桑出生不久,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莫泊桑跟随母亲,在母亲身边度过了幸福的童年。10岁时,莫泊桑就开始听母亲为他朗读莎翁的作品。莫泊桑不少短篇都是母亲为他提供的题材,即便在他成名以后,母亲仍是他的忠实的读者和直言不讳的批评者。
莫泊桑的父亲偷香窃玉、穷奢极侈,侵吞母亲的财产,以致造成父母间关系的最后决裂。这就是莫泊桑日后写了大量以父母离异而造成家庭悲剧为题材的短篇小说的原因。
13岁时母亲将他送进一所教会学校。但没多久便因为写了一首爱情小诗,使学校当局认为他无心向学、桀傲不驯而将他除名。当年莫泊桑进入鲁昂的高乃依中学,在这他的文学修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路易.布耶成了他的导师,布耶欣赏他的一首诗歌:“人的生命有如船在海上驶过的水痕,慢慢儿远、慢慢儿淡。”另一位严师则是福楼拜。福楼拜着力培养莫泊桑力透纸背的文笔,洞察事理的眼力以及剀切中理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这位大师告诫他:“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这两位严师把莫泊桑的学步之作统统当做废纸,禁止他发表。中学毕业前,布耶过世,莫泊桑与福楼拜相处默契,成了忘年交。
1869年莫泊桑通过中学会考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这一时期莫泊桑查阅了形形色色的案例,这些案例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可惜不到一年时间,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受爱国主义感染,手持猎枪深入密林展开游击活动。时间虽短,但是印象深刻,此后,他创作了大量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在他一系列描写普法战争的小说中,充分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无能,占领军无耻的荒唐行为以及一些“残忍”的农民的英雄壮举。他认为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滑稽可笑的世界恐怖上去。
从1872年起,莫泊桑定居巴黎,为了谋生,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长达数十年,这些经历使他对小职员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认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主题。
1874年,莫泊桑在巴黎福楼拜的寓所结识了左拉。后来又通过福楼拜的介绍结识了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曾替莫泊桑审读手稿,并鼓励他阅读俄国作家的名著。
1875年,25岁的莫泊桑首次发表小说《人手模型》,杀人犯的手做成的模型竟复活了,而且重又图谋不轨,最后“断手再植”方才平静下来。这篇小说受到福楼拜的批评,告诫莫泊桑不要向壁虚造,而要立足于生活。
1876年左拉、莫泊桑、阿莱克西等人成立了自然主义文学集团,文学史是称其为梅塘集团。莫泊桑倡议每人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写一篇小说,1880年结集出版,是为《梅塘之夜》。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即在其中。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重要小说,一举成名。他的文学生涯自此开始。
莫泊桑的传世佳作大多是在1880-1890这十年间创作的。莫泊桑自1880年起偏头痛的发作日趋频繁,右眼的调节功能全部丧失,心跳紊乱,再加上他放浪形骸,因而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情绪屡见不鲜。自1885年后,他转向长篇小说的创作,六部中除了《一生》外,其他五部都是这个时期的创作。
到了80年代末期,由于莫泊桑思想上阴郁苦闷与绝望情绪的加强,以及法国文学艺术中颓废倾向对他的影响,不仅他的作品中的批判力量锐减,而且他观察研究社会现象的兴趣也日趋淡薄。他变得越来越内向。因此,社会的主题消失不见了,而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现象乃至病态心理成了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如《皮埃尔和若望》、《我们的心》。
在此以后,莫泊桑除了原有的诸种疾病外,神经分裂症渐渐恶化。1891年病情急转直下,求生的欲望使他四处求医,但又继续迷恋于放浪的生活。1892年1月2日,莫泊桑自杀未遂,渐渐失去康复的信心。五天后他被送入精神病院。1893年与世长辞,年仅43岁。左拉致悼词,预言莫泊桑的作品将不朽,将“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口口相传”的故事。
三、莫泊桑的创作
(一)、莫泊桑的三百五十多中短篇小说从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普法战争的:在这类题材的作品里,莫泊桑揭露了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法国军队的无能,歌颂了法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者的爱国精神如《羊脂球》(1880)、《米龙老爹》(1883)(必读)、《两个朋友》(1883)等。《羊脂球》是写被敌军占领的里昂城里十几位居民同乘一辆马车出逃的故事。一辆马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乘客们出逃的不同原因,一路上的表现,特别是对羊脂球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社会身份和性格特征。
2.描写资产阶级市俗生活,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如《项链》(1884)、《戴家楼》(1881),表现世人贪图钱财而不注重亲情的《我的叔叔于勒》(1883),描写小市民吝啬的《雨伞》(1884)等。
3.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痛苦以及优秀品质的,如《西蒙的爸爸》(1881)、《一个女长工的故事》(1881)等。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特色。
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追求的首要目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艺术,也是他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重要标志。较之于19世纪前期巴尔扎克、斯汤达与梅里美,莫泊桑的短篇已经摆脱了任何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更抛弃了传奇小说的一切手法。
1、在选材上,莫泊桑对特殊的、奇特的事件不感兴趣,他的短篇都以日常生活故事或图景为内容,摹写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态。平淡准确一如现实生活,没有人工的编排与臆造的戏剧性,不以惊心动魄的开端或令人拍案叫绝的收煞取胜,而是以一种真实、自然的叙述艺术与描写艺术吸引人。由于作者观察精细、善于开掘,却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和社会的本质。篇幅虽短,蕴含极深,平淡小事,意义不凡。给人以以小见大的艺术享受。
2、情节并不复杂,但构思布局非常精妙,别具一格。
A.莫泊桑在有的作品中,甚至不用情节作为短篇的支架与线路,他总以十分纤细、十分隐蔽、几乎看不见的线索将一些可信的小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聪明而不着痕迹地利用最恰当的结构上的组合,把主要者突出出来并导向结局。如《一家人》,一个公务员家庭从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发生的日常生活,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某种现实。情节淡化与生活图景自然化,是现代小说的一个特点。
B.有的采取矛盾“层递法”,通篇小说起伏跌宕,或一开始就造成极大的悬念,然后出人意料的急剧转折。多姿多彩、生动有趣。
3、在表现形式上,莫泊桑是炉火纯青的技艺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种既定的规则,而自由自在地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法。在描述对象上,有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是事件的某个片段,有时是某个图景,有时是一段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既有故事性强的,也有情节淡化的甚至根本没有情节的。既有人物众多的,也有人物单一的,甚至根本没有人物的。在描述的时序上,有顺叙、有倒叙、有插叙,有目前与过去两重时间的交叉。在描述的角度上,有客观描述的,也有主观描述的,有时描述者有明确的身份,有时又身份不明。描述方式的多样化与富于变化,提高了叙述艺术的水平,大大丰富了短篇小说的描述方式。
4、采用自然朴素的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能抓住神髓,细致,准确传神。
5、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英雄人物的平凡化。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境况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的心理与性格真实。不回避英雄人物身上的可笑之处与缺点错误。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情节开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很少斧凿痕迹。
6、语言规范、优美,清晰、简洁、准确、生动。
(二)长篇小说
莫泊桑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1880年至1890年之间写成,共出版27部中部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主要代表作是《一生》(Une vie)和《俊友》( 又译作《漂亮朋友》)
《一生》(1883)描绘了贵族少女幻想破灭的凄惨的一生,通过约娜的悲剧反映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冲击下,土地贵族生活方式中必然崩溃与瓦解。
《漂亮朋友》(1885)通过对冒险家杜洛阿利用女人为进身之阶,发迹过程的描写,反映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政治生活的黑暗与腐败,资产阶级的淫荡,特别是报界的污秽。
四、莫泊桑写作风格
莫泊桑继承了福楼拜、巴尔扎克、斯汤达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写实传统,同时又追随左拉等自然主义先驱人物,在写作中他正视现实、尊重历史,特别是不让自己在作品中出现。他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平铺直叙的说教,他的创作最大特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同时,他更巧妙地掌握了如何在隐藏的同时,传达给读者自己的观点,最终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这种隐藏并不是真正的隐藏,他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比那些平铺直叙的陈述和冗长的道理更耐人寻味。
7. 莫泊桑的作品《穷鬼》 点评或读后感
莫泊桑的《穷鬼》不以结构取胜,你得不到“欧.亨利式结尾”的快感,人物的命运回从一开始就按预定轨答道自然展开,没有突变,没有传奇,“穷鬼”注定要离开这个世界,仅仅因为饥饿和一只鸡,这个流浪汉不能继续他的流浪之旅。然而他的死却让小说中的村民和警察们意想不到,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莫氏此文叙述中的冷酷让我惊讶无比,如果不是笔触的细腻,我会怀疑是不是进入了鲁迅的世界。莫泊桑精雕细刻了人性中冷酷的一面,读来让人心惊魄动,这一点在他的许多小说中都有体现,但在这一篇尤为明显。
小说中有一句描写打动了我的心灵:“四十年来,他们总看见他拄着拐杖,拖着他那穿着破衣服的丑陋的身子,从一所破房子到另一所破房子。”这句话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尤其是“穿着破衣服的丑陋的身子”,让我记起了一幅幅熟悉的画面。
读玩《穷鬼》,掩卷沉思,想起《祝福》中那句漫不经心的回答:穷死的。古往今来,穷人的悲剧归根结底莫不是一个字,穷!
8. 莫泊桑 穷鬼的内容简介
http://www.joyo.com/book/more.asp?prodid=bkbk209015&id=19793&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