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设计教学系统

设计教学系统

发布时间:2020-12-27 08:02:07

A. 教学系统设计的区别

1)研究对抄象和学科性质不同袭。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而教学系统设计则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
2)理论基础不同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用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B. 几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九一五矩阵”理论
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学习过程有许多有顺序的阶段,所以教学也有相应的阶段,由此,加涅从学习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9个阶段演绎出就九段教学事件,而“五”是指五种类型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每一种教学事件在具体运用上有不同的要求。
2、瑞格卢斯的精细加工理论——细化理论(ET)
细化理论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即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即概要设计,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4S即选择、定序、综合、总结),七种策略(即a.确定课程内容细化顺序b.确定每一堂课内容顺序c.确定总结的内容和方式d.用综合方式确定综合内容e.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f.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g.实现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
梅瑞尔提出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二维分类,其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
4、史密斯—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该模式是在第一代教学设计中有相当影响的“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吸取了加涅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且雷根本人又曾是美国AECT理论研究部主席,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家,因此该模式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
5、国内教学设计理论
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和教材,但大多都是介绍国外的理论和发展,但本土研究方面涉及不多。

C. 教学系统设计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加涅(1965,1985)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识与技能的描述性理论,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又进一步根据其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由此观点出发,他根据学习过程中包含有多个内部心理加工环节,从而推断出相应教学过程应由九个教学事件构成: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学习表现(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加涅特别指出,以上九个教学事件的展开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逻辑的顺序,但也并非机械刻板、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并非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学事件。加涅在分析学习的条件时,根据实验研究和经验概括,详尽地区分了不同学习结果对不同教学事件的要求。这就是加涅的规定性教学理论。
2.瑞奇鲁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及其细化理论 瑞奇鲁斯(1983)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策略变量细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他还就教学内容的宏观组织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教学的细化理论(The Elaboration Theory of Instruction,简称ET)。他认为这种理论综合了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序列、奥苏贝尔的逐渐分化课程序列、加涅的分层序列和斯坎杜拉的最短路径序列,是一种通用的课程序列化的理论。 瑞奇鲁斯等人的细化理论(ET)和梅瑞尔(1983)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简称CDT)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 梅瑞尔的CDT理论主要是认知领域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较详尽的规定。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梅瑞尔还提出了一个有关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策略有基本呈现形式(PPF)、辅助呈现形式(SPF)和呈现之间的联系(IDR)。基本呈现形式由讲解通则、讲解事例(例子)、探索通则(回忆)、探索事例(实践)构成。辅助呈现形式(SPF)由附加的促进学习的信息构成,如使注意集中的措施、记忆术和反馈;呈现之间的联系(IDR)则是一些序列,包括例子-非例子的配对序列、各种例子的分类序列和例子难度的范围。对于每一个行为-内容类别,CDT都规定了PPF、SPF、IDR之间的组合,这些组合就构成了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4.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对90年代以前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总结,真正把教学系统设计的重点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转移到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上来,着眼于具体教学问题,对设计教学策略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首先总结并综合运用了加涅(1965,1985)、布鲁姆(1956)和安德森(1985)有关学习结果的理论。认为学习结果包括: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则(关系型规则、程序型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态度和心因动作技能。同时,他们借鉴了瑞奇鲁斯(1983)有关教学策略的分类框架,把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然后,对加涅的一般教学策略模型进行了扩展。在此基础上,史密斯和雷根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事件理论,认为一般教学过程包括以下15个教学事件,并由此对各种不同的学习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这就形成一个与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相类似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
5、何克抗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初步建构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第一,注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第二,构建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使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够更加深刻和贴切地反映社会转型与技术进步所提出的实际需求。由于教学系统设计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每一发展和变化必然对教学系统设计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建构主义主张的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思想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建构主义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该模式在深入分析了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和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两种模式取长补短,提出了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学习环境的“双主”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第四,注重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戴尔的经验之塔
戴尔将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并将获得这三类经验的方法分为十种.
"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塔的底层的经验
该经验是直接,具体的,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学习方法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经验
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不能过于具体化,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
替代经验
位于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形成科学的抽象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媒体,以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
7.结构主义心理学派 ——皮亚杰
主要观点:
a)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平衡(balance)是他提出的三个基本概念:
同化:个体感受刺激时,将它们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b)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客体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

D. 教学系统设计是什么

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版、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权一个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例如,学校是一个教育系统,当它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时,又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向学校教育提出所需人才的要求,提供教育资源(如教职员、教材、设备、设施等),输送学生等,而学校系统则通过各类教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系统是通过人才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社会进步是否提出新要求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调整,以保持在社会系统中的动态稳定。

学是可以很随意的发生,不一定是有预谋的。
教则是有目的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导致学。
设计是为实现某一目的所进行的决策活动。设计注重的是规划和组织。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师发现了某学生的期望和现在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然后他会给该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sultion(解决方案),帮助该学生能够达到目标。

E. 求<教学系统化设计>中文版pdf

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本书分别从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过程、需求分析、目标分析和教学开发策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系统化地设计一套教学系统,书中还介绍了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概念。

F. 如何分析教学系统的设计变量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G. 教学系统设计的其他

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
这种观点把教学设计看做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如:“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运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2、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 David Merrill)在其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3、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帕顿(Patten,J . V)再《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这一定义将教学设计纳入了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强调教学设计应把学与教的原理用于计划或规划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以有效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4、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是以教学目标设计要素为核心的设计方法。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信息加工主义。
5、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是为了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是:建构主义。

阅读全文

与设计教学系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