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古代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古代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6 03:31:01

『壹』 中班国学经典<<风>>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贰』 中学国学课教案范文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经典背诵
学生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背。
六、经典应用
说说学习体会,教师总结。

『叁』 幼儿园国学经典教案《情同朱张》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教案书写过程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温故而知新,提问复习上节内容
2.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4.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教案实例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肆』 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
一,一般的朗读法,集体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用。
二,拍手朗读,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拍手还可以控制节奏,多经典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这种方式很实用。
三,擦字记忆法,老师板书随着学生朗读逐渐擦去内容。这样对单个的字记忆很有效。深深刻在脑海里。
四,角色调换法,让学生来教老师读。这样可以检验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他们的胆量。
五,卡片记忆法,用于内容难读处,卡片可写每句开头字,让学生联想记忆。
六,游戏巩固法,游戏失败的同学朗读,可让学生一起读。比如《三字经》中历史部分,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朝代,会背的同学先发,然后表演历史剧。
七,实物图片展示,加深学生理解记忆。例如,《三字经》中提到 “八音” 是匏土革,木石金,其实是这一系列物品作成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使学生明白就准备了葫芦丝,埙,鼓,快板,石磬(图片),小号。
八,故事演练法,内容加一些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可增强理解和记忆。
九,鼓励法,分块朗读记忆,完成奖励红旗,整体奖励为好。学生为做到老师满意很起劲。
方法的关键是老师同学间的配合和互动,让气氛活跃,参与积极性高~

『伍』 奇妙的对联 教案对联也叫"楹联

《奇妙的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对联艺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了解对联的一些相关知识,如起源、种类、特点等。
3、学会欣赏对联,并尝试拟写对联。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欣赏对联。
三、教学难点 尝试拟写对联。
四、教学方法
赏析法、联系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人或事物充满好奇,见到朋友总是问“你吃了吗”,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又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适龄青年会问“你结婚了吗”,到现在又变成“买房了吗”、“买车了吗”而最近又有新的问候语“你偷了吗”,原来是随着“开心农场”这一游戏的窜红,有成百上千万的网民成为“偷菜”队伍中的主力军,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整个网络世界呈现出“夜深人静点击鼠标理农场,光天化日敲动键盘成贼王”的奇特景像,然而网络这些快餐式的游戏毕竟只是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成为人们的记忆,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还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精华,比如国学经典、唐诗宋词,书法以及跟书法有密切关系另一种艺术———对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世界,去感受对联的奇妙。
(二)知识积累
1、请学生阅读课文并画出相关的对联常识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首创的。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
2、师生共同欣赏古诗中的对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三)、师生共同分析对联的要求:
1、对联要求一:字数要相等
例: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
2、对联要求二:用字不重复
例: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
3、对联要求三:词性要相同
例: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和 风 吹 柳 绿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细 雨 润 花 红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4、对联要求四:结构相当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5、对联要求五:种类内容要相关
?老师:嫩松
?甲生:老柏
?乙生:干爹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都是边关的景物描写
大漠孤烟直 小狗尾巴弯 意境不同。
结合“改春联”的故事进一步强调内容相关的要点。
有个暴发户略通文墨,极爱以文人自居。其母生日恰逢大年初一,故年年大开筵席,喜贴春联。这一年,账房先生写好一副常见通用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暴发户想,既是过年,又是给娘祝寿。应该改动一下才贴切,于是让账房先生改上联为:“天增岁月娘增寿。”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应改得对仗工整才是。他又想起小时候塾师指教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便吩咐将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账房先生曰:“东家,怎么这么改?”暴发户正色道:“爹对娘不是很对仗吗?!
6、对联要求六:仄起平收
古代对联讲究仄起平收。(上仄下平)
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大门, 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
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字为“一、二声”。
贴春联,贴春联,从左到右,一二三四。
传统习惯“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下联末句尾字用平。
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 (入声)八、刮、缺、发、大
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
云带2钟声4穿树6去春蚕2到死4丝方6尽
平仄 平平 平仄 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月移2塔影4过江6来 蜡炬2成灰4泪始6干
仄平 仄仄 仄平 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7、概括对联规则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内容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重字现。

8、小结对联的六项要求:板书
1. 上下联字数相等
2. 词性相当 种类相当
3. 结构(格式)相似
4. 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5. 围绕同一主题
6. 仄起平收
(四)、介绍对联的写作方法:
(1)联想法
A、相似联想由花朵想到美人
B、相反联想 “旧习” “新风”“大”“小”
C、相关联想 一代园丁乐 九州桃李香
(2)化用法:也就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言或者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
如: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
(3)声律启蒙
(五)师生共同完成以下练习
1、请根据种类相当的原则找出下面事物的对应物
天\地 风\雪 海\山 旧\新 日\月
千山\万水 南北\西东 庆贺\恭喜 枝头\花丛 月白\风清
2、根据内容确定各行各业所贴对联
千秋伟业千秋福 一寸光阴一寸金 裁缝店
察及秋毫如照烛 看来老眼不生花 照相馆
一剪喜成百家愿 寸尺巧量万客心 理发店
但愿世间人长寿 不惜架上药生尘 钟表店
体态须眉都活泼 心神毫发不参差 眼镜行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中药铺

3、把下列句子中的红色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 锁住三峡无数峰

4、调整下联的个别字让对联更为工整
上联: 思前想后读左传向右翻
下联: 走南闯北去西厢从东行

5、说说下列对联的含义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6、填成语:根据上联的提示写出一个成语使之构成一幅完整的对联。
1、世本无先觉之验 人贵有(自知之明 )
2、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
3、良言入耳三冬暖 ( 恶语伤人)六月寒
7、对联寻亲:这类试题由出题者把几副对联打散然后进行选择组合
(1)、人梯巧搭登攀路 A、水深不乏破浪舟
(2)、学海无涯勤可渡 B、阵阵渔歌卷春风
(3)、山高自有人行路 C、雨滋桃杏万户红
(4)、风吹杨柳千门绿 D、书山有径志能攀
(5)、点点轻舟腾巨浪 E、心血勤浇栋梁材
(1)—E、(2)—D、(3)—A、(4)—C、(5)—B

8、写出以下对联中“朝”与“长”的读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孟姜女庙联
上联:一、四、六“朝”读chao(潮),
二、三、五、七“朝”读zhao(早晨)
下联:一、四、六“长”读zhang (涨潮),
二、三、五、七“长”读chang(常常)
9、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 弃之可惜;下联: 杯里酒口口都香甜, 量力而行。
10、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
日增辉,月增辉,日月增辉。
龙呈祥,凤呈祥,龙凤呈祥。
山秀丽,水秀丽,山水秀丽。
11、今年是国庆节与中秋节双节合一,有人为此写了一幅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国和人和美美和和 下联:月圆家圆团团圆圆

(七)总结
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明清以来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了顶峰,无论是名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药房酒店……皆可看到对联。对联是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千言万语道不尽,只有走进它,走进语文,走进生活,才能深深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希望大家今后能更加关注生活,更多地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在生活学习中尝试写对联,感受对联的奇妙。

『陆』 中班国学经典《梅花》教案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回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答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阅读全文

与古代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