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发布时间:2020-12-25 22:10:06

⑴ 勾股定理的教案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图所示,我们

图1 直角三角形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勾2+股2=弦2

亦即:

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股2)(1/2)

亦即:

c=(a2+b2)(1/2)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以弦为边长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ab/2;中间懂得小正方形边长为b-a,则面积为(b-a)2。于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2)+(b-a)2=c2

化简后便可得:

a2+b2=c2

亦即:

c=(a2+b2)(1/2)

图2 勾股圆方图

赵爽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以后的数学家大多继承了这一风格并且代有发展。例如稍后一点的刘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也是用的以形证数的方法,只是具体图形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而已。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正是数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正如当代中国数学家吴文俊所说:“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往往是形影不离地并肩发展着的......十七世纪笛卡儿解析几何的发明,正是中国这种传统思想与方法在几百年停顿后的重现与继续。”

⑵ 勾股定理的应用案例有哪些

陈明和张红、方华在昆明湖中划船,岸边有一棵芦苇露出水面。这棵芦苇有多长呢?这里水有多深呢?小明捉摸了一会,拿出尺来量了量芦苇露出水面的长度是11厘米,芦苇离岸边的距离是3米零1厘米,他又扯着芦苇顶端引到岸边,苇顶正好和水面相齐,陈明高兴地说,我可以算出芦苇的长度和水深。张红和方华感到奇怪:你怎么会算的呢?陈明说:“我叔叔有一本《九章算术》,那是汉朝的著作,离现在快两千年了,前天晚上,叔叔给我讲了其中一个题目,就是计算芦苇长度的。”接着,陈明给他的小伙讲了这个题目。

这个题目是《九章算术》勾股章第六题。题目是:

“有一个方池,每边长一丈,池中央长了一棵芦苇,露出水面恰好一尺,把芦苇的顶端引到岸边,苇顶和岸边水面刚好相齐,问水深、苇长各多少?

设池宽ED=2a=10尺,C是ED的中央,那么,DC=a=5,生长在池中央的芦苇是AB,露出水面的部分AC=1尺,而AB=BD,设BD=c,水深BC=b,△BDC是一个勾股形。显然AC=AB-BC=c-b=1尺,AC的长等于勾股形中弦和股的差,称为股弦差,于是,问题就变了:已知勾股形的勾长和股弦差长,求股长和弦长。

由勾股定理得

a平方=c平方-b平方,

那么,

a平方-(c-b)平方=c平方-b平方-(c-b)平方

=c平方-b平方-(c平方-2bc+b平方)

=2bc-2b平方

=2b(c-b)

所以

(1),b=a平方-(c-b)平方 /2b(c-b)

(2),c=b+(c-b)

将b,c-b的数值代入(1)、(2)两式,很容易求出水深b=12尺,苇长c=13尺,《九章算术》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了这个解法:

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乘,减之,余,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加出水数,得葭(苇)长。

这段话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1)式和(2)式。

⑶ 勾股定理与面积公式结合教学设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专教学案例则属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⑷ 【案例2】勾股定理的引入片段

学习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摸索,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是比较重要的。

阅读全文

与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