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儿园主题城市的夜晚教案怎么写
活动目复标:
1、学习制刷画的技巧,了解刷画的特征,初步掌握刷画的方法。
2、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夜景的图片铅画纸画笔与黑色颜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了解夜晚的城市
(1)你见过夜晚的城市吗?是什么样子的?
(2)你喜欢夜晚的城市吗?为什么?
2、幼儿相互交流,然后个别回答
二、欣赏图片
通过欣赏图片,丰富幼儿的经验,开阔幼儿的视野。
(1)这是什么时候的城市?
(2)夜晚的城市有什么?
三、欣赏范例,示范讲解
1、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深色和浅色
(1)你知道哪些是深颜色的?哪些是浅颜色的?
2、感知色彩明暗对比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引导幼儿画出心中的城市
你想画出什么样的夜晚城市?
2、引导幼儿观察感知远近关系
五、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Ⅱ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教案(人教版)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
3.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读图分析法。
3.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城市形态
1.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和因素
(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
(2)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放射状等。
(3)因素:地形(平原、山脉、高原等)、河流、湖泊、交通、经济、文化等。
补充: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里。
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城市的特点: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2.城市地域形态
(1)团块状
这是在城市本身对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这种布局较为紧凑,有利于各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既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完善。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如果团块状城市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则只向一侧发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合肥。
(2)组团状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外围部分的几片与中心区以及各片之间不相连接,而是相隔一定距离。这种类型显得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组团状城市有的是由于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重庆市,有的是在规划、控制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形态,如上海浦东新区。
(3)条带状或放射状
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形成。这种类型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但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存在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发展沿交通线(公路、铁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交通线则成为城市的发展轴。
河流也可以使城市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的城市沿河流向上、下游发展,如我国的常州。
比较法掌握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 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城市举例 成都市、合肥市 重庆市、上海浦东新区[来源:学&科&网Z&X&X&K] 兰州市、延安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主要功能分区特点
(1)住宅区: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比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项目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位置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公共设施 完善,生活方便 缺乏,生活不便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来源:学&科&网]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高级住宅 区[来源:学科网]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补充: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 之地。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中心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如下图所示:
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内商业、金融、贸易等机构众多,各种服务部门和设施齐全,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集中而频繁。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中心商务区白天经济活动繁忙,人流和车流不息;夜晚人员稀少,街道安静。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常位于城市的 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常存在明显的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 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建筑设计、自然条件等。
4.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
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
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 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教材图表:
图2。9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1)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社会阶层 住宅区分化
类型 特点
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齐全,环境优雅
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小,破旧拥挤,环境状况差
(2)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住宅区建在城市内历史、文化或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地区,可提高身价与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强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们入住。
(3)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在西方多种族聚居的城市里,这种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很明显,可以形成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黑人区等)。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种族因素基本上不产生作用。
(4)历史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城市发 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5)其他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还有许多,如行政因素就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分类
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地租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2)距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P78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工业区。
课本图表:
P18 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1)团状: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于江淮平原上,地势平坦,它原为一个普通小县城,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省级行政中心后,在平原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团状城市;美国的华盛顿位于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国独立后作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团状城市。
(2)条带状: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洛阳位于黄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于长江的三峡谷地。
(3)组团状:略
三幅城市形态图突出说明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地形的关系。即平原地区城市多呈团块状;谷地中城市多呈条带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多呈组团状。
P19 图2。2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区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中有首都钢铁总公司、首都炼钢厂 、电机厂、阀门厂、修理厂等众多工厂,很明显为工业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
P19 读图思考
住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它不 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工 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
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
P20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P20 图2。4 纽约的CBD——曼哈顿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 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P21 图2。5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
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上,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
Ⅲ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第二课的教案
第二章 爽爽贵阳 融融和谐
第一节 感受家乡生态美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贵阳市的地理位置、气侯、地貌特征、繁多的生物品种还有丰富的资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表,探究问题、综合运用知识以及搜集资料、制定方案、解决问题、表述问题和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忧患意识,培养热爱家乡、自然、生命和社会的赤子情怀,增强生态意识,并付诸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1.贵阳市气候的特征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特征
3.贵阳的稀有物种
4.贵阳的资源分布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 .前面几节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并且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和必然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贵阳的独特生态。 [板书标题]
2.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上,气候宜人,喀斯特地貌发育生态独特资源丰富。在大西南的省会城市中,贵阳市距离出海口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近,是大西南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中心城市。那么贵阳市拥有怎样的气候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喀斯特地貌有是怎样的呢?贵阳又拥有哪些物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的有关贵阳生态的知识。 [板书标题]
【板书】 第二章 爽爽贵阳 可爱家乡
第一节 感受家乡生态美
【引导】 贵阳市的地理位置是在哪里呢?(经纬度、位于中国版图的哪里)
有怎样的地形?(海拔)
又形成怎样的气候呢?
贵阳最典型的地貌特征是什么呢?
贵阳的气候与多样的地形又孕育出了怎样的物种呢?
【板书】 一、低纬高原,天然空调(避暑之都)
【演示讲稿】 表2-1我国部分城市的降水和温度统计资料(书P19)
图2-1贵阳市地形图
【引导】 在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各地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年均温和年降水量。)
那同学们分析一下,其中那个地方最适合人类居住呢?(贵阳。温差小,年降水量丰富。)
从地理位置和地形方面,分析形成贵阳气候特征的原因。
【小结深入】 凉爽的气候有利于人居和发展避暑经济。2007年贵阳市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什么是“贵阳指数”
【过渡】 贵阳除了独特的凉爽气候外,还有着十分独特的地貌,而且分布广泛,形成了众多的美景
【板书】 二、喀斯特地貌广布,景观奇特
【演示讲稿】图2-3喀斯特地貌形态示意 图2-4贵阳市喀斯特地貌区分布与地貌景观
【引导】同学们请看书,读一读第一段,看看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
再来看看图片(喀斯特地貌形态示意),喀斯特地貌又有哪些形态呢?
然后再看图贵阳市喀斯特地貌区分布与地貌景观,看看喀斯特地貌分布在贵阳的哪些地方?还有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景观。
【小结深入】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是贵阳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有特色的资源,这是区域发展的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是,由于喀斯特地貌区具有地表渗透性强、保水能力差、土层瘠薄、生物量低等特点,区域生态环境比较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会产生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喀斯特地貌区的石漠化。
【实践活动】查找喀斯特地貌区的旅游资料或到旅游景点实地调查,编制一份喀斯特地貌的旅游小指南。其中要有旅游的路线设计、沿途喀斯特地貌景点介绍。
【过渡】 刚才说了贵阳的气候与多样的地形,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孕育出了怎样的物种呢?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先预习一下,我们下节课在讲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贵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贵阳的生物种类与贵阳所蕴含的资源
【板书】三、森林之城(生物种类繁多,生机勃勃)
【演示讲稿】图2-6,青岩油杉
,图2-7,杜仲
图2-8,白冠长尾雉
图2-9,中药店摆放的本省生产的中药草
【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贵阳有哪些珍稀物种呢?
除了这些珍惜物种外,贵阳还盛产中药,请同学们看图2-9.
【小结深入】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过渡】贵阳除了拥有诸多的珍稀物种和盛产中药外,还蕴含着许多的矿产资源。
【板书】资源富集的浅内陆省会
【演示讲稿】图2-10,贵阳市的地理位置(书P23)
图2-11,贵阳矿产资源分布图(书P24)
图2-12,猫跳河水电站(书P25)
【引导】请同学们读“贵阳市的地理位置”图,熟悉西南六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和相对位置,熟悉贵阳市在贵州省的位置估算并比较贵阳昆明、拉萨、成都、重庆等市到海最近的距离。(贵阳具有较好的相对区位条件,便于加强贵阳与华南沿海地区的联系与大西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联系,以及贵州省各地的联系,更好地发挥贵阳的生态和资源优势。)
然后再读贵阳矿产资源分布图,说说贵阳有哪些矿产资源。(矿产量大质优,具有资源和经济优势。)
【小结深入】贵阳的铝、磷、水泥原料矿产
猫跳河水电站(丰富的水能和煤碳资源,有利于建设水电与火电并举的能源基地,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丰富的能源。)
【总结】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的区位条件,是贵阳参与区域合作的优势、打造支柱产业的源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
【实践活动】活动主题: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利条件。
活动方式:办报、出专栏,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
活动目的:加深对贵阳生态与区位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Ⅳ 谁有冯云廷版的《城市经济学》详细教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
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专、备自己属,有教学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Ⅳ 社会教案:花园城市
幼儿发展情况
我班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大胆丰富,对同一问题常常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并且对充满神秘幻想色彩的童话故事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喜欢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去做一做、玩一玩,进行一些艺术表现活动。在小班时,他们就已经学会了装饰房子、婚车等,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因此,我们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出发,选择设计了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游戏《白雪公主和小矮人》。
活动背景条件
在本班偶然的一次故事《百雪公主》的讲述后,小朋友们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他们常常在教室里扮演白雪公主和小矮人,有的小朋友还带来了《白雪公主》的图书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共同欣赏阅读。于是,我便让小朋友寻找这一方面的资料,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在如何设计小矮人的服饰时,小朋友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用各种塑料袋做款式不同的衣服,我一一接纳了孩子们的意见,并且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做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服装;在表现森林里的树时,小朋友想象更加大胆,幻想自己本身就是一棵树,然后再打扮。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在本次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通过剪贴,装饰小矮人的帽子和表现小矮人的脸部特征,及表现小矮人生活在森林里的环境,并在最后玩表演游戏时体验游戏的快乐。
Ⅵ 中班美工教案《城市的立交桥》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高架桥的功能,知道高架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能凭记忆、想像和运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画出高架桥壮观的造型,川流不息的汽车和其它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在记忆活动中,了解高架桥的功能;
2、在比较观察中,学会选择不同视角观察高架桥与景物;
3、在想像与创作中,能大胆想像、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关心生活,体会现代化交通枢纽的气势磅礴。
教学重点:
能凭记忆、想像和运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画出高架桥壮观的造型,川流不息的汽车和其它景物。
教学难点:
能选择不同视角观察高架桥与景物,能画出有“遮挡、空间感”的高架桥、车辆和背景等物象。
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范品、绘画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生活经验,感受现代化交通枢纽的气势磅礴。
1、提问:你见过高架桥吗?在哪里见过?当你乘车经过高架桥时有什么感觉?(激发想像,如像是在天上飞)
2、高架桥给你什么感觉?(板书:壮观)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能给同学们说说你印象最深,造型最美的高架桥吗?
3、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二、比较观察——激发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1、提供不同角度取向的高架桥造型图片。
思考:
①、高架桥的造型有什么不同?(感知平视、仰视、俯视)
②、你喜欢哪 一种角度取向的高架桥造型?给你什么感觉?(体验三个角度进行观察时产生的不同感受)
③、高架桥有什么设施?各有什么造型?(整体与局部;高架桥的路面、桥墩、灯柱、指示牌等造型、色彩、花纹特点)
2、引导欣赏学生作品,让学生找一找:
哪些是静态物像?哪些是动态物象?哪些是近物?哪些是远景?如何选择与表现画面才好?
三、想像与创作
1、布置作业:根据回忆和想像,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表现手法,画出壮观的立交桥。能画出高架桥、各种车辆和其他景物的造型和色彩。
思考:
①、你准备选择哪种视角取向的高架桥造型?怎样表现壮丽、美观的高架桥?
②、怎样表现近物与远物?(近景大些,远景小些,近景清晰些,远景模糊些)
③、你准备用什么材料工具表现?
2、合作组画游戏:勾画高架桥;添加车辆;配画背景;表现色彩。(教师辅导)
四、分享与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评价标准:造型壮观、主体突出;构图饱满、色彩对比;有视角取向、有空间感。
1、根据评论点,写上小组自评
2、他评,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壮观的高架桥
造型壮观、主体突出;
构图饱满、色彩对比;
有视角取向、有空间感
Ⅶ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怎么写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的第一节。本章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本节在本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
课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
(1)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提问】1.根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2.阅读教材P18,回答什么是集聚效应? 【板书】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区?以那种功能区为主?
【板书】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住宅区为最广泛的功能区。
【提问】结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功能区之间有无明确的界线?如何分清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哪种功能区?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学生居住的城市提出问题,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面积较大,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低级住宅区 在内城与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小,拥挤密集,环境较差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面积较大,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低级住宅区 在内城与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小,拥挤密集,环境较差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