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学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编钟 自制乐器 教学反思
空气中的各种声音,不管它们具有何种形式,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所引起的:敲鼓时听到了鼓声,同时能摸到鼓面的振动;人能讲话是由于喉咙声带的振动;汽笛声、喷气飞机的轰鸣声,是因为排气时气体振动而产生的。总之,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声源发出的声音必须通过中间媒质才能传播出去,人们最熟悉的传声媒质就是空气,除了气体外,液体和固体也都能传播声音。振动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声速,在任一种媒质中的声速取决于该媒质的弹性和密度,因此,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要比在空气中快得多,例如在水中声速为 1450m/s ,而在铜中则为 5000m/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向前推进着的空气振动称为声波,有声波传播的空间叫声场。当声振动在空气中传播时空气质点并不被带走,它只是在原来位置附近来回振动,所以声音的传播是指振动的传递。如果物体振动的幅度随时间的变化如正弦曲线那样,那么这种振动称为简谐振动,物体作简谐振动时周围的空气质点也作简揩振动。物体离开静止位置的距离称位移χ,最大的位移叫振幅α,简谐振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表示为χ=αsin(2πft+φ),其中f为频率,(2πft+φ ) 叫简谐振动的位相角,它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振幅α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 (hz)。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愈多,其频率愈高,人耳听到的声音就愈尖或者说音调愈高。人耳并不是对所有频率的振动都能感受到的。一般说来,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20~20000hz 的声音,通常把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叫音频声。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高于 20000hz 的声音叫超声。次声和超声人耳都不能听到,但有一些动物却能听到,例如老鼠能听到次声,蝙蝠能感受到超声。
声波中两个相邻的压缩区或膨胀区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λ,单位为米(m) 。波长是声音在一个周期的时间中所行进的距离。
② 小班艺术什么乐器在歌唱歌唱教学反思
《什么乐器在歌唱》是一次有趣的音乐活动。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乐器,自由主动探索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从而让幼儿认识不同的乐器,初步了解其演奏方法和音色,并且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舞弄,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乐器。在自由舞弄时,由于对这些乐器感到十分好奇,幼儿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其发出声音。在自由舞弄之后,老师引导幼儿介绍自己选择的乐器并进行师幼总结,较好地达到活动目标。接着,通过比较和模仿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初步帮助幼儿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幼儿在这一环节表现得很活跃,顿时教室里各种可爱、好听、奇怪的声音都有,但是大家都会开心地笑起来;然后,通过游戏“猜一猜”,较好地让幼儿在熟悉各种乐器音色的前提下尝试通过听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游戏中幼儿能安静地倾听,并积极地猜测是什么乐器在唱歌,在猜对之后幼儿会情不自禁地给自己鼓掌;最后,通过回忆歌曲《什么乐器在唱歌》,引导幼儿进一步熟悉音乐,并且师幼共同进行了打击乐表演。
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十分浓厚,活动氛围较好。但是在打击乐表演中,部分幼儿在表演之后能答出乐器的名称,大部分幼儿只能说出乐器的形状或者用演奏动作表示。反思后觉得活动要改进的地方有两点:第一,呈现的乐器种类较多,应将乐器种类控制在4种以内;第二,课前可以引导幼儿初步认识一下不同的乐器,这样在活动中幼儿才能较好地记住其名称,活动效果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