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二年级品德:《哪里有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来:
1、懂得生自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只要多看一看多问一问,多想一想,我们就能发现许多科学小常识。
教学重点: 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难点:只要多看一看多问一问,多想一想,我们就能发现许多科学小常识。
活动过程:
一、课件演示,揭示主题。
以聪明娃的口吻介绍生活小常识。
1、煮鸡蛋的学问。
2、跳绳的常识。
3、淘米水的用途。
揭示主题: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看书,第37页,了解一个学生列出的记录预防晕车的一些办法。
三、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观察,谈谈自己懂得的科学。
四、延伸: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事情。把发现的记录下来。
五、归纳总结:生活中,只要多看一看,多问一问,多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许
多问题,学到许多科学小常识。
板书设计:
哪里有科学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 能不能帮我找一下未来出版社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五单元《科学就在我身边》教案
不太清楚 很想帮你
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 ,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 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 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板书:温度与温度计)
(二)学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法。
1、猜一猜今天13:00时操场上空气的温度?
(距地面1,5米处)
2、猜一猜操场地表的温度。
3、你们知道养蚕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高温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低温是多少?
(要求:请学生把所猜测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记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与写法。)
设计目的:猜测与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里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测,既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又激发了利用温度计的欲望;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气象史;学会科学的养蚕。(养蚕是本学期科学课的重要内容。)而预测地表和距地面1,5米处的温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百叶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完成了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回忆你所见过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
2、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1)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同学们在观察温度计时发现了什么意外的现象?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探究,从而得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3)关于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
设计目的: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四)分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小组汇报测的数据。
2、为什么一样的温度计、一样的水测得温度不一样?
3、师生共探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再次测量烧杯里水温度。
5、小结。
设计目的:学生第一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由于学生还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因为满足了第一次接触这个材料的兴奋,又发现生活经验与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时,当再次分小组观察时,学生的头脑是冷静、理性的,观察目的是明确的、观察活动是带着“思维”的。第二次测量温度,并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说说感受与事实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观察与了解后让学生反思起先测量的过程,学生就能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与体验。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探究活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六)认识不同的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设计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研究温度计的热情。
(七)作业:用温度计测冰水和冰盐水的温度。
设计目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更好地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来历。
(八)板书设计: 刻度 平
玻璃管 上
液柱 停
液泡 里
4. 科学在我们身边手抄报资料
科学在我们身边
不要以为科学就是爱因斯坦或者使爱迪生的伟大成就。那么要获得诺贝尔奖才算真正的科学吗?不,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他即使在我们触手可及之处,我们也没有发现他罢了。
不外乎,生活中科学也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仅视其为经验。譬如洗澡时,把肥皂涂抹在镜子上,那么洗澡产生再多的雾气,镜子上也不会有水汽凝结。这看似是一个民间偏方,但也蕴涵着科学的道理:洗澡时水蒸汽密布在浴室里,这时水蒸汽便凝结在了温度比较低的镜子表面使其模糊,如果在镜子表面涂上肥皂,于是就隔开了温差较大的两者,这样镜子就清晰无比了。生活中的科学还有很多。就连倒醋也要科学。若要把袋子中的醋倒净,总在袋子上下各剪一个洞。原因就要涉及到大气压强了:当袋子只有一个孔时,里面有很多醋便由于重力倒出了大部分,但另一小部分由于大气压强的上下之差仍然留在袋中,因此要在袋顶上也剪一个洞,使上下压强相同,从而把醋倒尽。
正当春去秋来之际,我们总能看见成群结队的大雁依“人”或“一”字排列南飞而去。别看它们看似纪律严明,其内在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飞在第一个的大雁其实是最吃力的,因为它是雁群的领队,需要划开空气创造上升气流,后面的大雁便可趁着这股上升气流从而省下不少力气,因此有些“老弱病残幼”的大雁总飞在最后,相反最健康最强壮的大雁就飞在队伍最前端。动物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像海豚,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游在轮船的四周,不要以为它们在无偿地保护人类不被鲨鱼侵袭,同时也在向我们获取。这道理同南飞的大雁一样,轮船像领头的海豚,划开了水流并同时带动了一股前进的水流,海豚们就搭着水流,顿时省力不少。
动物们的智慧同样也体现在植物身上。就说说我家养的牵牛花吧。千万不要以为它的叶子是胡乱的喜欢怎么长就怎么长的牵牛花盘旋而上的同时,叶子便遵循着黄金比例——0.618有序地生长。这样生长叶子的位置正好能最大面积摄取阳光。谈到黄金比例,人的身体也藏着许多。不相信的话你可以量一下:上半身的长度正好是下半身的0.618;小臂长度正好是大臂的0.618;手指的长度正好是手掌的0.618;小腿的长度正好是大腿的0.618。
这些触手可及的科学,你没有发现吧,只要仔细留心一切,你也能发现身边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