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里有好的全套的高中数学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list.asp?classid=305
2008-02-23 14:08:24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选[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章节:数学归纳法2教学章节:数学归纳法应用4教学章节:充要条件6教学章节:椭圆的定义11教学章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4教学章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7教学章节: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20教学章节:椭圆的几何性质23教学章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7教学章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30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7-21 14:28:25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教案]
《8.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八章《8.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通过椭圆图形的研究和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能正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并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2、能力目标: 利用软件设计并制作一些相关椭圆性质动画,结合观察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分析资...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25 14:04:08 《弧度制》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高一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课题:1.1.2弧度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明确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理解弧度制的意义;2.能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3.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4.理解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以此解决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形数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新概念的生成;新知识结构的纳入。情感态度价值观...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10 12:16:42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期末复习教案 二次函数专题[高中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一期末复习教学一体案二次函数专题复习目标1、掌握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与系数关系,会求二次函数表达式;拿根据表达式研究单调性、最大值与最小值;2、掌握函数图形平移规律,能根据平移研究表达式关系;3、会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4、能把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二次函数来处理.基础知识回顾1、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⑴图象是抛物...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2 16:44:34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教案 第二课时[高中数学教案]
6.4不等式的解法举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分式不等式向整式不等式的转化;2、进一步熟悉并掌握数轴标根法;3、掌握分式不等式基本解法.教学重点:分式不等式解法教学难点:分式不等式向整式不等式的转化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具准备:三角板、多媒体教学过程:Ⅰ.复习回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基本解法,现在作一回顾。(学生回答)我们还了解了数...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2 16:42:43 《高次不等式与分式不等式》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高次不等式与分式不等式教学目标:能熟练地运用标根法解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教学重点: 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过程:一、分式不等式与高次不等式例一 解不等式略解一(分析法)或.....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2 16:41:49 不等式解法举例(一)[高中数学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不等式解法举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式不等式的解法.2.简单的高次不等式的解法.(二)过程与能力目标1.能熟练地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正确地求出分式不等式的解集.2.会用列表法,进一步用数轴标根法求解分式及高次不等式.(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2 16:32:25 《不等式解法举例》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课题 6.4不等式解法举例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不等式转化成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2、不等式组求解.3、不等式在数轴上的表示.(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问题求解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提高运算能力.2、通过问题求解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问题求解过程,渗透..教学重点不等式求解.教学难点将已知不等式等价转化成合理变形式子...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28 12:51:13 《对数函数性质应用》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2.8.3对数函数性质应用教学目标1.掌握对数函数单调性2.掌握比较同底数对数大小的方法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证明通法教学难点对数运算性质、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具准备投影片1张(单调性、奇偶性证法)教学过程(I)复习回顾师:上一节,我要求大家预习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证明方法,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回顾。1...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28 12:42:23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2.会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3.通过比较、对照指数函数学习对数函数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及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4.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从而加...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28 12:41:11 “对数函数”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高一代数对数函数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定义,会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2、通过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教学,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函数概念及函数和反函数图象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及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28 12:39:00 《对数函数的概念》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5.1对数函数的概念》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利用对数的概念,初步理解y=log2x是一个对数函数。3.把函数y=㏒2x推广到y=㏒ax(a>0,a≠1),初步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4.通过对函数x=log2y与y=log2x的图像关系的研究,探索对数...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28 12:38:15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2、根据函数图象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够用类比的观点看问题,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教...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28 12:24:44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导数》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科目数学课题§3.5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导数教材分析重点应用公式求简单的初等函数的导数难点公式的正确应用疑点涉及复合函数的求导问题时,如何进行分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记的导数公式,并能求简单的初等函数的导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德育渗透点:能用辨证的观点去认识规律刑的抽象的公式2.美育渗透点:公式的简洁、抽象、应用的广泛灵...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5-22 16:27:28 《函数y=sin(ωx+j)的图象》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课题4.9函数y=sin(ωx+j)的图象第2课时授课班级高一(3)(4)班时间3月28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如何由y=sin(x+j)的图象得到函数y=sin(wx+j)(w>0且w≠1)的图象。2.掌握如何由函数y=sin(wx)(w>0且w≠1)的图象得到函数y=sin(wx+j)的图象。能力目标1.掌握由y=sinx,的图象,通过图...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10:45:51 高三数学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高中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抽样方法(一)―简单随机抽样教案抽样方法(二)―分层抽样教案总体分布的估计教案总体期望值的估计教案总体方差(标准差)的估计教案抽样方法(一)―简单随机抽样教学目的:1.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⒉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表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教学重点: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抽签法、随机数表法教学难点: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时,“每...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10:21:41 高三数学教案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高中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课题:均值不等式的应用(1课时)考试要求: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能利用均值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的研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10:18:49 高一函数的单调性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课题函数的单调性总课时3第1课时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能力目标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一、情境问题1、情境:第2.1.1节开头的第三个问题中,θ=f(x)。2、问题:说出气温在那些时段是升高的,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随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步升高”这一特征。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09:54:16 高二数学教案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课题7.4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目的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画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主要教法教学工具投影仪胶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提问:线性规划问题相关的概念。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2 09:41:31 高二数学教案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课题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教学目的⑴掌握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条件⑵能根据已知条件(平行或垂直)求直线方程。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教学难点对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的理解主要教法自学辅导法教学工具投影仪胶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提问:直线方程的几种标准形式。2提出问题:在初中几何里,我们研究过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 我想做份初中数学课题课教学设计,能帮助吗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
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也是初中数学里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在初中数学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函数抽象深奥,高不可攀,老师也觉得函数难讲,讲了学生也理解不了,理解了也不会解题。事实果真如此难教又难学吗?本文就初中函数教学中三个常见问题,谈谈在教学设计方面一些方法和实践。
一、函数教学中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数学知识的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单独教授知识无益于课本的复读,利用数学思想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桥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灵魂。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一文中曾写道: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在函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教会函数知识上下功夫,而且还应该追求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基本函数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函数教学。 在函数的教学中,应突出“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 .注重“类比教学”
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人们正是利用相似事物具有的这种属性,通过对一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与它相似的另一事物,这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就是类比法, 利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 , 可称为“类比教学” .
在函数教学中我们期望的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传授,达到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让学生顺利地由 “ 学会 ” 到 “ 会学 ” ,真正实现 “ 教是为了不教 ” 的目的.
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发现,初中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在概念的得来、图象性质的研究、及基本解题方法上都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因此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举例说明如何采用类比的方法实现函数的教学。
首先是正比例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特例,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因为正比例函数过于简单,而轻视。匆匆给出概念,然后应用。等到讲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接受起来概念模糊,性质混乱,解题方法不明确。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因为忽视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作用,我们应该借助正比例函数这个最简单的函数载体,把函数研究经典流程完整呈现,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学习其他函数时,在此基础上类比学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正比例函数》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问题的处理用函数 y=200x 来反映燕鸥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引入新课。学生自觉思考教师提问,共同得出每个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函数关系式的特点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描述定义及解析式特点。
(二)环节二 :函数图象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学生先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画函数 y=2x 和 y= - 2x 的图象,相互交流比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函数图象的过程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三)环节三:探究函数性质
让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象的形状,从左往右的升降情况,经过的象限及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这几个方面来归纳,最终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环节四:概念的归纳
将观察、探究出的函数图象的特征、函数的性质等做出系统的归纳。
(五) 环节五: 概念的应用
这个环节主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突出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方法。
从这五个环节的设定上,大家不难看出,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过程也是经历这样的六个环节,所以用类比的教学方式是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却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自主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归纳:函数探究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的对象 ------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研究的方法 ------- 画图象、分析图象、探究坐标变化规律、归纳函数性质
关注的问题 ------- 图象的位置、发展趋势、与坐标轴的交点、函数的增减性 ……
类比进行反比例函数的教学
例如 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T :正比例函数 y=6x 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S1 :通过原点的直线(为将要学习的反比例函数图象作铺垫)
T :那么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呢?我们采用什么办法画呢
S2 :描点法。
(问题一) T :我们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用几点法描画?
S3 :两点法。
(追问) T :为什么呢?
S4 :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追问) T :你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吗?
S5 :不能确定。
(追问) T :因此我们需要描多少点?
S6 :尽量多些。正负对称 10 — 12 个点比较合适
(问题二) T :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
S7 :……
T :对于 我们如何列表取点?
S8 :……再次突出描点左右对称取点的思维过程。
教师示范了 的图象画法,再让同学们尝试画出 的图象
(问题三) T :你能比较出 和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S9 :两只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双曲线)
(追问) T 结合你的图象和列表 和 之间的不同点?
S10 : 在一、三象限, 在二、四象限。
(追问) T :你能猜想 的图象规律吗,注意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规律?
S11 :当 k>0, 图象过一三象限,当 K<0 ,图象过二、四象限。
(追问) T 请再画一组 的图象,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四) T :通过以上的猜想和验证,你能总结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规律吗?
S12 :归纳 S13 :纠错 S14 :改正
这是本课时的引入部分,教师通过问题串,把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定义、图象规律与正比例函数图象联系在一起,教师的设计思路就是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自主的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定义与性质,学得自然,轻松。
T :能否把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总结一下?
类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
反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
图象
位置
增减性
T :你有什么启发?你发现了什么?……
显然是教师采用了类比教学思路的结果,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找到了学习新知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对于类比推理的研究最具影响的是波利亚.波利亚在他的著作《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中,通过对数学史上一些著名猜想的剖析,再现了一些重大发现产生的渊源及过程,认为归纳和类比是两种最基本的猜测方法,并以此为据提出了合情推理的一般模式.认为类比就是某种类型的相似性.通过具体的例子论述了合情推理 ( 归纳、类比 ) 在数学发现和解题方面的作用.他还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呼吁: “ 要教学生猜想,要教合情推理。
因此我也在此呼呼:初中函数要有整体设计的意识,就是上好《正比例函数》,类比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
2. 注重“数学结合”的教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本身就体现着函数的“数形结合”。函数图象就是将变化抽象的函数“拍照”下来研究的有效工具,函数教学离不开函数图象的研究。在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 1 )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首先,对于函数图象的意义,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等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才能知道函数图象的由来,才能了解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与自变量值、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研究函数性质打好基础。其次,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通过亲身画图,自己发现函数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感悟不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为发现函数图象间的规律,探索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 2 )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首先,在探索具体函数形状时,不能取得点太少,否则学生无法发现点分布的规律,从而猜想出图象的形状;其次,教师过早强调图象的简单画法,追求方法的“最优化”,缩短了学生知识探索的经历过程。所以,在教新知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从最简单甚至最笨拙的方法做起,渐渐过渡到最佳方法的掌握,达到认识上的最佳状态。
( 3 )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初中阶段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函数图象:一是有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二是控制参数法。
下面我就具体函数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举例说明:
《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片断
①猜想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
②验证: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
y=3x,y=3x-3,y=-2x,y=-2x-3
③归纳(不完全归纳法):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当 k>0 时,直线从左到右呈“起飞”状,即呈上升趋势,经过一、三象限;当 k<0 时,直线从左到又呈“降落”状,即呈下降趋势,经过二、四象限 .
④思考:不同的一次函数,他们图象的形状是相同的,但位置却各不相同,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呢?
⑤确定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学生最终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与解析式中的待定参数 k 与 b 的取值有关。教师进一步指出:在研究含有两个参数的问题时,要先固定一个,进而能明晰地研究出另一个参数在“数”上的变化,导致“形”上的差异。
⑥进一步观察刚才画的四个一次函数图象,思考: k 相同, b 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之间有何关系? k 不同, b 相同的一次函数图象之间有何关系?
⑦归纳: k 相同, b 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相互平行,将直线 y=kx 向上或向下平移 ∣ b ∣个单位可得直线 y=kx+b;k 不同, b 相同的一次函数图象相交于点( 0 , b ) .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明确了函数图象的研究方法,参与了研究过程,因而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牢固的、灵活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一种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二、函数教学过程中几个难点的处理:
作为初中数学中的难点,函数抽象而富于变化,在一线教学中老师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好学。下面我具体举一些教学设计给各位老师参考看是如何突破我们教学中的难点的:
1 .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问题。
在反比例函数教学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是个难点。不仅 k 的正负上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和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相反,而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上有断点。下面我们看看这个教学设计是如何突破难点的?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片断
( 1 )回顾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
( 2 )画出反比例函数 图象,并结合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
(问题一) T :①当图象上的一个点,沿着第一象限的图象从左向右运动时,点的坐标怎样变化 ? 这说明在第一象限内,当自变量增大时,函数值是怎样变化的?(课件演示点的运动及坐标的变化)
(追问) T :②当图象上的一个点,沿着第三象限的图象从左向右运动时,点的坐标怎样变化?这说明在第三象限内,当自变量增大时,函数值是怎样变化的?(课件演示点的运动及坐标的变化)
(追问) T: ③当点 A ( x1,y1)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点 B( x2,y2) 在第三象限的图象上, x1与 x2的大小关系如何? y1与 y2呢?此时①②中的结论还成立吗 ?
(问题二) T :⑶一般的,反比例函数 ,当 k>0 时,随着 x 的增大, y 的值怎样变化呢 ?
(追问) T: ⑷如何用符号语言描述呢?
(追问) T: ⑸你能从解析式出发给出证明吗?
(问题三) T:(6) 你能从 的图象中 y 随 x 的变化是如何增减的吗?
(问题四) T: ( 7 )画出反比例函数 图象,并结合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课件,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发现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点的,自然的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性质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且通过结合符号语言和解析式全方位诠释增减性的意义。学生不但理解而且记忆,而且途径全面,更好的感受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整体一致性。
2 .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
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比较难教,因为学生会觉得,用函数的方法求方程(组)与不等式解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比以前的方法复杂、繁琐多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势必影响学习效率。
教材安排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不等式,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数学知识间的横纵联系,体现函数在初中代数中的统领作用;另一方面从函数的角度,由“数”到“形”的对方程(组)、不等式加深认识,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旧认识的深度。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从“数”与“形”两方面体现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从“数”来看,就是从函数值看,求方程的解,可转化为当函数值为零时,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求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当函数值大于零(或小于零)时,求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方程组的解,就是当两个函数的函数值相等时,求对应的自变量和函数值 .
从“形”来看,就是从函数图象看,求方程的解,可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求不等式的解集,可转化为求在 x 轴上方(或下方)的图象对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或一个函数图象在另一个函数图象的上方或下方的部分对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求方程组的解集,可转化为求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纵坐标。
( 2 )抓住数与形的转换点理解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众所周知,函数图象就是点的集合,函数图象上的每一个点的坐标,就是一组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值,因此数与形的转换点就是图象上的点及其坐标。教学中抓住这一转换点,能有效的促进对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片断
(一)如何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并思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何关系?
①解不等式: 5x+6>3x+10 ;
②当自变量为 x 何值时,函数 y=2x-4 的值大于 0 ?
归纳: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问题①可以转化为问题②求解
(二)你能从函数 y=2x-4 的图象中,发现问题①的解集吗?
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点拨 :
ⅰ函数值与函数图象上的点的什么是对应的?函数 y=2x-4 的图象上,符合函数值大于 0 的点在哪一部分?
ⅱ这部分点的什么,就是使函数 y=2x-4 的值大于 0 的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归纳:函数 y=2x-4 图象在 x 轴上方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就是问题①得解集
(三)函数 y=2x-4 图象在 x 轴下方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哪个不等式的解集?
(四)你能进一步得到“解不等式 ax+b>0 与“求自变量 x 在什么范围内,一次函数函数 y=ax+b 的值大于 0 ” 有什么关系吗?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按照“函数值大于 0 →图象上点的纵坐标大于 0 →位于 x 轴上方的点→横坐标的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思维脉络,紧扣数与形的结合点,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 3 )使学生明确学习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意义。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用函数的方法求方程(组)与不等式解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比以前的方法复杂、繁琐多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势必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体会到以下两点:
①解方程(组)与解不等式的问题,都可以化归为函数问题,所以函数统率着方程、不等式;
②从函数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研究方法,对于后续学习有重要作用。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解函数问题的难点和考点。正确求出自变量取值范围,正确理解问题,并化归为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这需要学生掌握函数的思想,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全面考虑取值的实际意义。 容易讲的枯燥无趣,最后变成公式化记忆,但学生总是此题会,彼题又错,效果往往不好。我们看这个教学设计,生动活泼而且理解深刻。
八年级 7.2 认识函数( 2 )
例 1 等腰三角形 ABC 的周长为 80 ,底边 BC 长为 y ,腰 AB 长为 x ,
求:( 1 )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学生尝试做题
S1 : y=80-2x
S2 : x=(80-y)/2
T :题目是 y 关于 x ,其中关于相当于等于,所以应该写成 y=80-2x
T :把你的学号作为三角形的腰长,请计算相应的底边 y 值
学生快速的计算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相关的值:
x=0 (教师的学号为 0 ) y=80
x=10 y=60
x=20 y=40
x=30 y=20
x=40 y=0
x=50 y= -20
x=51 y= -22
(问题一) T : x 表示三角形的腰, y 表示三角形的底边,你看到这组数据有什么话要说么?
S1 :不能是负与 0 ,所以最后三个不行。
(追问 1 ) T :能分享你结论的理由么?
S1 : y 是底边,需要大于 0
T :自变量的取值需要符合函数的实际意义
这时下面有个同学在悄悄的说,第一个也不行。
(追问 2 ) T :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S2 :因为 x 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也是大于 0 的。
T :自变量的取值必须满足自变量的实际意义
这时,课堂中学生都在用质疑的眼神重新观察题目,重新思考,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有学生举手了。
S3 :第 2 、 3 个也不行
(追问 3 ) T :为什么?
S2 :不能构成三角形
(问题二) T :那么 x 能不能任意取呢?
S :不能
(问题三) T :那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求 x 的取值范围呢?
S1 : 20<x<40
T :你解释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的?
S1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T :我们一起来梳理此题求 x 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教师板书:
求 x 的取值范围
( 1 )自变量 x 的实际意义 x>0
T :刚才同学们考虑到了函数 y 的取值范围,而 y=80-2x ,所以还要考虑与 x 相关的量的意义
板书( 2 )与 x 相关的量的意义 y>0
(问题四) T :除了这两个量还要考虑到什么呢?
S :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书( 3 )在实际情境中满足限制的条件
T :等腰三角形只要考虑 x+x>y
实际问题——解析式——求函数值——冲突——反思——探究——归纳。
在这里,是第一次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学生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解还没有形成一种常规的思路,所以,老师通过实际的操作( 80cm 长的红丝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腰、底边、底角、顶角、面积等之间的变化情况,然后列出底边与腰长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再给定一个自变量(学生学号作为腰长)求出相应的函数值,一方面复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变量、常量、函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了列简单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根据函数解析式,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号作为三角形的腰长,计算相应的底边 y 值,教师通过递进式提问,让学生在具体的、特殊的数值中发现矛盾,产生冲突,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提问、追问、反问,学生的解释、说理,由特殊到一般,最后总结出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通性通法,有一种水到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
4 . 实际应用问题
学习函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复杂的实际生活中建立有效的函数模型,利用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因此新教材大力倡导函 数与实际的应用。
对于学生来说,实际应用是个难点。在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注意把握以下
几点:
( 1 )切实体现教材设计意图。教材安排有关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其目的
主要有三 : 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建模能力;②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形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使学生体会函数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以上意图。
( 2 )要根据学生实际。对于学生而言,函数已经觉得很难,再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会觉得难上加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
问题要通过有效的设计,分步引导,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步步深入,有易到难的寻求答案。
例 4 A 地有肥料 200 吨, B 地有肥料 300 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 C 、 D 两地。如果从 A 地往 C 、 D 两地运送肥料的费用为每吨 20 元和 25 元;从 B 地往 C 、 D 两地运送肥料的费用为每吨 15 元和 24 元 . 现 C 乡需要肥料 240 吨, D 乡需要肥料 260 吨 , 怎样调运总费用最少?最少费用是多少?
分析:本题的难点有三处:难点一是如何让学生想到可用函数解决这类问题;难点二是如何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列出函数解析式;难点三是如何分析出函数的最小值;难点四是将数学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突破难点,不妨采用如下的教学设计:
① 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 调运费用和哪些量有关?这些量有何关系?
这些量是变量还是常量?
(通过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发现调用费用是一
个变量,并且与四个变量有关,这四个变量相
互联系,其他变量都可以用另一个变量表示,既然
是和两个变量有关的问题,符合函数特征,利用函
数的图形和性质可以确定最小值)
③ 设总运费为 y , A 地运往 C 地的肥料量为 x ,填充下表:
y=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④ 怎样利用函数解析式求最小运费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求最小运费就是求解析式中函数 y 的最小值,
一方面从解析式中可以发现,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求 y 的最
值需先求 x 的取值范围;另一方面也可画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
观察图象,发现 y 的最小值)
⑤当调运费用最少时,其他的调运量多少?请你确定出使运费最少的调用方案 .
归纳总结:
ⅰ为什么本题可用函数的方法解决 ? 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ⅱ怎样列出函数解析式?
ⅲ函数的最值可用哪些方法求出?
ⅳ在实际问题中,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何作用?
对研究其他函数图象时,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好处。
3. 初中数学说课包括那些儿方面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
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身边数学
多媒体播放一段发生在电信公司里的情景:一顾客准备办理上网业务,发现有两种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顾客说他每月上网的费用按这两种收费方式计算都是一样多。求这位顾客打算每月上网多长时间?多少费用?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上网收费”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二)享受探究乐趣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填空:二元一次方程 可以转化为 ________。
思考:(1)直线 上任意一点 一定是方程 的解吗?(2)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这种一次函数的形式?
(3)是否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2、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观察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否是方程组 的解?并探索:是否任意两个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都是它们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此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2)当自变量 取何值时,函数 与 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什么?这一问题与解方程组 是同一问题吗?
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设计意图]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乘坐智慧快车
例题: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 .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使上网者更合算?
解法1:设上网时间为 分,若按方式A则收 元;若按方式B则收 元。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计算出交点坐标 ,结合图象,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得到当一个月内上网时间少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省钱;当上网时间等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B没有区别;当上网时间多于400分时,选择方式B省钱。
解法2:设上网时间为 分,方式B与方式A两种计费的差额为 元,得到一次函数: ,即 ,然后画出函数的图象,计算出直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答案。
注意:所画的函数图象都是射线。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将上网问题延伸为例题,并用问题:“你家选择的上网收费方式好吗?”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体验成功喜悦
1、抢答题
(1)、以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都在一次函数 _____的图象上。
(2)、方程组 的解是________,由此可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象必有一个交点,且交点坐标是________。
2、旅游问题
古城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今年,大型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荆州封镜后,来荆州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据悉,张居正纪念馆门票标价20元/张,近期正在进行优惠活动,购买时有两种方式:方式A是团队中每位游客按8折购买;方式B是团队中除5张按标价购买外,其余按7折购买。如果你是团队的负责人,你会如何选择购买方式使整个团队更合算?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在抢答中品味成功的快乐,提高思维的速度。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五)分享你我收获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六)开拓崭新天地
1、数学日记
姓 名
日 期
今天数学课的课题
所学的重要数学知识
理解得最好的地方
疑惑(或还需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对课堂表现的评价(包括对自己、同学、老师)
所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2、布置作业
(1)、当自变量 取何值时,函数 与 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什么? (必做)
(2)、北京2008奥运的理念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为了响应号召,某校甲、乙两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已知甲班每小时植树20棵,乙班每小时植树24棵。由于某些原因,甲班植完8棵后,乙班才开始。你认为哪个班植树棵数多?(必做)
(3)、结合一次函数,就“如何选择最佳方案”这一话题写一份调查报告。(选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突出一个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现一个价值——数学建模的价值
4、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此前,学生已经探究过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从函数的角度动态地分析方程(组)、不等式,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用“上网收费”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出方程模型,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活动中;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它们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我引导学生将“上网收费”问题延伸为例题,前后呼应,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此例题涉及函数、方程(组)和不等式等知识,是本大节内容的集中体现,它能使学生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感受图象法的优越性。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业中我设计了数学日记、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教案的设计力求通过“感知身边数学、享受探究乐趣、乘坐智慧快车、体验成功喜悦、分享你我收获、开拓崭新天地”等六个环节,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