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怎样处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情境的创设问题
一、背景
使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整整三年了,三年来,从对它初步地了解到逐渐地熟悉,新教材其超前的理念、新颖的设计、丰富的内容,展现给我和学生们的是一片生动的数学天地。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足之处,在使用新教材的这三年里,老师们有过欣喜、有过困惑、当然也有失落?? 最主要的是关于数学情境的创设问题。
第一次拿到这套教材的时候,首先被它漂亮的画面和图中一些可爱的人物所吸引,除此之外,最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就是每节课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这种呈现知识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思想,和以往枯燥死板的老教材相比,不能不说是给人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些有趣的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引导着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从这个角度来讲,编者们真得是用心良苦。而教材中许多精心设计的情境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如:租船、抛硬币、搭配中的学问、生活中的推理等等。但是,这样的情境创设是不是也有其弊端呢?在使用北师大教材这三年的时间里,老师们也经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1、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情境创设。
为了整套教材的统一性,教材每课都设立了情境。但是,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可供创设的情境无非也就是那几种情况。在前三年的教材中,已经出现了重复的现象。如《回收废电池》一课,一、二年级都有这个课题,当然内容不一样,其它的虽不完全相同,但大同小异的现象还是很多的。如《发新书》、《买新书》,还有的情境无非是把“小熊”换成“小猴”、“小猫”,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在这新一种情境有些泛滥的情况下,不能不使得有些情境显得迁强、生硬。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情境越来越缺少兴趣。这一点不能不令人感到担忧??
2、情境图限制了老师和学生的思维
由于每节课都有情境的创设,所以,如何利用情境适时地、恰当地切入到教学中去,让老师们煞费苦心。有些时候,总感觉费尽了周折才切入主题。就拿我曾经讲过的一节课《认识钟表》来说吧,其实这节课的课题是《我们赢了》,它是利用中国申奥成功的那一时刻来导入钟表的认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讲完这个情境后,学生不但没有产生共鸣,而且和“认识钟表”这一知识点衔接的极不自然。还耽误了时间,造成拖堂。 那么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教学情境。
二、培训过程
(一)、带领老师们学习有关的资料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哪些问题?许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使得有些教师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这些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情境的创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面性。如《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说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为计算还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让学生去掌握。
2.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则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年段要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儿童,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了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4.情境要注意时代性。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那个年代,再用诸如“小候分桃”的故事形式作为“商不变的性质”的情境,就很难真正地吸引孩子了。
(二)教师分组讨论
师: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仅要关注”情境”,更应该关注由情境而引发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引发学生的思考,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否则,宁缺勿滥。
师:有些情境的创设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学习了这些资料,对于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问题有了新的想法,一定要灵活掌握。
三、培训反思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节数学课真正能够吸引孩子的是什么?我们所提供的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诸如到工厂了解生产流程、到商店买东西等,是不是真正地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1吨有多重》教案
课题:1吨有多重
教者:沈阳市和平区青年大街小学 马巍,指导者:沈阳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冉红
(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六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的概念。
2、知道1吨是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cai课件
2、学生课前体验和感受10、20千克、50千克各有多重
3、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
(三)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1千克
师:这里有一袋1千克大米,谁能来拎一拎说说你对1千克的感受。
生:1千克的大米很轻,不用费力我就能拎起来。
(2)感受10千克
师:这是一袋10千克大米,谁能拿一拿,说说你对10千克的感受。
生1:10千克比1千克沉很多
生2:我使劲还是能拿动的。
(3)引入“吨”
电脑出示:一汽车大米,让学生估计有多少千克?
导语:那就会是很多很多千克,如果还用“千克”作单位就会很麻烦,所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出示课题)
2、实际感受,探索新知
(1)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那么1吨是多少千克呢?
生:1000袋1千克的大米就是1吨。
1吨 = 1000千克(板书)
师:对,凑够了1000千克我们就可以叫做1吨,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装成1大包,你想象一下,让你去搬,你觉得怎样?
(2)感受1吨,建立吨的概念
电脑播放录像,学生看录相回忆课前自己在“挑战极限”活动中的感受。
师: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拿不同质量物体的感受吧!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20千克的一桶水很重,搬不起来。
生2:我勉强能搬起来。
师:一桶水重20千克,5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
生3:重100千克。
师:50桶呢?
生4: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生5:肯定搬不动。
生7:因为搬50千克一袋的大米时,我使尽全身
力气大米都纹丝不动。
生8:我们班同学谁都不能自己拿动50千克一袋的
大米,要六、七个男同学才抬得动。
师:多少袋50千克的大米是1吨呢 ?
生9:得需要20袋。那一定沉得不得了。
生10:一吨的大米就要工人装成小袋抬上汽车来运了。
师: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生: 26千克。
生: 24千克。
师: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请你算一算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1 吨?
生 3 :大约 40个。
师: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齐:34人。
师: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1 吨了吗?
生齐:不够。
师:你觉得 1 吨怎样?
生齐:对我们来说太重了。
(3)说一说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大约重一吨?
生1:3头水牛大约是吨.
生2:10桶汽油是1吨。
生3:200桶色拉油是1吨
生4:600块红砖大约是1吨
3、观察生活,发现新知
师:我们经常在路旁桥边看见这样的标志牌,50t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指这座桥只能通过50吨重的汽车。
生:不对,指这座桥最多能承载的重量是50吨。
师:桥的载重量是50吨,就是指这座桥最多能承载50吨的重量。
师:用字母怎样表示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呢?
生:1t = 10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