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地理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1南水北调工程分西线、东线、中线三条调水方案。
西线方案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以解决西北地区
的缺水问题;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江面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
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在山东东平附近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天津;中线方案由汉
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过河南、河北
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高三地理课本)
2“西气东输”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讲,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六大含
油气盆地,包括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预测天然
气资源量为22.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38万亿立方米的58.9%;从狭义上讲,西气东输又是特指新疆塔里木至长江三角洲的输气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的"西气"主要指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天然气资源。"西气东输"工程将建设4200公里左右的管道,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输送到上海、浙江,供应沿线各省的民用和工业用气。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4号全线开工,到2005年,西气东输工程将全线贯通。西气东输管道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
3“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西电东送”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首批“西电东送”工程——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于2000年11月8日上在贵州奔腾不息的千里乌江开工。
『贰』 读下列材料和“西气东输工程线路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资源开发,输气
(1)甘(或陇);苏; (2)修铁路时,要注意保护江回汉平原地区的答生态环境,要注意少占一些耕地; (3)A.西气东输能够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使本地的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 B.使天然气产品大量运输到东部市场,可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 C.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4)A.能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B.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于东部地区的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
『叁』 西气东输对资源输出地区有什么重要的地理意义
西气东输对输出区地理意义:
1、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迅速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
3、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人民就业问题。
"西气东输"工程将大大加快新疆地区以及中西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应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还将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西气东输"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电厂、窑炉、化工企业和居民生产使用的燃油和煤炭将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总投资1,463亿元人民币的西气东输工程,将建设4,200公里的管道,把位于西部新疆等地丰富的天然气输往能源紧缺的上海等东部地区。
从勘探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每年向长江三角洲和沿线地区输气12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是有把握的。仅一期工程投资就上千亿元。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目前正在新疆与上海之间加紧筹建。一条直径为1016毫米的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将从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起步,直通南京、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中文名:西气东输
外文名:project of natural gas transmission from West to East China
起点: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田
终点:东最终到达上海
功能:输气道管
供气范围: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度:4200千米
管道输气规模:每年120亿立方米
动工时间:2000-2001年
完工时间:2007年
总投资:3000亿元
『肆』 (2014赤峰)读“西气东输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西气东输工程是对______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
(1)西气东输工将铺设两条直径1.5米的主干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气田,版往东直通南京权、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2)如图,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从轮南到上海三次穿越了黄河,成为我国东西横向能源大动脉.
(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线是把中亚的天然气,从霍尔果斯口岸向南运至广州.
(4)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西气东输过程中,严格规定了施工范围,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土石全部回填,这些做法有利于保护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
(5)西气东输能使西部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资源向东部输送,可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来说可以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同时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不会对东部地区造成污染,对东部地区的环境改善有利.
故答案为:(1)塔里木;(2)C;(3)B;(4)D;
(5)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
『伍』 (10分)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
小题1: C 小题2:轮南新疆维吾尔族西部上海市 小题3:②④①③ 小题4:(3分,写出3点即可版)加快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权利于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西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陆』 应对资源危机
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应对资源危机 【课标与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当今中国的资源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的资源形势。
(3)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要求
(1)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了解中国资源状况及其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知道我国为解决资源问题的宏观措施及其取得的成就。
(三)本课主要讨论我国为解决资源问题的宏观措施
通过学习本课,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资源的节约意识、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二)年龄特征
初三学生具有成人化意识,但依然具有儿童特征,表现欲望特别强。运用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和“新闻会客厅”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懂得并能区分应对资源危机的措施,并能运用这些措施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2.能力目标。
明确应对资源危机的四个宏观措施,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通过“探究苑”“新闻会客厅”和“共同行动”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最终落实到保护和科学地利用资源的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我国资源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关注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责任意识。
【教学步骤(含教学策略)设计】
(一)课堂结构设计
本节课由感受危机、应对危机、共同行动三个版块组成,在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交叉组合运用。
设计意图:以知识为铺垫,集探索、活动、行动为一体,使整个学教活动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前因后果逻辑上的统一,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诸多学教目标。
(二)导入新课设计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美丽的大脚》片段,从西部严重的水危机导入该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短片中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而感受中国资源危机的“十面埋伏”,既合理地导入整个学教过程,又为整个学教过程定下基调、打下框架,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规律。
(三)“感受危机”版块学教设计
基于学生对中国的资源国情有初步的认识,从资源危机和资源浪费两个角度,组织学生讲述、质疑、释疑,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进行该课的基础知识学教。
设计意图:既尊重了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又着眼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既让学生理性地掌握知识,又让学生从感性体验过程中去进行理性认知。
(四)“应对危机”版块学教设计
以应对资源危机的四个宏观措施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求知,并通过“新闻会客厅”的学教活动,让学生关注本地相关的措施和方法。
设计意图:从能力知识角度讲,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从情感角度讲,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责任意识。
(五)“共同行动”版块学教设计
从联合国的节约倡议、国家领导人的节约倡议、明星的节约倡议到学生的节约倡议,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本课学教的中心思想,以活动为载体和主要渠道,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拓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上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教学检测设计】
设计“新闻会客厅”这一活动,围绕着“应对危机”这个问题,让学生课前收集台州应对危机的措施和办法(即应对危机学教设计第二部分)。
开源、节流、跨区域调配和立法是应对资源危机的宏观措施。通过“新闻会客厅”的检测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本地社区资源,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使内容更加丰富,让教材走向家乡,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其前提必须是对相关的措施和方法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感受危机
今天很高兴和武汉二中的同学一起来探讨如何“应对资源危机”。武汉真的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江城,当我第一次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看着惊涛拍岸的长江水,让我想起一个发生在中国西部的真实的故事。(比赛在武汉进行,因此,结合当地实际对课程导入设计以及课件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以体现本土化的特点。)
(展示录像:美丽的大脚)
师:看完短片,你内心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生:西部缺水。(2~4个学生回答)
师:短片反映的只是中国资源危机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我们分明听到了片子里孩子们心的呼唤,那是生命对阳光的期盼;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片中的孩子们眼中的渴求,那是干涸对滋润的向往;我们似乎和片中的孩子一样承受着一份煎熬,那是希望破灭后的失落和忧虑。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中国不仅严重缺水,还缺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资源,同学们说说看,我国还缺少哪些自然资源?
生:石油、电、土地、森林等。
师: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国资源状况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展示幻灯与声音)──江河是大地的血液,但它却在日益地萎缩;能源是大地的奉献,但它却在日益地枯竭;森林是大地的根基,但它却在成片地消失;动物是大地的精灵,但它却在人类冰冷的枪口下倒下。如今的地球,早已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做,做什么?现在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应对危机
1.探究苑。
四人一个合作小组,可以利用手中的教材,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一找应对危机的措施。
(幻灯显示问题)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哪些措施?在你看来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布置学生收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措施:开源──风能、核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节流──滴灌、节水、节材节能沼气等;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立法。尽管我国水资源短缺,但我国西南地区却蕴藏着我国最大的水能,可以设想开发利用西南地区的水力资源,兴建水电厂,实现西电东送。
刚才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当前我国解决能源危机的措施,并为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提出了许多想法。尽管一些措施现在实现的条件还不成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措施将为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作出贡献。
就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谁能把这些措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起来:
幻灯:应对危机的措施(四条)
设计思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讲述、质疑和释疑,最后由教师点拨,进行该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让学生理性掌握知识,又让学生从感性体验过程中去进行理性认识。
承转:好,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出了应对危机的措施。据我所知,武汉在应对能源危机方面采取了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并且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来进行现场模拟,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首先有请武汉资源保护组的专家上场。(掌声)
2.新闻会客厅。
挑选学生分别扮演武汉市市长、武汉市水利局局长、武汉市资源开发办公室主任和武汉市人大代表四个角色,在创设的记者招待会情境下,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武汉应对资源危机的相关措施和办法。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运用这些资料,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找出相关措施,以此培养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各种意见和说法,专家组能自圆其说即可。
承转: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记者招待会到此为止,让我们用掌声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介绍。刚才,我们了解了武汉在应对资源危机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办法,受益匪浅。现如今,应对资源危机已成为全球化的热潮,节约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让我们全民节约,共同行动。
设计思路:通过“新闻会客厅”的学教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本地社区资源,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使内容更加丰富,让教材走向家乡,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
共同行动
联合国的节约倡议──珍惜每一滴水就是爱全世界。
国家领导人的节约倡议──节约账本计算。
明星的节约倡议──“节约是传统,也是时尚”。
师:让我们一起共同参与,提出你的节约倡议。
你的节约倡议是什么?──节约就在身边,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的?有什么锦囊妙计?
你认为作为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节约行为准则”?
“公民节约行为准则”征集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公民节约行为准则──播放Flash:同在蓝天下。
用再生纸剪成树叶形状发给学生,将节约倡议写在纸上并在全班张贴。
设计意图:以活动为载体和主要渠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拓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上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节约意识、责任意识。
【课堂小结】
节约是传统,也是时尚。真的希望有一天,当我们给朋友写信时,用的是再生纸,而你和朋友都对这种做法感到欣慰和支持;当我们看到节约用水的人,你的眼中对他会有一份别样的纯净和赞许。让我们从生活的细节做起,把节约变成一种自觉;让我们共同行动,共建节约型社会。
下课!
设计思路:前面通过感受危机──应对危机──共同行动三个版块的设计,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关注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最后的总结,是对本堂综合探究活动的理性的升华,目的是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柒』 有明天考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的吗
可以看一下据考生回忆的2017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一、考题回顾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西气东输的原因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PPT上给同学展示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同学仔细观察,回答矿产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西气东输线路 【展示图片】读西气东输路线图,思考西气东输经过地区。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图片】读“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全国百分比图”,思考: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教师总结】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读图思考】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图5.3探讨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教师讲解】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②开发利用现状。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完成课后活动3,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西气东输的意义。 【参考答案】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1)问题的梯度性 总结性问题、加深性问题和引入性问题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由理解、记忆到分析、创造的顺序进行设计。 (2)问题的趣味性 陈述具体的问题之前,需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是地图、实验、故事、生活实例等。
与资源西气东输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初高中语文语法
发布:2021-03-16 21:37:42
浏览:942
天勤教育教学点
发布:2021-03-16 21:30:59
浏览:534
户外活动教案跑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