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四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下面谈谈自己的执教体会。
一、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经历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一课中,我能较好地体现以上精神。首先,教学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其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等基本技能,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二、努力落实学生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发现。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已有的经验和感知,如学生对2瓶水的多少的推测,预设1是瓶子相同,水位不同;预设2是水位相同,瓶子不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进行判断。接着,教师出示了不同瓶子和不同水位的两个瓶子,这时,学生就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纷纷作出推测,并设计了实验的方案。总之,我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顺着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路径来实施课堂教学。
三、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我注意倾听和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使课堂充满宽容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保证了探究活动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有效进行。本课也把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蕴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了节水的教育。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如三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差。在实验过程前,教师要先对实验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学生的分组实验就会完成得更加顺利,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再比如,学生想出了多种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法,限于器材有限,学生只能实施了一种,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一定要有充分的预设与准备,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生成得更加精彩,教师的教学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反思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真正的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叁』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从本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本课的教材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本课内容是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先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光是怎样照亮物体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然后让学生设计并验证光的沿直线传播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利用这一原理解释影子产生和原因。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考虑问题,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教学目标
1、光是直线传播的。
2、设计验证是直线传播的实验,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5、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6、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光是如何传播的。
2、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肆』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版由于前面每一节课都上得权比较踏实,大多数学生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写出很多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学们能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并且准确地用维恩图表示出来。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我的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共同特征。这节课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总体难度不大.
对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像“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成熟”“结果”一类,学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叶长出”“真叶展开”这一类专业名词就比较难接受,这也属正常。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伍』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的第一课,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观察的回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答察的重要性。由“看”到“观察”,经历了什么变化?两者又有何区别?这是这一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首先从照片引入,请孩子们“看”照片,将看到的事物告诉老师。老师在同学们进行回答的时候,做好记录。由于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是很大,孩子们很快就没有新发现了。于是,我顺势引导他们回忆在生活中看到的大树,这些树长什么样?树上有什么?树的周围又有什么?这时,大家又活跃起来,谈到很多照片上没有的东西。同样,老师在同学们进行回答的时候,应做好记录。这样,黑板上就有两块对比鲜明的板书,从照片上看到的信息量很小,而同学们回忆的信息量非常大。由此引导学生意识到,必须“观察”实物。备课时以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可能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但是提出问题后许多学生能说出除了用眼睛看的方法外,也说出了闻、听、尝、摸等观察方法。最后,再强调一下观察时应遵循的顺序。应该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
『陆』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这是谁的叶》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不同植物的叶,具备了在仔细观察后能从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描述的能力。
本课将让学生在观察、认识一些常见叶的特征后,这是学生第一次到室外开展科学活动,我要将孩子们分好小组,明确任务,限定区域。
并强调谁都不能跑到别的地方去,然后进行记录、指导等组织管理活动,帮助学生有序的、有效的开展活动。小朋友们对叶子充满了兴趣。安全很重要。
第一,远离危险的地方,遇到动物不擅自触碰。
第二,划定范围,到操场以后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在一起观察,遇到问题随时举手告诉老师。
第三,爱惜植物,每片叶都是有生命的,不摘叶子;及时记录。交流、汇报,活动前让学生带着"你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你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活动。
《这是谁的叶》的教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这是谁的叶》的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