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轴对称二教学反思

轴对称二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23 09:54:55

Ⅰ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人所上的这节《平方根》是一节以概念的理解为主的新授课。
一般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引入新课是建立在学生对数字的规律和联系的把握上的,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在上一章勾股定理一章时,有意识的让学生知道类似X2=4时X的值有两个即X= 2或X=-2,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边长,边长不能为负数,故只取正数,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哪个数的平方等于4或16等等,又为何取正数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接触到如何求X的值,为学习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奠定了基础,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学生就没有太多困惑了。另外,我设计了两种题目:一种是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求面积;还有一种是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对于第一种题目,学生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快就可以解决,,对于第二种题目,面积为9、16、49的,学生也可以很快利用平方的知识进行解答,但是当面积=7时的,学生就被难住了,到底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无法找到一个数,使它的平方等于7,这时,我告诉同学们,当我们无法找到符合这个条件的数时,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知识:平方根。我也及时给出了表示方法: , 。那到底什么叫做平方根呢?我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加深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理解,从而归纳出三个结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有1个,还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通过这些探索,最后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
接着就要和学生学习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了,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我还特意把与之相反的“负的平方根”的表示也同时列举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印象。
得到概念后正面的强化很重要,因此在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例题:如何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算数平方根,负的平方根?通过搭建脚手架,给了学生正确的表达方法,进行强化训练。
随后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组分层进行训练,让学生对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形成正确的一印象并加以巩固。但是在练习中还是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如:求49的平方根,他写成 出现错误。“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因此我在讲课中重点强调书写格式,反复强调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好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个教师都要重视概念课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力求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概念,从而能够灵活使用概念解答问题。

Ⅱ 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轴对称、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反思..

举有特殊经典的例题进行讲解!

Ⅲ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完全重合 完美对称——《轴对称图形》磨课有感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试教、说课、上课三个环节,使自己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有了非常深刻地认识。

一、教材解读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脸谱图案,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材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思维从动作开始”的理念。为了让自己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获得真知灼见,我决定在实践中摸索。在解读教材和初步的教学设想之后,我便开始了试教。

二、第一次教学及反思
[教学简录]
一、欣赏,感受对称
师:欣赏生活中收集到的具有对称性质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仔细观察,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
生:对称。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生:两边一样。
师小结: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
二、认识对称图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师:判断自己的分类,并引导学生用“折”的办法证明图形轴对称。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对折后边上齐齐的,不多也不少。
生2:两边合在一起了。
……
师:也就是说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了。
三、认识对称轴
师:现在把我们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有折痕。
师:折痕的左右两边是“完全重合”。
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同学们,这些对称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练习巩固
1、学生判断轴对称图形。
师:在数学上对称轴还可以画出来,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
2、判断几何图形中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生:取出平行四边形,动手折,判断是否轴对称?
3、游戏:教师出示轴对称的字母图形的一半,学生猜出是什么字母。(HE XIAO)
请同学们连起来拼一拼——贺小。这就是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地方,美丽的贺村小学。
4、老师给你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反思]
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残疾人是如何生活的,这是——接受学习;而让学生蒙上双眼象双目失明的人那样去做简单家务,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效果相比,显然后者优于前者,因为后者是亲身经历。体验学习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束了第一次教学,就感觉很遗憾,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于是,我自问:
(一)轴对称的本质是什么?
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上完课之后,我查找了一些资料,想法有二:
1、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之间,我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
2、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上面的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
(二)体现本质的载体是什么?
数学教学应该选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就是要抓住“对折”与“完全重合”两个关键之处。不然就是隔靴搔痒,舍本求末。但关键处选准了,也不能没有情景,没有载体,不然学生不能理解。这样的教学也就成为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我们的一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找到既适合知识本身又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综合考虑了很多方案。我认为应该抓住“对折”这一活动做文章。“重合”与“完全重合”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与思考,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三、第二次教学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对称
师:欣赏生活中收集到的具有对称性质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仔细观察,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
生:对称。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生:两边一样。
师小结:像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的物体?
二、认识对称图形
师:那刚才我们看见的是这些对称物体的照片,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样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图略)
生:是对称的。
师:小朋友真聪明,一眼就看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对称图形。(在“对称”后板书:图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教师出示平面图形。
请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1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平面图形,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分法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
引导学生得出“对折”这一重要方法。学生演示给同学看。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对折后边上齐齐的,不多也不少。
生2:两边合在一起了。
……
师:也就是说对折后,左右两边重合了。(板书:重合)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些对称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重合了。那现在我们小组里的同学再来折一折不对称的图形,看看这回又有什么发现?
它们有没有重合呢?
真的没有?一点点重合都没有吗?
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师:通过拍手活动,用两只手掌体验完全重合。
三、认识对称轴
师:现在把我们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有折痕(板书:折痕)
师:老师也通过折一折,得到一些不同的折痕,这两条折痕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们的折痕左右两边一样。
师:也可以说折痕的左右两边是“完全重合”,而老师折出来的折痕左右两边不会一样。
师小结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同学们,这些对称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补充板书:轴)
轴对称图形

对折 完全重合
折痕 对称轴
四、判断
1、师: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又在哪儿呢?请在脑子里想一想。
在数学上对称轴还可以画出来,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 (演示)
生:独立判断图形是否轴对称。
2、判断几何图形中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并简单判断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生:从2号信封中取出平行四边形,判断是否轴对称?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觉得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什么最重要?(对折,完全重合)
3、游戏:老师要给你们看的是几个字母图形,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老师只能给你们看图形的一半,你们要猜出是什么字母。(HE XIAO)
请同学们连起来拼一拼,看看是什么?(是贺小)对啦,这就是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地方,美丽的贺村小学。
4、老师给你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五、教师小结新课
其实呀,对称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它还有一定的科学性呢,眼睛的对称让我们看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让我们听声音更加的清晰,有立体感。蜻蜓的对称是为了平衡的需要,人们受到启发,设计出来的飞机才能够平稳的飞翔在蓝天。
今天,我们走进了一个轴对称的世界,一个美丽的世界,愿同学们擦亮双眼,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找到更多的美。

[第二次反思]
(一)我的课堂
1、仅仅多了一步——将照片上的物体画下来,就变成了平面图形。让轴对称图形的研究变得具有意义了。
2、仅仅多了两次比较:一是将“对称图形”折一折,然后将“不对称图形”也折一折,使学生对“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有了一个深刻的对比过程。“完全”这个概念建立地既清晰又准确。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判断图形是否轴对称的重要方法。二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折痕与教师随手折的折痕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只有使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才叫做图形的对称轴。
(二)我的学生
我的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

阅读全文

与轴对称二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