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葫芦丝怎样考级
中国音乐学院巴乌 葫芦丝考级曲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2 更新时间:2007-10-11 上午 12:21:28
一级
其多列、绣荷包、芦笙、牧童、送郎、打麻城、信天游、金孔雀轻轻跳、山青水秀、婚誓(影片《芦笙恋歌》插曲)
二级
芒市坝子调、渔光曲(影片《渔光曲》插曲)、孟姜女、藏族弦子、栽秧歌、星星索、打水姑娘、串姑娘调、葫芦笙歌、康定情歌
三级
美丽的金孔雀、坝子山歌、牧羊腔、柏枝树叶子多、阿里里、彝族酒歌、高山点荞、孔雀调、快乐的青年、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级
瑞丽美、版纳之夜、月夜、湖边的孔雀、晚霞、多情的巴乌、节日的德昂山、渔村晚霞、傍晚的声音、赶马调
五级
月映竹楼、梦中的小竹楼、竹林深处、幸福的日子、侗乡之夜、景颇山、山歌、瑞丽江畔、夜航之歌、咕噜山歌
六级
拉祜情、赶摆归来、火把节之夜、梦回、彝乡小调、傣乡情歌、赶摆、竹楼情歌、渔歌、美丽的瑞丽江
七级
哈尼情歌、欢乐的嘎光、金色的孔雀、迷人的葫芦箫、傣乡小夜曲、春到草原、芦萧情、欢乐的泼水节、牧歌、竹楼夜歌
到辅导老师那报名
Ⅱ 学葫芦丝最简单的曲子n
可以参看李春华老师的《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里面有很多小练习曲,像《牧童谣》、《粉专刷匠》、《属其多列》、《阿里郎》等等,都是极为简单的葫芦丝练习曲。
当然,如果是选择可以上台表演的较为简单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婚誓》、《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Ⅲ 如何运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国外多种类型音乐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奥尔夫教学法”引起了的人们极大关注,很多音乐教师已将其试用于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法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法 德国当代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卡尔.奥尔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于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纪中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 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包括了五种教学方法,分别是:节奏朗读教学法、律 动教学法、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其中声势教学法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教学法之一。 二、声势教学法及内容 声 势教学法是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进行节 奏练习。这种声势教学法对学生的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节奏感以及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 实践内容有: 1、节奏模仿。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模仿的节奏可重复做,标准是学生对节奏是否掌握。模仿的节奏也是有见到到复杂,慢速到快速,要适时为止,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学生的兴趣减弱,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2、接龙游戏。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节奏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最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练习时学生根据教师的速度进行节奏连接,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节奏,变换不同的动作,也可以自由创作。 3、节奏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编。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节奏词汇时,这一练习是很容易达到的。学生能够创作出多种声势节奏型,但教师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搭配,避免出现小组之间过大的差距而影响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4、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声部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这种训练方法应用最自然,最能体现音乐原本性的“固定音型”手法,不但掌握起来更加容易,而且培养了学生学生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对多声部音乐的参与理解能力。 本文通过对歌曲《其多列》的分析,从而更直观,更透彻,更深入的去领略和探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三、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其多列》 中的运用 奥尔夫教学法明确指出:“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学情进行教学。让孩子都参与到音乐中去。 结合教材对歌曲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学习一首歌曲之前,我们都要对歌曲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歌曲《其多列》是人音版一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快乐的一天”中的演唱歌曲,是一首云南哈尼族民歌,歌曲为五声羽调式,2/4拍,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旋律以do mi soI 三个音为主。歌曲短小,精练,音乐形式鲜明,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简单上口,便于演唱。歌中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捡竹叶”、“砍竹筒”、“背上彩色书包去上学”等劳动、学习生活的描述,表现了哈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学生从整体水平上看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窄,音乐素质相对较弱,学生对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不强,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将奥尔夫声势教学法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音乐的美感与音乐知识。 歌曲《其多列》短小,精练,节奏感强,且简单易学。在学唱歌曲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我们打出歌曲的节奏,学生通过模仿,都会打《其多列》的节奏后,教师可将速度加快,由简单到复杂: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 学生完全掌握节奏后,教师可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节奏训练。学生根据教师的速度进行节奏连接,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节奏,变换不同的动作,可加入拍手或跺脚等动作: 哒哒 哒/哒哒 哒/哒哒 哒哒/哒哒 哒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哒/哒哒 哒/ 在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的同时,将歌词带入,用手打出节奏并更着节奏念出歌词: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捡竹 叶,带上 长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大路 旁的 小树 叶,随风 吹动 随风 扬,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彩色 书包 背身 上,高高 兴兴 上学 去,其多列,其多列。 最后再加入旋律。当学生能够正确的演唱歌曲后,就可以将奥尔夫声势教学法中的节奏创作和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加入其中对歌曲进行创编。如: 旋律x x 0 /x x 0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0/x x x /x x 0 /(拍手) 0 0/ 0 0/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0 0/0 0/(拍腿) 0 x / 0 x /0 0 / 0 0 /0 0 / 0 0 /0 x / 0 x / (跺脚) 歌词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捡竹 叶,带上 长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奥尔夫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他说:“要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他认为: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他 从孩子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发现音乐与动作是不可分离开来的领域。因此,他教材的形式有配乐游戏,舞蹈等联系儿童的体验,我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大幅度地夸 张的表演他们有点难为情,但是做一些简单的律动,声势,音乐游戏,他们还是特别喜欢的。音乐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训练,要有操作。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可以 更有效的帮助我们使这些内容的教学有乐趣、有创造性,并真正具有音乐性,这也是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之,奥尔夫声势教学法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更挖掘了孩子的潜能。
Ⅳ 求葫芦丝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巴乌 葫芦丝考级曲目
一级
其多列、绣荷包、芦笙、牧童、送郎、打麻城、信天游、金孔雀轻轻跳、山青水秀、婚誓(影片《芦笙恋歌》插曲)
二级
芒市坝子调、渔光曲(影片《渔光曲》插曲)、孟姜女、藏族弦子、栽秧歌、星星索、打水姑娘、串姑娘调、葫芦笙歌、康定情歌
三级
美丽的金孔雀、坝子山歌、牧羊腔、柏枝树叶子多、阿里里、彝族酒歌、高山点荞、孔雀调、快乐的青年、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级
瑞丽美、版纳之夜、月夜、湖边的孔雀、晚霞、多情的巴乌、节日的德昂山、渔村晚霞、傍晚的声音、赶马调
五级
月映竹楼、梦中的小竹楼、竹林深处、幸福的日子、侗乡之夜、景颇山、山歌、瑞丽江畔、夜航之歌、咕噜山歌
六级
拉祜情、赶摆归来、火把节之夜、梦回、彝乡小调、傣乡情歌、赶摆、竹楼情歌、渔歌、美丽的瑞丽江
七级
哈尼情歌、欢乐的嘎光、金色的孔雀、迷人的葫芦箫、傣乡小夜曲、春到草原、芦萧情、欢乐的泼水节、牧歌、竹楼夜歌
Ⅳ 音乐教案《其多列》设计意图怎么写
教学目标:
1、 通过《其多列》的演唱的、感受哈尼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哈尼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 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歌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3、 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歌声和乐曲进行节拍,初步做到均匀、正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哈尼族儿童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其多列》伴奏。
教具准备: 录音带、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方法:听唱法、练习法、竞赛法、启发式……
养成教育训练点:课堂常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到入
1、创设情景,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平时掌握的知识多,谁能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师:你们听,哈尼族的小朋友邀请我们大家去做客呢?(播放《齐多列》录音)
二、寓教于乐
1、 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出示图谱,并播放音乐《其多列》录音。
优美的歌曲学生爱听;多彩的画面,学生更喜欢看。在听歌曲与看图形的同时,掌握音的高低。
2、 多次聆听,学习新歌
(1)、师范歌曲,请学生把不人认识的字用拼音标记好。
(2)、出示“走”与“跑”的线路图
引导学生读出走与跑的长短(为读歌词打基础)
(3)、朗读歌词,师生共同分析歌词。
(“其多列”哈尼语,快快来的意思。)
3、 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1)、教师领唱。
(2)隋琴轻声放入填词唱歌曲。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展示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分发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没有得到乐器的同学拍打强弱规律一同进行伴奏。体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
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其多列》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学到了什么?(愉快;热爱劳动)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感受哈尼族儿歌的风格特点,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节奏:
×× ×︱×× ×︱×× ×× ︱×× ×︱
×× ×× ︱×× ×︱×× ×︱×× ×︱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的难点主要在歌词上,歌词有三段,对于一年级来说,由于还不识字,要很快记住三段歌词比较困难,所以我放慢速度带着他们一起跟着节奏念了好几遍。并且再配上动作,这样大部分学生可以记住了。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是第一次“正面”接触,通过“走”和“跑”的节奏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但为了巩固练习,我先用“跑、走”念出,然后用“哒哒”练习,紧接着让学生把其多列的歌词带入节奏中,这样有坡度的练习,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听讲,比如:拿着书眼睛看别的地方、发呆、控制不住地想站着东张西望……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我常常在课堂上因班而机动地改变一些教学方式,比如:在有的班,可能加上了游戏,而在有的班加的是故事,还有回上猜谜语之类的,每个班的方法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
Ⅵ 葫芦丝谱:其多列
2/4 拍 全按作低音5 云南哈尼族民歌
53 3 !53 3 v!6.6. 13 ! 21 2 v! 35 32 ! 12 6. v !16. 6. !16. 6.!
注:
如53写的近的是八分音符,也就是说下面有一条横线,3离其他比较远,是四分音符;
感叹号是小节线;v是换气符号;6紧跟着后面有一点是低音6的意思。
很抱歉,等级不够无法插入图片。也没有制谱软件。
Ⅶ 其多列葫芦丝手怎么动
其多列是练习曲子 你先记住指法 123 567 学会了学其他曲子一通百通 就不要求他人 书上网版上都有指法权谱 看视频 清楚http://v.qq.com/boke/page/c/7/m/c0142ilto7m.html
Ⅷ 葫芦丝 其多列 换气不上气怎么办
你说的这个可抄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这首歌每个乐句都很短,如果按照换气符号的位置来换气的话,应该不会发生气不够用的情况。如果你觉得自己气不够用,可能是没有注意换气的位置。533 533 6613212 3532126 166 166。我大概给你标了下,条件限制无法标高低音,也无法标得更好。不过大概就是这样子,空格的地方都换气。
2 如果是你觉得嘴里的气太多,要先吐再吸的话,建议你每次换气的时候少吸一点,轻轻吸一口就行了。
3 这首歌的风格就是要求欢快活泼,换气符号其实是通过提示换气,制造出停顿的效果。如果你实在是嘴里气太多,无法控制自己呼吸的量。不妨采取别的方法在换气符号的地方进行一定的停顿,做出停顿的效果后继续吹,不用非换气。能停顿就好,效果都是一样的。
4 这首歌节奏其实不算快。如果你的谱子所标换气符号和我的一样,而你气不够用,或者是觉得停顿的间隙太短你来不及换气的话。那就是练习不到位的问题了。要多练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