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2 13:33:18

1. 怎样学好物理

在初三物理教学过程中,每个学年度的第二个学期在完成新课程的教学后,初中物理的教学就进入了最后的中考总复习阶段。物理总复习是使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巩固及再认识、深化过程,也是关系到物理中考效果的关键所在。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复习效果呢?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是解决问题关键。本人多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通过自己几年来的实践与总结,探索出一套容易操作实施的“四轮复习法”,效果较好。下面就谈谈有关“四轮复习法”的具体做法。

第一轮——系统复习

第一轮的全面复习是整个总复习的最重要部分,这一轮复习的内容是回归课本,通读精读课本,重温课后的练习,准确理解所有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含义。这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解决知识的覆盖面,解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因而要在广度上力争不留疑问,切实抓好“双基”。同是也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一步的关键是如何在科学、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去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另外还应该重视实验,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因此要十分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要通过实验现象的再现,了解实验目的和 原理 ,掌握实验步骤,概括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根据考纲中指出命题将“适当体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而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强调要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所以在复习中要掌握探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要素、环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其操作过程。在这一轮的复习时间安排应占总复习时间的1/2,其具体做法可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知识点展示

知识点的展示就是向学生回放所学过的教材知识内容,让学生对遗忘的物理知识得到重新的记忆,让理解不透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理解认识。对于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展示可按知识条块归类,把细碎的知识点进行条理性的组合,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由点到面建立知识网络,进行纵向与横向联系列表联络,从而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获取知识量较大的、条理性较强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光的反射》一节的知识展示可设计如下:

好明显,上面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内容通过这样的归纳汇编,再通多媒体或小黑板的展示,让学生在短时间里就能得到了解、领悟和通贯,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效果。

2、精讲点拨

通过上一环节的知识点展示,学生已初步掌握到知识内容,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解疑点拨,把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解答,以帮助学生扫清对知识认识、理解和运用上的认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复习《浮力》这一章时,在学生了解了浮力的产生,方向和浮力的基本计算公式后,对于浮力计算的难点可进行下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解答:

示例:有一个物体自身重4.5N的铅球,体积0.5X10-3m3,把它放在空气中受到浮力是多少牛?把它投入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少牛?

对于上题,若是对阿基米德原理理解得不透彻的学生很自然会对上述两个问题有这样的解答:(1)F浮=p空V排g=1.29kg/m3×9.8N/kg×0.5×10-3 m3=6.3X10-3N

(2)F浮=p水V排g=1X103kg/m3×9.8N/kg×0.5×10-3 m3=4.9N,从而计算得铅球在空气中受到浮力6.3X10-3N,投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4.9N。这计算结果对于第一个问题是对的,但对于第二个问题显然是不对的,由于物体重4.5牛顿,浮力大于重力,最终铅球漂浮在水面上,故铅球受到的浮力应为F浮=G球=4.5N。通过这种典型例题的分析解答,学生对浮力的公式的运用计算会得到更进一步理解。

3、强化训练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短时间里接受较大的知识内容量,因而遗忘率也是很高的,故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大量知识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有必要进行一些习题的强化训练。做习题训练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以及加强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但进行习题训练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训练习题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梯度性的循序渐进,这样能激发学生答题的动力与热情。

(2)、训练习题不能过繁:这样会使学生陷于应负的疲倦状态中和产生厌烦心理。

(3)、训练习题不能过多:训练的习题应遵循宜精不宜多的原则,我们需要的是“触类旁通”的效果而不是“广种博收”的海战术。

(4)、训练的习题要具有层次性:也就是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从而避免出现“优生做不够,差生做不完”的普遍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训练的习题要具有典型性:就是使每一道习题能达到解决一类问题,每一份试卷能解决一个章节问题的作用。

(6)、训练的习题要具有目的性:就是要使每一道题能让学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获得什么样的收获,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目的。

(7)、训练的习题要有普遍性:就是使训练的习题无论从内容与题型上都要具有普遍性,从而让学生能适应各种情况下考试变化。

4、测试反馈

每一单元复习完后要进行单元测试,通过分析测试从中获得了解学生的复习的状况和结果,借此及时调整以后的复习方法与策略;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与知识缺陷,从而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专题复习

通第一轮的全面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总体的基础知识,接着转入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主要是对物理知识体系作各个专题的分类归纳,让学生从分类专题中找共性,寻规律、确明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时间应占总复习时间的1/4,可按下列几个专题进行复习。

1、作图专题

作图题型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通过作图专题的强化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作图的规范性,也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作图技巧与规律。初中物理作图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光学作图: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等。

(2)、热学作图:包括晶体熔化及凝固图像、液体沸腾图像等。

(3)、力学作图:包括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臂、滑轮组装配等。

(4)、电学作图:包括画电路图、画实物图、设计电路图等。

综观近几年我市的物理中考题有关作图题的分值大约在10%左右,作图题的主要特点是难度不大,属于送分题,但要严格要求作图的规范性,因而在有关作图的复习中只要按上面所列举的内容编制一些相应的作图训练题让学生熟悉作图的知识内容与规范即可,不必花大力气去全方位进行作图复习。

2、实验专题

对于实验题型的考查,近几年我市的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因而搞好实验专题的复习也是中考取是好成绩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材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也非常多,其这声、光、热、电四大块都有必考的实验内容。因而进行实验专题复习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与原理:包括有刻度尺、钟表、温度计、托盘天平、量筒(或量杯)、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

(2)、常规测量实验的方法与原理:包括有长度L测量、平均速度V测量、温度t测量、质量m测量、密度ρ测量、机械效率η测量、电流强度I测量、电压U测量、电阻R测量、电功率P测量等。

(3)、探究性实验的方法与原理:包括有声音的特性、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规律、液体的沸腾规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及电压关系、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因素、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杠杆的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规律、物质比热等。

(4)、开放型、设计性实验:这类题型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是开放性的,常见的形式有:仪器缺省型、设计方案型、结论开放型、迁移型、探究型、制作型、量程不足型、方案最佳型等。

对于上述所说的四个方面实验内容复习,其中(1)和(2)两种必须是紧扣教材的实验内容,而对于(3)和(4)两种在掌握好教材的实验内容的同时还应相应地增加一些非教材的内容,因为对于探究型、设计型的实验考查不一定就要从教材选取素材不可。

3、计算专题

计算题是传统的常规考题,主要出现在力学、电学两大内容中,但有时也会涉及到热学,主要包括如下:

(1)、力学计算涉及的公式包括:密度ρ=m/v、速度v=s/t、重力G=mg、压强P=F/s、液体压强P=ρgh、浮力F浮=ρ液gv排、功W=Fs、功率P=W/t、机械效率η=W有/W总。

(2)、电学计算涉及的公式包括:欧姆定律I=U/R、电能W=UIt、电功率P=UI、电热Q=I2Rt。

(3)、热学计算涉及的公式包括:热量Q=cmΔt、热值Q=qm.

我市近几年的物理中考有关计算题的考查都不作为难题出现,其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运用以及计算过程的单位、格式的书写规范性等。因而在上专题复习中,可针对上述公式编制一些典型的习题让学生训练,从而锻炼学生各种计算的应变解题技巧,提高解答计算题的能力即可。万万不可让学生沉浸在难、怪的计算题海中。

4、综合能力专题

综合能力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题型,由于它能灵活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压轴考题。综合能力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列几种。

(1)、实验探究型:通过实验探究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2)、设问型:通过给出一定素材,让学生自问自答,借此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3)、文章阅读型:通过给出一定的文字素材,让学生从中发现涉及的物理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设计方案型:通过给出一定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从而考查学生的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非常规性测量物理量:比如天平、量筒(或量杯)是测量密度的两种常用工具,但有时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缺量筒(或量杯)、或缺天平,甚至两种器材均无,从而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综合能力题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不再赘述)

就综合试题而言,大多的学生应对这样的考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这是由于它作为压轴的拉分题出现,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在实际的解决综合能力题过程中,无论是多复杂的综合能力考题只要是学生训练过同类型的就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在进行综合能力题的复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时要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从反复中逐渐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题的能力与技巧。

第三轮——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是复习到最后阶段进行的一环,通过模拟考试可检验学生的总体复习后果,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应考能力的重要手段,另外教师也可从模拟考试中反馈得到学生的总体学习信息,然后再通过讲评、个别辅导等形式,对学生作最后的查漏补缺、深化提高。模拟考试一般适宜安排三到四次,利用这三到四份模拟试卷,可把所有的知识考点及各种题型渗透到其中,让学生在临考前对所学的知识再作一次回放与整理,这样学生就可基本上胸有成竹、满怀信心地走上考场,考出最佳水平。

第四轮——考前冲刺

完成了上面的三轮复习,整个中考物理复习就进入了尾声,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这可以说是一个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阶段,也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增强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正确决策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洞察能力及创造能力。因此不能再进行大题量的训练,主要是以给学生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薄弱坏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另外还要让学生注意一些考试应注意的细节问题。这里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比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要带单位;简答题要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的解释、例举;(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3)、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如: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4)、考试作答的书写问题、涂卡的注意问题、答题的顺序问题等等。

实践证明:在初中物理总复习中采用“三轮复习法”目标明确、复习思路清晰、复习层次由浅入深,点面结合,很受学生的欢迎,因而复习效果较好,近几年来我校的初三的物理成绩都稳居全区的前三名,这与我们采用的“三轮复习法”法有较大的关系。因而“三轮复习法”应是值得是值得推广借鉴的复习方法之一。
这是很好的复习方法,不知你是否需要

2.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上好物理复习课

一、落实计划、学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少初三学生对物理课很感兴趣,觉得好玩,但要求他们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时。他们会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书上的原理方法、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冬天窗玻璃上会有一层冰花、夏天扯开冰棍外的纸后会冒“气”这些从物理学角度发觉某些自然现象给予的信息。我在复习“杠杆”那节内容时,以杠杆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些常见的问题。如有的不法商贩“扣秤”、“缺斤少两”,通常采用的哪些手段?分别利用什么原理?让学生自己回忆“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来表达式,画出示意图。通过以上例子的学习,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又如在复习“浮力”时,我让学生周末去码头观察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将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二、放眼教材,优化备课,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和前后呼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注重综合复习中的各学科的综合。综合复习的后期,学生往往会把基础知识忘了,为此,在复习阶段应让学生带齐教材。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优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物理用语,可以采用“讲授――掌握”式教学,强调规范化;对于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采用“启发――分析”式教学,采用圈读法;对于物理实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采用相似实验联系教学;对于物理计算,可以采用“指导――自学”式的教学,强调计算的规范化,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关注实验探究
在课堂上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学生经过观察,激活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实验由于教师进行了新的设计,大都调换了视角,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在复习浮力一章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根小铁钉,10cm3的木块、铝块、铜(或铁)块各一,一块牙膏皮,一杯酒精,一杯水和一根细线。演示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⑴是不是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浮力越大?⑵轻的物体受到浮力是不是比重的大?⑶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接着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主要有:首先,用细线系住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液体后观察示数变化;其次,小铁钉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重的木块漂浮,轻的铁钉下沉;最后,把木块、铜块、铝块、牙膏皮分别放入水中,提问,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你能不能测出它们所受浮力各是多少?给学生一段时间考虑和计算后,他们得出物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小时才能漂浮,铝块和铜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木块所受浮力最小;牙膏皮受到的浮力无法计算,之后再提问能不能使牙膏皮浮起来,如果有的学生回答正确,展示一下,再问为什么能漂浮?再把铝块和铜块放入酒精中,让学生计算它们所受浮力并回答和水中所受浮力是否相同?为什么?回答正确后用弹簧测力计检验计算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情景创设的复习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五、把握命题方向,关注热点问题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分析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卷,在复习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⑴要通过观察、实验和计算等让学生来体验一些具体的东西,如中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多少,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为多少,把物理课本从地面上匀速捡到课桌上做功约多少等,建立基本的事实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热情和能力,应对基本事实的考查;⑵在梳理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知道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通过对部分实验的设计或探究,应对物理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考查;⑶关注题目的改装和嫁接,关注课本的插图,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应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⑷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拓宽知识面,来应对学科交叉问题;⑸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用好“能力训练”上便于学生发表见解的主观性训练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应对开放性试题。
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还是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加思考,善于总结,找到适合学生复习的方案和方法,使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

3. 初三物理复习课浮力如何评课

这就要看具体的授课情况了,复习课主要在知识的逻辑上是否有整体性,讲练结合,课堂反馈……或者提出相同知识点的不同讲解方法等等。

阅读全文

与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