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主题:《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说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在这课中很重要,是因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是新课程科学教育理念体现的典型一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确定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二、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已经有了地图上表示的位置关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会比较一致,认为只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有上下转动,如果不是地球仪摆在那边,学生提出这样的见解也不一定算错啊,人类在认识地球发展史上,难道没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见解吗?其实这个问题仔细思考下还真不好解释呢。 要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必须以相对运动的知识为基础。对从没接触过“相对运动”的小学生而言,理解“相对运动”成为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两个实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转椅转动视觉运动体验。再通过回忆乘车时车外景物往后跑的情景,借助教师的讲述,板画的提示等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学生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推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就水到渠成。最后认识时区和时差这个部分,由于没有了《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中对地球仪的认识这个环节,学生理解世界时区图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看这副图,让他们尽可能提各种问题,最后学生能够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世界时区图上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上面的竖线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竖线不是平分的等等。这个环节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远比教师直接介绍来的强。在解释说明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教师直接告诉为好。比如说第2个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告诉,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专门有一段文字负责说明这副图,自然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能够大致明白一些,至于教师需不需要让学生计算不同地区时差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可以因班级而已的。
『贰』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 谁先迎来黎明》的教学反思
雍熙二小 白玉华
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专,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属
程中掌握科学概念,是新课程科学教学理念体现的典型一课。主要是
解决两个问题:
一、确定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
二、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学具袋中自制材料制作完成后,就能够
确定位置关系了。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会比较
一致,认为只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有上下转
动,如果不是地球仪摆在那边,学生提出这样的见解也不一定算错啊,
人类在认识地球发展史上,难道没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见解吗?其实
这个问题仔细思考下还真不好解释呢。
最后认识时区和时差这个部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看
这副图,让他们尽可能提各种问题,最后学生能够提出许多问题:如
远比教师直接介绍来的强。在解释说明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解
决这些问题,当然是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教师直接告诉为好。最后,总结地球形状特点和自转特点,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特点的理解2011.06.16
『叁』 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反思
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我力求突出以下两点:一、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问题——事实——推理——解释”这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在这一课的设计上,我力求突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个持续的整体,最主要的工具必须是人的头脑,探究的过程不能停止在搜索证据这一步,重点要放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利用观察与知识提出科学解释。二、时刻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现象。对“相对运动”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它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现象。如何把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引入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上来,我想也是我们科学老师共同关注,并尝试研究的课题之一,而这一节课只是我无数科学课的一次普通尝试。我想,科学课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地引领着孩子进入科学探究的世界里。“认识世界时区图”这一块内容太大太多,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及由此产生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又要认识“世界时区图”,并根据它算出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我在教学时显的有些力不从心,由此产生以下困惑:关于这块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到知识的哪一层次,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肆』 五下《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绍兴市鲁迅小学江佩佩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打造精致化的“书香校园”,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校园文化的布置,还是开展的各项读书活动,无不体现着这一宗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希望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浓浓的书香氛围,引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于是我在所教的五年级三个班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每个班级读书架上都有3本以上的科普读物,所有的学生都看过五本以上的科普读物,绝大多数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接触了,并且都表示非常喜欢看科普读物。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谁先迎来黎明》前,我讲了《八十天环球旅行》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和结尾,提出书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赢,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后来在教学时,学生纷纷根据故事情节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只要跟教材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大量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外知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而且使教师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以我认为如果有老师的引领,也许会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阅读,在阅读科普读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