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岩石和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种外力对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结果,其中侵蚀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土壤和岩石。寻找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下面几课的学习做些铺垫。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要学生正确说出土壤成分,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替,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难点: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 初二地理期中考反思 1500字..
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已经期中考试结束了,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也有很多不足要改进,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中过后进行了试卷分析,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多多。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
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产生兴趣的效果很好,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
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而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
反思后我有所得: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地形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虽然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
③ 地理公开课教案
我这个是初二的,希望能对你有用。
2.1 地形的分布(纵横交错的山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主要走向的山脉名称和分布。
(2)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脉形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地形图、景观图,概括我国主要山脉的特点。
(2)用列表的形式,按照不同的走向,将山脉归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和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有录像、景观图、地理图表和FLASH动画等的PPT课件;并为每组同桌学生准备一张空白的中国轮廓图。
四、研究方向
在新授课教学中,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的作用,探索学生参与地理教学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查图、绘图、辨图等形式, 达到激发参与兴趣,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成效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中国地理》第二章地形地势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学习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包括山脉的走向、分布和典型的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以新颖的连线游戏情境引入,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在读图查找主要山脉的环节,让学生动眼、动手,同桌间合作互助,扩大参与面,培养参与能力;对不同地区山脉景观的辨析、比较,提升思维参与的品质。
教学过程 自我点评
1.引入:
出示五种地形类型名称和景观图片,要求学生将其连线。
简要复习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大地的“骨架”,出示课题:纵横交错的山脉。
2.寻山: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说明地图中山脉的图例。
讲授“山脉走向”概念。
要求学生根据图例符号判断某种山脉走向,并用规范文字表达。
出示中国主要山脉网格图,要求学生判断我国主要的山脉走向。
布置读图、绘图练习:请学生查找教材中山脉分布图,按次序说出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各三列。以及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弧形山脉。
出示辅助动画示意图。
要求同桌学生共同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绘出这些主要山脉的位置。(教师在大屏幕上示范)
出示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要求同学熟悉这些山脉的位置。找出海拔最高的山脉,说出其大致海拔。
要求学生在山脉分布图中找出作为国界、省界的山脉。
3.观山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并配以秦岭的景观照片。请学生观察其所处的位置,介绍其我国东部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地位。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并配以北方太行山和南方武夷山的景观照片。请学生对比辨别。
教师介绍我国山脉“北雄南秀”的特点。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并配以东西部不同山脉的景观照片。请学生对比辨别,并尝试对其特点加以归纳。
4.登山
播放2008北京奥运火炬在珠穆朗玛峰传递的新闻片断。
请同学找出地形图中珠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并说说火炬在珠峰顶传递可能遇到的困难。
5.练习小结
出示动画练习:将主要山脉的序号拖动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连线游戏,形象直观,引发学生参与兴趣。
读图训练中既查阅地图,又动手在图上标注,同桌间相互合作且参与面广。
通过对南北、东西不同地区的典型山脉景观图加以观察、辨析,得出我国山脉特点。锻炼积极思维的参与。
六、教学反思
机会难得,教研员李功爱老师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在课后给我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给我启发很大。因此,这堂课的反思,可以说真正是在“专家引领”下的个人反思。
这节《中国的山脉》,教学内容是《中国地理》(七年级)2.1地形分布中“纵横交错的山脉”部分。
因为这堂课是学校组织的教学展示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契合我校提出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总体理念,同时又要体现出地理学科教学中的特点,还要适当考虑创设“展示课”本身应当具备的一些亮点。当然,这三者,应当是统一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下的。
单独抽取“山脉”作为地形分布的第一课时,一来是使教学内容集中、紧凑(个人感觉:似乎展示课上“攻其一点,稍作拓展”的策略还是不错的);二来“山脉”作为中国地形的骨架,对学生形成我国地形的基本构架,也值得多花点时间。
对整堂课,我将其划分成三个部分:(1)寻山——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学生根据山脉的走向,来查找地图上的山脉,并配以学生在空白轮廓图中描绘主要山脉的活动,这样一来,通过“地图”这一工具的使用,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又让学生在看图、找图、画图中得到了充分的参与。(2)观山——熟悉主要山脉的自然景观。主要着眼于让学生对我国南北部、东西部不同地区的山脉景观进行综合比较,以此来培养比较、归纳的能力。(3)登山——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以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反思这节课,特别是在教研员李功爱老师的评讲中,我感到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对于主要山脉的名称和分布,我采用的是先讲山脉走向,再以此来要求学生按走向类别查找。今后,是否可以尝试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查找记忆这些主要山脉,然后再对其进行分类。
(2)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在空白轮廓图上绘出主要山脉的活动,但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它的功能。譬如在课的结尾处,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去将此图描绘得更细致、美观,下次进行交流展示。另外,这还可以延伸到下面其它地形区分布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