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学设计中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备课阶段,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所处的位置, 分析学生可能已经具备的基础。 这种分析是一种系统的分析,这是对老师的最低要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不仅仅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什么,还要了解小学阶段学了什么,比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没有必要把定理内容作为探究对象,可以直接讨论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再比如说我们要学习一次函数了,那我们分析一下此前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哪些东西已经与一次函数有关系了呢?那么显然函数一般概念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另外此前我们可能从来没有出现函数这个术语,但是过去我们是不是学习过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知道,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如果我们要用变量的视角来看的话,其实就是一个函数关系,所以这些东西应该成为我们学习一次函数知识基础的梳理。此时,教师停留在“经验”上,是自己主观的确定学生的需要。此阶段还有一点很重要:教师深入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面对一个问题或现象时如何从第一反应走向思路的形成和解决过程,也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学生发展空间。 第二, 用实证的方法(过去的经验或者调研)确认学生的基础。 课标和教材只能提供给一种学生是否具有相关基础的理想状况,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学习过的内容学生未必都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学生进行调查,获得实证的支持,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奠定基础。 这个就需要我们自己做具体的研究。实证的方法包括过去的经验,也包括调研。1、课前调研,通过访谈、问卷了解学生的储备和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此时,由于调研的学生的局限性、片面性,不能全面把握所要上课的学生的情况。但能为自己的教学方向定位提供依据。2、课上调研,让学生自己去做,发现问题,以问题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改进,将这一资源与原有的备课资源进行整合。这时学生的问题才会全面的呈现,教师诊断性的进行教学,能够高效高质的落实教学任务。比如,在有理数乘法一课,学生在计算带分数乘法问题中发生了普遍的错误,比如计算二又三分之二乘以五分之三,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的结果等于二又五分之二。(不知道分数怎么插入,只好用文字代替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查阅课程标准小学部分,发现当前带分数的运算已经不做要求了。很多地方学校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带分数,能够将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原本认为关于分数运算的问题在小学已经解决了,因此初中主要去处理符号的问题,性质符号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做了调研的话,就会发现当学生在初中面对有理数运算的时候,很多分数运算的问题,很多分数运算的基础,可能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坚实。所以也许我们在这个地方,就需要把分数运算的一些必要的技能的掌握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了,由此观之实证的分析特别重要。 第三,分析学生的认知的特点与个性特点。 学生的差异表现在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上,比如说,我们知道抽象思维水平对于数学学习来说特别重要,而对学生个体来说,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存在着特别大的差距,这表现在很多孩子身上。比比如有理数加法这部分,关于绝对值这个概念,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表述,就是加法法则自身直观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并不困难,学生能够完全借助自己已有的这种对于正数与负数的理解和他小学关于加法的这种认识,把这个法则的本质有特别清楚的认识。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当我们帮助学生概括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时候,反倒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对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了。 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想一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念中有一个术语是绝对值,而绝对值这个概念的抽象程度特别是对于一般的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抽象程度,恐怕是远远超过有理数加法自身的。所以你就会发现,有的孩子他不是理解有理数加法困难,而是理解绝对值这个概念的困难带来了他有理数加法的这个困难。所以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一点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我们在讲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前,你让学生做一些有理数加法问题他能做,我们讲完法则之后他反倒不会做了,这就提醒我们一件事,我们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实质,淡化一些形式。因为形式化地过于强调术语的表达,通常要求比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的。 另外,对于班级授课制来说,学生的群体特点显得很重要,如果一个学生群体的抽象思维水平总体比较高,那么教师就可以选择相对抽象的素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反之就需要更多的实际例子,以对抽象的概念有个支撑。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班的学生总体上都很自信善于表达,那么就比较有利于通过学生的方式组织教学,如果这个群体的学生总体比较害羞,如果教师希望用学生表达自己,就需要有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准备,不能追求一步到位。 在对学生进行了这三个层面的充分研究后,才能“因学生的需要而教”,学生也会一直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也感到轻松了。
Ⅱ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回定合适答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开展教学设计的有点: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
这种理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是教学设计的主流。
Ⅲ 为什么要做好教学设计
督促教师深入备课,不断学习
对课堂内容有更好的把握
积累经验以供自己成长和他人借鉴
Ⅳ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孙燕青)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目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减少、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所以,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必须对整个教学进程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合理的设计。 教学设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要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所以,教学设计既要为教师的教学实施着想,更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以最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归纳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 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即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即制定教学策略; 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评价。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三、教学设计的五个层面 1 )课程设计──专业课程整体系统的设计 2 )单元设计──课程下一般分为若干个单元内容,每一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 3 )课次设计──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每次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4 )教学事件设计──对课内某个特定教学目标采取的学习行动过程的设计 5 )学习步骤设计──完成某个教学事件具体步骤的设计四、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设计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我们过去所写的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是不全面的。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1 .教与学(教师中心,以教代学,强调教的设计 VS 学生中心,以学论教,强调学的设计) 2 .静与动 教案一般课前完成,教案的内容是预设的、静态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忠实执行 VS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关注预设与生成的整合,教学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 欣纳意外:好课应是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的课。预设也就是备课时要精心考虑教学环节中的关键点。一节好课不能是预设的演练与再现,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不是好课。 如何将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呢? ( 1 )弹性预设 通俗地说,就是课不要备得太满,要为互动提供一定的、适量的时间和空间,否则一旦出情况就成了赶课。 ( 2 )精心预设 在备课时,要思考情境和问题能够为生成起铺垫、做准备、创条件。 有两位教师讲“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教师都让学生看舞蹈,但提的问题不一样,一位教师问:“咱们班有谁学过舞蹈?你觉得这些舞蹈有什么不同?”一位教师问:“你们喜欢哪种舞蹈?说说你的理由。”大家觉得哪个问题更好?事实证明是第二种。第一位教师问完后,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叫起一个学生回答,学生只能说芭蕾是用脚尖跳,还有同学说,穿的衣服不一样,再说就说不出来了。第二位教师问完后,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从回答中感悟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色和价值,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应该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大家看,同样的材料,问题不同,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 3 )专心聆听 互动开始后,教师要把全部精力放在聆听学生的发言上,捕捉闪光点,寻求生成。不能脑子里想着下一个环节,考虑怎么完成教学。 举例:青海的一位教师讲关爱生命,让学生谈对猎杀藏羚羊的看法时,一位学生讲了一则寓言,大意是说有次动物聚会让上帝参加,散会时,大家强烈要求上帝把猴带走。上帝问为什么,大家回答因为它会变成人。大家看这个寓言多好,教师只要一引申就过渡到后面的教学内容中来了,可是教师滑过去了,又出示了一些人猎杀藏羚羊的图片。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干嘛非得放自己的东西,守着自己的东西不放呢? ( 4 )及时调整、删减预设 还是接着刚才的例子,可以不出的,就不再出了。 ( 5 )终止预设(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为达到教学目的,有时需要另起炉灶) 举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学生甲:人都是自私的。在座的各位,人人都想考好高中,将来考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过好日子。(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学生乙:雷锋是无私的,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学生丙:雷锋是有私的。他每做一件好事都把它记在日记中,这就是私心。(下面出现议论声音) 学生丁:如果说雷锋做好事记下来是自私的话,那么,英雄董存瑞炸碉堡时是不是可以说“等一等再炸,我先记下来”呢? 学生丙:董存瑞也是自私的。他举起炸药包时喊道“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他没有喊“为了全人类”。因此,他还是自私的,只不过是将个体的自私变成“阶级私”“国家私”而已。 学生戊:孔繁森是无私的。他为了藏族同胞,离开八十老母,远离亲人,救助抚养孤儿。 学生己:我看过电影和有关报道,孔繁森的事迹的确感人。但他失事后,身上只有八块六毛钱,这使我很困惑,堂堂的百姓父母官,经常在乡里县里跑,这点钱能干啥?答案只有一个,吃饭住宿不给钱。(引起一阵笑声) 教师:因为上公开课,教师穿整齐些,这是自私吗?(不少学生思考,感到困惑,不好下结论)如果是,下次我穿得破旧些(有学生小声嘀咕:这会影响学校声誉);因为有客人来,我们把桌椅、地面弄干净,这是自私吗?如果是,那我们就到垃圾边上听课。自己穿整齐些,把别人衣服故意弄脏,这才是自私。把自己家弄得干干净净,把垃圾弄到人家门口,这才是自私。 大家想一想,两件事,一个无所谓私,一个自私,其界定是什么?(有学生发言,是损人)对!有不同意见吗?(多数学生摇头) 大家考入金陵中学,经过三年拼搏,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过好日子,这是很好的事。公平的竞争,不能叫自私。否则,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发展。 雷锋他每做一件好事都把它记在日记中,这损害了谁呢?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如果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装个小本,做点好事记下来,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精神文明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和谐社会要从点滴做起。 没有民族的,哪有世界的。是不是我们都把头洗洗干净,站到敌人面前表示,为了全人类,你们开始屠杀吧! 孔繁森失事后,身上只有八块六毛钱,这不能说明他吃饭住宿不给钱。身上的钱多少,不能证明他是廉洁的还是腐败的,主要看人民群众对他的反映如何。从各方面看,广大藏族同胞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 学生甲:老师,你认为你是一个自私的人,还是一个无私的人? 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橄榄形状的图)橄榄两头尖,中间宽。现实生活中,始终自私自利的人和大公无私的人都是很少的。大多数的人是无所谓自私无私的。我属于橄榄中间的人。有时我也会拿别人的东西,教书育人,学生健康成长,家长送点茶叶。这是有点自私的行为。有时我会拿出一点工资购买书籍,资助贫困山区学校,利用节假日去参加中国科学院、民进中央组织的义务讲学活动,这是无私的行为。 从现实看,昨天的自私,不等于今天的自私;今天的无私,不等于明天的无私;一个人不怕有私,怕的是有自私不改;一个人无私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无私。(学生听的入神,似乎明白什么) 从长远看,作为一个家庭、单位、民族、国家的一分子,是希望自私的人多好呢?还是无私的人多好呢?(学生齐声回答,无私的人多好)这样看来,我们的教材讲“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正确的。 3 .是什么与为什么 教案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文本,主要陈述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而教学设计还要关注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得怎么样?如何改进等问题。所以,教学设计更侧重对教学全方位的分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五、教学设计基本特征 1 )整体性:依据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全面、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各个要素,使它们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机配合,达到最优化; 2 )规范性:教学设计实际上是规范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行动方案。教学活动的步骤程序、环节及衔接、组织形式都要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3 )操作性:目标设计、内容安排、时间分配、活动的组织、进程调控、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教学评价的方式手段,都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应体现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应变机制。 4 )创造性:教学设计是一项具有创意的工作。 5 )实践性:专业教学内容高度强调实践性、(强烈现场感的)真实情境、操作经历。六、教学设计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 )学科特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地位和教学特点 2 )学生特点──学生学习身心特征、知识结构 3 )教学目标──学习完成后,能做些什么 4 )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设施、教学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5 )基本要素──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6 )教学效果──反馈、评价、调控 7 )教学匹配──专业知识、技能是否与学生学习需要相匹配七、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地简单的堆砌。
Ⅳ 论述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目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减少、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所以,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必须对整个教学进程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合理的设计。
教学设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要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所以,教学设计既要为教师的教学实施着想,更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以最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归纳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
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即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即制定教学策略;
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评价。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的五个层面
1 )课程设计──专业课程整体系统的设计
2 )单元设计──课程下一般分为若干个单元内容,每一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
3 )课次设计──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每次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4 )教学事件设计──对课内某个特定教学目标采取的学习行动过程的设计
5 )学习步骤设计──完成某个教学事件具体步骤的设计
Ⅵ 为什么要重视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缩影,其中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和协调,也包括相应的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由教学情境的特点与功能出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要以发展学生的思想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建性,要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要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以下面拟结合实例,讨论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木途径。
一、在化学的实际应用中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1:“松花蛋中的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放映]菜场中加工松花蛋的录象。
[教师讲述]星期天,我在菜场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用鸭蛋加工松花蛋。同学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在菜场中拍摄的加工松花蛋的过程。当我向老太大询问松花蛋加工的配方时,老太太不肯告诉我,又说是儿子配的,并且好心告诫我不能用手碰,否则手要腐烂的。为了揭开松花蛋加工的秘密,我买了一些加工原料,在实验室里制成了松花蛋价格原来的浸出液。
[投影] 教师在实验室中观察价格原来以及取样、溶解、过滤、装瓶的一组照片。
[教师出示松花蛋价格原来及其浸出液,学生观察]
[教师讲述]松花蛋加工原料浸出液中的成分是什么?开始我也不知道。
(有学生小声地讲:“自己化验”)
化验也得有方向,估计里面可能有什么呀!不然就无从下手。我想:我可以到网上找找资料。我在网上搜寻了有关松花蛋的资料,从搜狐网中找到了13744条信息,下载了一些有用的资料。现在介绍给同学们。。。。。
这是一位初三化学教师为新课“盐”所设置的教学情景的片断。教师精当的描述、生动有趣的录象,以及精心选择的几幅照片,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物质分离的知识,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的培养,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研究、讨论、合作。最后,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松花蛋。。。。整个一节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化学与社会的联结中创设情景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运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因此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西部盐湖 ‘探宝' -------食盐和纯碱”情境设计
[教师讲述、发问]……西部开发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从刚才一组图片上同学们不难看出,在西部这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湖,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盐类资源,在这些晶莹剔透的晶体中,有我们同学熟悉的物质食盐和纯碱。
今天我们将根据课本及有关知识来探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食盐和纯碱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回答食盐和纯碱的用途。)
[教师说明]食盐和纯碱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它们在工业生产中还是重要的原材料。沿海地区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在西部食盐可以从盐湖中捞取。今天,我们要对盐湖开发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
同样是关于 “盐”的一节课课,这位教师采用了另一类素材。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 “盐湖探宝”,不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解决了有关的化学问题,而且随后又结合盐湖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教学情境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因此这是设置情境的一种重要途径,作为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实验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真实,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富有真实性、认知性、应用性,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当然精心设计的理科教学实验不但应该包含丰富的认知素材,还应该注意保留其蕴涵的人文教育素
材,以构建富有真实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Ⅶ 1 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设计32
1.为什么要证明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生学习了很多与几何相关的知识,为今天的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也经历了很多验证结论合理性的过程,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思维,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天系统的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已经参与了对几何图形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猜测、归纳等活动,对今天本节课的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的直观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学生仅有对图形的直观感受而不能进行推理、论证,有时是会产生错误的结论,本课时安排《你能肯定吗》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直观感受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对原有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从而确立对某一事物进行合理论证的必要性。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运用实验验证、举反例验证、推理论证等方法来验证某些问题的结论正确与否. 2.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3.了解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验证活动(1)——猜想并验证活动(2)——猜想并验证活动(3)——经验总结——学生练习——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第一环节:验证活动(1)
活动内容:
某学习小组发现,当n=0,1,2,3时,代数式n2-n+11的值都是质数,于是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 n2-n+11的值都是质数.你认为呢?与同伴交流. 参考答案:列表归纳为
活动目的:
对现在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有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从而对不完全归纳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列表归纳,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判断,在n=10以前都一直认为n2-n+11是一个质数,但当n=10时,找到了一个反例,进而发现不能根据少数几个现象轻易肯定某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第二环节:猜想并验证活动(2) 活动内容:
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参考答案:设赤道周长为c,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 :
c?1c1
???0.16(m) 2?2?2?
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个红枣,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 活动目的:
通过理性的计算,验证了很难想像到的结论,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进而对自己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再次为论证的合理性提供素材. 注意事项:
要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确信无疑,再进一步计算,
结果与学生的感觉产生矛盾,切忌直接进行计算,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就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环节:猜想并验证活动(3) 活动内容:
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的中点E、F、G、H,度量四边形EFGH的边和角,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还能得到类似的结论吗? 参考答案:连接AC.
∵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四边中点, ∴EF∥AC,EF=AC;GH∥AC,GH=AC; ∴EF平行且等于GH,
∴四边形EFHG为平行四边形. 活动目的:
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感受得出结论,但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对几何结论的验证,通常是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来论述. 注意事项:
让学生大胆地进行预测,但要让学生说清理由,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必要性.
第四环节:归纳与总结 活动内容:
① 通过以上三个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结论的正确性有了怀疑,从而知道了由观察、猜想等渠道得到的结论还必须经过有效的证明才能对其进行肯定.也即: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正确,仅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必须经过一步一步, 有根有据的推理.
②举例说明“推理意识”与推理方法. 活动目的:
使学生理解仅有对图形的直观感受是不够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推理意识. 注意事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A
H G
1
212
F
C
第五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1.如图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请你先观察,再度量一下.
答案:a与b的长度相等.
第1小题图 第2小题图
2.如图中三条线段a、b、c,哪一条线段与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请你先观察,再用三角尺验证一下.
答案:线段b与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
3.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吗?
答案:经验证: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参考答案:① 要说明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无论验证多少个特殊的例子,也无法保证其正确性.
②要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进行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的总结,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数学杜绝随意性,数学是严密的科学. 注意事项:
通过前三个例题的感受以及反馈练习,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推理、论证的必要性,了解了数学不是一种直观感受,而是一种严密的科学.
第七环节 巩固练习
课本第217页习题6.1第2,3题.
Ⅷ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Ⅸ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不进行教学设计怎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计划整个事情就会显得很乱,有了教学计划就知道进展的进度,根据同学的接受能力不同而进行更改,这样才能使整个过程有序,才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