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线学习魏星老师的如何做好统编教材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语文教材实行统编,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统一步调。内相反,学校更要鼓励容语文教师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把新课标、新教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就语文教学来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就要既教文又育人,德智融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关键能力,具有语言运用、文学审美、文化积累等学科素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要涵养学生的才气,培养创造力,树立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
B. 新语文在线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评比结果
那个烟雨蒙蒙的江南,我在等你的一纸清鸢,提笔落墨,书你一世相依,那个小桥内流水的西子湖畔容,我在受你的一刹流年,与你煮茶,许你一诺情长;那个旧梦依然的亭台水榭,我在思你的一句执念,与你结发,伴你闲适谈笑。
C.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杨老师在线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通过数据测量,图示分析了解热传递过程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通过积极思考体验到科学探究获得的新发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数据分析,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教师:铜棒、陶瓷杯、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横放的铜棒装置、蜡烛和火柴、凡士林、尺子、秒表 、废物皿、涂好温变油墨的金属圆片、实验学习单
【教学流程】
一、导课 3分钟
学生坐下。
师:这是一根铜棒(边说边出示铜棒),先请两三个学生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冷的。”
师:现在把铜棒浸到热水中,请你来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铜棒上端?
(慢慢地走到后面,请后排同学摸。)
你摸摸看?你看呢?
生:“变热了。”
师:铜棒上端为什么会变热,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学习。
上课。。。
1、上课开始把图贴在黑板上,边贴边说:课前我们把一根铜棒浸入一杯热水中,发现铜棒这一端由冷变热了,(在这一端说的时候,标上序号1)你们能画出1端的热是哪里来的吗?把你的想法画在学习单上。
2、学生画图
3、交流: 学生拿着自己的的图上台,并解释。
生:热在铜棒里面从2端传到1端。
热在铜棒外面,像毛毛虫一样爬上来。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有这么几种意见:一是热在铜棒里面传递,二是热在铜棒外面传递。究竟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热是怎样传递的”。(贴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热在铜棒上的传递 共28分钟
(一)、介绍材料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了热的传递?
生:手摸(板书:手摸)
师:那大家亲眼见到热传递的过程了吗?今天我们就要想办法亲眼看看热在铜棒上的传递过程?
(板书:手摸→眼看 过程)
师:提供大家一些实验材料,你能不能想出好办法,让小组里的同学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
(演示台上慢慢地一个个地出示实验材料,教师示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1)横放的铜棒装置
师:等下我们测这根铜棒上的热传递。
(2)蜡烛
师:想一想,可以在哪些地方加热?
(3)火柴棒
师:火柴棒除了能点燃蜡烛还能?这是凡士林(出示凡士林,用火柴棒挑一点粘到铜棒上)它有个特性:预热熔化。
(二)画一画,学生设计实验
师:利用这些材料,让我们能亲眼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
师:请你在预测栏中补画上火柴棒和蜡烛,记得给火柴棒编号哦!还要用箭头表示热在铜棒上可能是怎样传递的?
(画的时候注意,画简笔画,用竖线加一个点表示火柴棒,蜡烛的简单画法。师在黑板上范画)
(三)猜一猜,教师强调实验细节
1、甲同学汇报,“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看到热在铜棒上的是怎样传递的?”(简述实验方案,预测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我们要测得每根火柴棒掉落的时间,可以用?”(出示秒表)
2、(事先挑好一张等距,一张不等距的方案。)请乙同学上台,同时投影甲乙学习单,请学生比较,“哪种实验方案更科学?”
如何让火柴棒等距?需要什么工具?(出示尺子)
3、(挑一个火柴棒离加热点很近,一个离很远的方案)请丙丁同学上台,同时投影学习单,并比较。生得出:加热点与火柴棒的距离要合适。
4、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
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看秒表;喊火柴棒掉了;记录时间
凡士林的量(师:“你认为凡士林的量是不是越多越好?”“注意要少量,相同,这是考验你水平的哦!”)
(四)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选定你们组的最佳方案,在原图中修正。
凭你们组的选定的方案来领取材料,前6组组长请到前面领取,后6组组长请到后面来领取。
实验时,请填好实验记录单。”
(五)汇报
“时间到,现在请组长吹灭蜡烛,把实验材料放到废物盒中。。。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第一个问题谁来?
1)小组汇报:
我们采用的是 一 端 加热的方法,看到火柴棒一根根掉落了,火柴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1234 (黑板上板书图)
师:热在铜棒上传递的方向是:(热的部分→冷的部分)(板书:热部分→ 冷部分)
2)小组汇报:
师: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蜡烛在中间加热的情况?
火柴棒掉落次序是怎样的?
生:我们小组采用的是 中间 加热的方法,火柴掉落的顺序是: 2314 (黑板上板书图)
师:你能说说(谁来说说)热在铜棒上传递的方向是?
生:热在铜棒上传递的方向是(中间→两边)
师:中间一段的铜棒温度是怎样的?这说明热是怎样传递的?
生:也符合规律:热部分→ 冷部分
师:现在你能回答,同学们在上课初提出的问题--热是在铜棒的里面还是表面传递了吗?
生:热是在铜棒的表面传递的,因为粘在铜棒表面的凡士林熔化了。
生:热也在铜棒的里面传递,因为我们组铜棒上有洞,我们发现洞里面的凡士林熔化了。
师:所以热在铜棒上究竟是如何传递的?
生:在铜棒里面表面都有传递。
3)小组汇报:
师:刚才实验中我还发现同学们用秒表在测时间,和大家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数据。
(学生不用把记录单投影,学生报数,你写到你黑板上的图中。)
生:我们组铜棒上有四个洞,我们把火柴棒插入洞中,在一端加热,测出火柴棒掉落的间隔时间是:10秒、22秒、36秒、59秒
师:请大家关注一下火柴掉落的间隔时间,又发现了什么?
或说明白了什么?
生:越到后面火柴掉落所需的时间越长
师: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生:热传递先快后慢
(师板书:先快后慢)
4)小组汇报:
师:你们组呢?
生:我们组采用的也是一端加热的方法,我们测出了火柴棒掉落的时间是:第一根火柴掉落的时间是2秒,第二根9秒,第三根30秒,第四根120秒。
师:我们发现这组数据也符合?先快后慢的特点。
你们别的组也是这样吗?
三、热在圆片上的传递过程 5分钟
1、师引言:刚才我们看到了热在铜棒上的传递,那么热在这个金属圆片上(出示实物)又是怎样传递的?请同学来画一画。(黑板上贴图),第一个圆片在这里加热(红笔中间点个大圆点),第二个圆片在这里加热((红笔旁边点个大圆点)
2、请二生上黑板画
3、师:大家看懂他们的表述意思了吗?请其他同学语言表述一下。
4、演示实验:究竟是不是如大家所说呢?我们亲眼见证一下。
5、师说明:这个金属圆片是涂有变温油墨的,加热会变颜色。(开始实验)
说说热在圆片上怎样传递的?(这时要能用热的一端传向冷的一端描述了)
把加热后的两块圆盘放在投影上。
四、生活联系,突出“较” 5分钟
1、师:同学们,生活中类似的热传导现象非常多。来,摸摸你的凳子,什么感觉?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问题追问:这个热是哪里来的?我们有用火焰加热吗?这说明热传导是不是一定要加热?那在什么条件下就会发生热传导?)
板书补上“较”字
刚才的热传导是在一个物体上吗?
板书补上:较热物体--较冷物体
师:我们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机动,读概念,板书:热传导)
2、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吗?
生:喝汤时,勺子变热。 冬天玩雪时,当手冻得又红又疼的时候,爸爸用大手握住我的小手,使我的手逐渐温暖起来。 冬天用热水袋取暖。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热传递的现象,像。。。。就属于热传导,像。。。。其实是另外的热传递方式,欲知详情如何,请课文阅读单元资料库。
D. 长投学堂靠谱吗
靠谱。
长投学堂课程优势:师友陪伴的社群学习模式:打造训练营课堂式教学,提供师友扶持的陪伴式社群学习与生活模式。有趣易懂的教学设计:通过说人话、讲故事、降维度将专业知识拆解为易懂有趣的学习内容和授课方式。
E. 北京师范大学有哪些知名校友
北师大18萌新 来答一波!!
北师大不仅仅有教育人才,而是文体两开花!!
1.潘粤明
宁浩,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读书时,宁浩就凭其学生电影《星期四,星期三》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之后又通过疯狂系列火遍全国。
当年宁浩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节目制作,并坚定了导演的发展方向。
宁浩“疯狂”系列的出现,告诉观众:中国电影的情节也可以这么好看!线索也可以这么繁复!他的电影黑色幽默式的荒诞,成了中国电影的一匹黑马。
现在师大还一直举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的薪火一直在传承!
师大的才俊还有很多 欢迎大家来玩啊!
F. 急需《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在线等请各位前辈赐教
大自然的秘密,很多人都不理解……这永远是个不可捉摸、高深莫测的谜,但是,人们只要不想当然,便会在无意间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这是个令人发省的故事,讲述了一群旅游者和一位生物学家向导在实地观察太平洋绿龟是怎样离巢的。可是,当一只幼龟从巢中伸出脑袋时,却被凶狠的老鹰逮个正着。当老鹰正准备享受这美味幼龟时,向导在同伴们的劝告中,极其不情愿地抱起幼龟,将它送到大海。可是,就因为这样,成千上万的幼龟被错误地引向大海,导致一大群食肉鸟蜂拥而上,饱餐一顿幼龟。这时,他们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这个事实残酷地告诉我们:我们都是万物之灵,可是在做一切事情是都太想当然了,以至于差点破坏了生态平衡。难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不能仔细地去钻研钻研吗?向导心里明白,老鹰刁去幼龟,这是自然之道,这是维持生态平衡最最基本的法则—弱肉强食。弱小的,难免要被强大的吃掉。况且才损失一个,总比吃得都要遭受灭顶之灾好吧?这付出的代价可谓巨大。而且,只要当时听从向导的话,就不会再破坏自然界的规律。往往当我们自作聪明时,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都根据脑袋里自己的想法处理大自然的事情。其实,你完全可以袖手旁观。大自然的主宰者永远不是人类,而是它本身的自然规律。
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是人类在大自然中唯一能做得,不用你来解决,只要动物们来完成。
所以,弱肉强食就是个真理,谁也不用去在意,只要在旁边不动声色——这就是大自然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G. 求教学设计方案或者好的网址【小学语文或者数学】在线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
唐晓勇
授课班级
四·5
时间
2001/6/18
课节名称
《圆明园的毁灭》
一、教材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九册课文。文章以其
简洁优美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
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反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由于
文章所述的内容已不复存在,所以表达的思想具有凝重的历史感,今天的学生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特征分析
1、 学生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四年级“四结合”实验班的学生。
2、 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很好,每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3、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
4、 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艺术以及英法联军的侵略了解不够。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编号
知识点
学习目标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综合
知识
①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通过对比理解课文内容。
②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③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
√
√
情感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
√
能力
① 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辉煌和毁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
√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词语
行为动词
知识
理解
圆明园的过去、现在的状况,火烧圆明园是怎样的情形。
浏览、制作、讨论
能力
理解
利用网络增强理解、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浏览、写作
情感
理解
“毋忘国耻 振新中华”
朗读、浏览
3、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了解圆明园的过去辉煌和现在的惨状。
解决措施:讨论、朗读、网络浏览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网络考查制作电子作品,汇报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解决措施:自主协作学习、网络浏览、讨论交流
四、教学策略
指导思想:
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
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便于教师掌握和应用。
五、媒体的选择应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时间
媒体在教学中
的作用
媒体使用方式
知识
理解
网络
圆明园的过去、现在
15'
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
浏览观察
理解
多媒体
示范朗读
5'
提供资源
查看、摹仿
能力
理解
网络
圆明园的历史、现状
10'
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
查看、制作
情感
应用理解分析综合
网络
多媒体
英法联军的可恶。(学后感)
我们的责任。
15'
提供资源
情感感染
查看朗读
写作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精华、瑰宝
历史文物——艺术馆、博物馆(喜爱)
园林毁灭——掠、抢、夺(痛恨)
六、课堂定量分析:
定量评价结果:
价指标
统计指标
统计结果
占总时间或
人数百分比
学生参与的时间
学生学习时间
30分钟
75%
学生参与的广度
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时间
15分钟
37.5%
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次数
8次
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次
80人次
200%
学生参与的认知水平
开放性问题
6个
学生提供多种答案
40次
教师提供多种答案
0
综合性和推理性问题
3个
学生得出结论
20人次
教师提供结论
1
学生回答有创意
10人次
学生主动提问
12次
学生参与的形式
上网考察、分组讨论、朗读、阅读、回答问题、写作训练
学生参与的效果
回答问题正确率
98%
纪律问题
0次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使用时间
20分钟
50%
H. 我需要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课件和教学设计《这就是我呀》和《手印变变变》。好的狂加分。在线等,跪求。
教学设计《这就是我呀》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了解五官的形状与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抓住五官的特点并表现的能力。
通过比较自己与同学的五官的不同,从而了解五官的 特点与 差异。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通过表现自己的脸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大胆画出自己的相貌,抓住五官特点,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能找出自己五官与同学的不同,了解五官的差异才有了每个人不同 的面貌。
教学准备:镜子、表现工具(自选)。
注:两节课连堂完成本课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反思
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1、游戏:首先所有学生闭上眼,趴在桌上,然后选4位同学藏在面具后,让大家认是谁。
问:你能认出他们是谁吗?
问:为什么我们可以一下子认出每个人是谁?
生:学生会从服装、头发、空缺的位置来判断。
教师引导:露出眼睛、眉毛,脸。
问:每个人区别最大的是哪里?
生:脸。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脸部特点。
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每节课都应考虑更为丰富 的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二、观察分析,了解自画像。
1、了解人们的相貌的区别。
师:为什么老师能区分大家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长得不一样,所以老师认识我们。
师:是什么不一样呢?
生:是五官、脸形、发型不同。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特点?
生:我的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扎着两个翘翘的辫子。
(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人物的主要特点。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要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貌特点。并知道自己的相貌特点。
通过赏析画家作品,了解简单的美术知识。
从感觉想造型表现转化。
用手摸摸看,有什么感觉?(互相讨论、观察)
2、出示课题:《这就是我呀》
3、你认为自己什么表情画起来最好看:(对镜子做表情欣赏,请几位表情生动的同学上台表演)。
4、欣赏课本范作,观察不同的表现方法。
问:小朋友为什么把自己画成这样?(边欣赏边分析表现形式)
学生的回答不能确定。
5、赏析徐悲鸿《自画像》
师:看看画家笔下的自己。知道徐悲鸿吗?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早年留学欧洲学习西方油画,回国后结合我国传统绘画“中国画”创造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他最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栩栩如生。
师:知道这张画是用什么画的吗?
生:油画。(教师提醒)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1、学生作业。
师:你们想怎样画自己?(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什么样的表情或自己最美的时候。
2、带了小镜子的同学可以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作出一个表情试试。别忘了抓住自己五官的特点。
3、本课时完成基本形的表现
虽然认识自己,但不一定画得出来。借助小镜子更直接的、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五官特点。进行个别针对性辅导,鼓励好的,指出不足,帮助有困难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画自己,并剪下来,粘贴到一张纸上,全班同学的集体照。
增强集体意识,感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教学重点:画好自己,并剪贴。
教学难点:大胆表现,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剪刀、胶水、一张大纸。
1、以头部为主,主要表现面部特征。自由作色,大胆表现。
2、及时表扬落笔肯定、表现大胆、画出自己特点和个性的作业。
3、对表现拘谨的孩子作鼓励性指导。
四、欣赏评价及教学延伸。
1、点评:选3-4张较好的画,请作者自己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表现心情等方面讲解。
2、学生评价。
3、分小组欣赏,每组选1-3张作业展示在黑板上,介绍挑选原因。
4、把所有作业贴在大纸上。
师:这是我们全班的集体照,长相不一样,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
学生的自由评价可以显现出学生自己的审美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很喜欢这种形式,希望能以次增强班级集体意识。
我将进一步了解班级“集体照”的再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