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20 19:08:58

A.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以及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课题是《铅笔有多长》,本节课所用的学具是我自制的“吸管”,它们是统一长度单位10厘米。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设计的第一次“让学生估测10厘米长的铅笔”不够现实,于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这样便于课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有效的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本节课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更好的认识“1分米”的长度,孩子们很轻松的学习了新知识,成功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体现了生命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让我的课堂更好的为孩子服务。
由于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在认识“1分米大约有多长”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估测吸管大约有多长,再用工具准确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感知1分米。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势反复比出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长度的观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接着又通过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分米。在找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0—10是1分米,从30—40厘米是1分米,从15到25厘米也是1分米,不仅是数感的培养,更为学生创造了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方式,这同样也是生命课堂的体现。
在认识毫米时,学生铅笔的长度是不同的,在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一定是整数时,在内心能产生一种思索,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来表示,于是就自然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另外,学生有了“1分米”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认识毫米时,可以适当的缩短时间,使课堂节奏有松有驰。
数学来自生活,自然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估计和测量,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孩子们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而且也让孩子们对数学更加有兴趣,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在动手中学数学,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数学。
本节课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虽然孩子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很多,但是总的来说课堂依然稍显单调,所以如何更好地去综合课堂中的各个活动,需要我不断的去探索。

B. 小学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课后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C. 小学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
二、教学目标:
1、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测量与观察,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并能根据这三个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四、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表象。
五、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六、教具准备:
米尺图,尺子,纸条,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吗?(学生比划,教师评点)
2、填空。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7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米
一根跳绳的长约2( ) 直尺的厚约(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学生估算课桌的长和宽,汇报估算结果。
(2)以小组为单位用学生尺测量课桌(双人桌)的长。
(3)汇报测量方法:
①以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5+15+15+15+15+15+7=97(厘米)
②以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8+18+18+18+18+7=97(厘米)
③以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④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种测量方法,小结:以15厘米、18厘米、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多,但计算比较简单。
(4)引导学生认识分米。
针对学生中的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师: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2、探索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时提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距离吗?(出示1分米的纸条与1米长的直尺)这1米长的直尺可以分成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3、单位间的换算。
师:我们已经推导出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你能根据推导出来的进率独自填空吗?
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①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
②举出生活中长、宽或厚是1分米的物品。
③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
(三)课堂练习
1、量一量:课桌的宽是( )分米( )厘米;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 )分米。
2、小组合作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
3、独立完成练习一的习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关于本节课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你有哪些认识?有什么要提醒我们同学注意的?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5+15+15+15+15+15+7=97(厘米)
18+18+18+18+18+7=97(厘米)
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分米?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产生的实际意义?如何让学生确实认识到分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分米作为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可以完善学生的长度观念。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分米产生的需要,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测量课桌的长,并让他们进行计算,再通过四种方法的比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10厘米、10厘米为一段的测量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简便得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计算、体验感受到分米产生的意义,深刻地认识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挥良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进行单位的换算问题不太,但对于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仍会混淆。如:长颈鹿的高约55( ),学生想象不出具体高度,分不清要填米还是分米。而对于练习一的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这就需要把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从这一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可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求采纳~~~

D.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 1米有多长 教学反思

这种题明显不是让你回答1米等多少分米或者等多少厘米的问题,应该是用实物进行比较
比如1米大概是书桌的高度,或者是书桌的长度那么长,或者说小朋友两手伸开,大概就是1米的长度等等

E. 小学二年级数学 1米有多上 教学反思 博客

1、《长度单位》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2、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它让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所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估测有助于对长度的把握。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体验长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我觉得一节好的课堂,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阅读全文

与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