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成败 教案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贰』 八年级历史教案《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 、 “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是“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培养近代科技人才
后期是“求富”——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筹建近代海军
1.军事工业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 自强
特点:1、采取雇佣劳动制,使用机器生产带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企业官办,管理方式--封建衙门式
产品--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投放市场
性质:带有资本主义因素
的封建性质的企业
2.民用工业
19世纪70---90年代
求富
特点:
1、得到清政府扶持,但管理腐败。
2、产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客
观上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 、采取雇佣制
性质:带有浓厚封建因素的
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洋务运动的评价
“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
风雨既至,终必倾坠。” ——康有为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统治年间起始
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
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
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
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蒋廷黻
“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
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
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
‘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
的。” ——吕振羽
失败原因:主观——
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
客观——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