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是我们上一课研究的三种物质,其中那些物质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是不能溶解的?你判断物质能否溶解的依据是什么?
2、猜测: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为什么看不到?
3、正是由于食盐是白色的,所以它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我们不易观察。那么为了可以清晰的看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物质来研究呢?
今天就借助这样的一种物质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 新课教学
(一)高锰酸钾的溶解
1、介绍高锰酸钾
今天我们要借助的这种物质叫做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演示取高锰酸钾的方法)
2、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老师给每组同学都提供了少量的高锰酸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看到的高锰酸钾是怎样的。
(请小组长取出盛有药品的杯子)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看到的高锰酸钾是怎样的?
3、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了,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的颗粒状物质,正因为它是紫黑色的,所以它可以帮到我们的忙。那么高锰酸钾到了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猜测)
4、实验注意事项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亲自证明。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取用高锰酸钾一定要用药勺,不能用手接触;
2、取极少量(3-5粒)的高锰酸钾轻轻投入水中;
3、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小黑板提示)
5、小组实验
为了同学们可以方便地记录实验现象,老师也为每一小组提供了一张记录表。请小组长取出记录表。我们的观察分散步,要根据老师的提示逐步进行,完成得较快的小组要端正坐好,不可以再触碰器材,更不可以打扰其它小组的活动。现在请小组长取出一杯水和筷子。
首先,用药勺取3~5粒高锰酸钾,轻轻放入盛水的杯子中,从杯子侧面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入水中的状态及变化,做好记录
第二步,轻轻地摇晃杯子后观察高锰酸钾的状态,做好记录。
第三步,搅拌到高锰酸钾颗粒消失,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后静止时的状态,做好记录。
(整理好实验材料)
6、交流实验现象
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
(小组汇报)
最后发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色,而且整杯液体颜色深浅都相同,这说明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根据以上这些现象能否马上判断高锰酸钾在水中是否溶解?
7、演示分离实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高锰酸钾和水混合物又会怎样呢?
使用过滤装置做过滤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演示过滤高锰酸钾溶液)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高锰酸钾到底能否从水中重新分离出来,待会儿就会有结果。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这三杯物质,思考一下上节课我们研究的食盐、沙和面粉它们在水里的状态和高锰酸钾有什么异同呢?
2、小组讨论,完成记录表
3、展示过滤高锰酸钾溶液后的滤纸
滤纸上留下了紫色物质吗?这说明什么?
4、小结
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地分散在水中,__________自行沉淀,且不能用___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 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
Ⅱ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Ⅲ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回顾上一课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2、交流:食盐是怎样溶解到水专中的?如果才能看属到物质溶解到水中的过程呢?请在记录本上画出你的想法。
二、学习新课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一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Ⅳ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版,也不能用过权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
Ⅳ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电子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Ⅵ 小学四年级科学怎样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探究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版味道。
2、在权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
Ⅶ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 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
(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
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师:回答很真确,你们知道了很多知识,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的最准确,你们知道妈妈在家洗带油的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师:是不是你们答的那样呢,下节我们在研究吧!下课。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了解高锰酸钾的颜色和结构状态。
2、教师给学生示范实验方法。
3、组织学生做实验,观察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状态。
4、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想通过实验,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所理解。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对高锰酸钾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们对实验兴趣很浓,在做实验时观察很认真,对高锰酸钾溶解的状态 ,能够描述的准确,因此,对溶解现象有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那么,选用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质溶解的特征 分布 均匀
沉降过滤不能使其分离
使水变成紫红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各小组分别做实验,看那一组操作方法规范。
2、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3、教师对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看那一组汇报的具体,选出最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
教学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通过上节课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过程的问题,使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产生兴趣,能深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再次观察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得出只有一种物质有颜色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观察到溶解的整个过程,从而引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有关的一些知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重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时的情形,借助高锰酸钾溶解时产生的红色慢慢在水中的扩散,把水染成红色,最后整个水都变成均匀的红色。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本节课经过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思路。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叙述—得出结论。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实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立即观察,以为面粉没有沉在杯底,就说出面粉溶解在水中;面粉过滤时要缓慢倒入,太急溢出来了。需要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在水中搅拌后要静放一会儿,这样才观察发现一些面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让学生过滤时,要指点操作,不可倒快,缓慢过滤。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好,举手的学生不多。但通过做实验后,学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确的,对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的多少没有控制好,出现了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过深,影响到了学生观察溶解的特征,教学效果没有预设的那样好。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活动中我把重点落实在了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物质是否会溶解这两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对于物质是怎样溶解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而高锰酸钾这种带有颜色的物质,可以使学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质溶解的整个过程。在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学生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对物质的溶解更是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对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学生也出现了不同描述方法。尽管他们对于溶解的过程描述不一,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最后到自己探究实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充分的。活动课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课时在激趣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实验亲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Ⅷ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专“问题——假设—属—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锤、冰糖、表、汤匙、肥皂、高锰酸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Ⅸ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优秀教学设计
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探究活动中我重点说说对高锰酸钾的过滤,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面粉、沙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高锰酸钾是不是也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这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滤的方法,由于器材和时间的限制,我采取了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过滤实验。尽管他们过滤时显得很笨拙,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较不足的是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有的学生在实验时,把一大勺高锰酸钾一下子就倒进水里,整杯水一下子就变紫了,导致这个过程观察不清楚。还有的学生没等看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就急于搅拌,在描述看到的现象时也不够准确。一些小组在观察完现象时没能及时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不够紧凑。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Ⅹ 三年级科学 水能溶解哪些东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内在水中;不能用容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三、教学难点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