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 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 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王宏兴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⑵ 记承天寺夜游句子的划分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2011-05-09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⑶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概述
• 课名是《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
•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与好友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后写下的佳作,描写了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抒发了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 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策略
• “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安海中学初二年七班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两年多的教学后,班上学生和老师较为熟悉,能很好的进行互动。
• 学生上了初二年,对文言文已经很熟悉。
•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主题能力还不够。
(五)教学资源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
(六)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设计意图:初二的同学经过七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很多诗句,特别是关于月亮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以月亮的诗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和记忆,便于导入新课。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教师活动: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学生活动:讨论所了解的关于苏轼的故事或传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幻灯片展示中进一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学生讨论苏轼的故事和传说,补充了教师幻灯片资料的不足,也体现了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窗户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学生活动:
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2、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四、研读及赏析。
教师活动:
1、 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 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 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4、 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1、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5、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设计意图:第四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和同学们讨论集思广益,同学们在问题中学,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进而对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赏析水平。
五、拓展延伸。
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
学生活动: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学以致用,通过写作,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主题,锻炼学生们的想像能力。
六、作业。
1、流利地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阅读有关寺庙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