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蜡烛 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支怎样的蜡烛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描写蜡烛的诗句 吗?(�6�7)这些诗句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是吗?好的,就请同学们用“这是一支 的蜡烛”句式来说说自己的 阅读感受。 重点品读: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 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点燃这么一支蜡烛呢?(为了祭奠、哀悼逝去的红军战士)怎么点燃的?容易吗?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呢?(走进方场、处理弹坑、 仪式、掩埋、)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老妇人点燃蜡烛的场景 点第一支蜡烛的场景(找、品、读、情) 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四.罗列写蜡烛的句子,读,为什么点燃蜡烛?为什么点了第一支还 点第二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为了祭奠、哀悼逝去的红军 战士) 还有哪里描写了蜡烛呢? 重点研读下面这个片段: 对比表达效果: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 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 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对比效果、读、为什么这么处理?齐读。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正如两国军民的情谊不会熄灭一样。 结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而一支蜡烛却照亮 了战争的一角,这一点明晃晃的烛光告诉我们要和平不要战 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 和老妇人一起祈祷:和
㈡ 中班科学教案,哪个蜡烛先灭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蜡烛
2、蜡烛若干,玻璃口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
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
小火苗会随风“跳舞”。
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
(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展开
1、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
(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2、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1)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2)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3、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
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三、结束
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
㈢ 小班科学彩色蜡烛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蜡烛燃烧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
3、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幼儿4支蜡烛,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打火机。
2、蜡烛PPT活动过程(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 师:今天张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是谁呢?(ppt1出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打个招呼吧!
2、了解蜡烛的用途。
师:蜡烛宝宝带来了问题要考考你们呢,请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蜡烛呢?
幼: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蜡烛的用途确实很大,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呢!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师:那张老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师:用杯子盖上去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师:看,这是一根蜡烛,我们先要把他点燃,需要用什么?(打火机)小朋友用打火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打的时候离头远一点。我们还需要用到杯子,杯子盖上去的时候也有注意,不能碰到蜡烛,轻轻的盖上去。(设置一点小悬念)师:发生了什么事情,蜡烛竟然熄灭了,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
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孩子打火,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并仔细观察。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能让蜡烛熄灭吗?(能)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杯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呢?(请幼儿说一说)师总结:原来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蜡烛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需要什么?幼儿:氧气 。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张老师又准备了什么?
幼:2只蜡烛,一个大玻璃杯,一个小玻璃杯。
师:如果我同时点燃2根蜡烛,同时盖上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会发生什么奇迹呢?你们猜一猜,哪个杯子里的蜡烛先灭,为什么?
师:请你去试一试。
2、幼儿再次操作,老师指导并问观察到的现象。
请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再总结:小杯子里氧气少,先熄灭,大杯子里的氧气多,后熄灭。
师:这个实验好玩吗?老师还留一个更好玩的实验给小朋友,如果把一长一短的蜡烛放在同一个杯子里,那哪只蜡烛先熄灭呢?带着这个问题请你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研究吧,明天把结果告诉我。
㈣ 幼儿园大班关于音乐《蜡烛》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黑色”,暗示战争的残酷,表明老妇人对失去苏联红军战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战火纷飞,突出了蜡烛的珍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南斯拉夫母亲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改句过于平淡,表达效果显然不够。 ⑷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
㈤ 半截蜡烛 教学设计
23、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学习时间
第(一)课时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
2、 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 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 学生交流。
4、 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 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 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准字音。
(2) 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 讨论主要内容。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4、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1、 写字练习。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抄写词语。
教后感:
课 题
23、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学习时间
第(二)课时
学 习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 学习第一段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 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 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 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 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 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 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 指导编排课本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后反思
丹阳市实验小学 徐留军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
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