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诗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活动建议与评价
一.选材及设计思路
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本节课,我抓住对重点字词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背送别诗导入
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因此本课教学就从背送别诗导入,让学生知道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从而体会诗人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一环节,我还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题目来理解诗题。同时,对诗文的作者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有了简单的交流和介绍。
(二)解题
针对本首诗的标题,我首先问同学们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然后结合学生回答分别简单介绍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以及“之”的意思。接下来,和学生一起交流诗人李白、孟浩然以及他们的友情,这样同学就能深入的理解本首诗标题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的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古诗,然后指名朗读,师生正音并进行恰当的评价。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都学过了哪些好的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首先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什么是“故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地图来理解什么是“西辞”,并结合画面猜一猜谁是李白,谁是孟浩然,通过看两位诗人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图片并配上流水的声音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着滔滔的江水,此时此刻他们在告别的时候会说些什么,然后找同学到前面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来演一演,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讲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时,我让学生在课件中欣赏阳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丽图片,通过观看画面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三月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奠定基础。
在后两句诗中,我主要抓住“孤”和“尽”这两个关键字来理解。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同时,我重点进行了朗读指导,通过学生个别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五)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背诵等方式,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指导写字、扩词和书写
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的一环,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中需要会写的六个生字,并进行扩词,同时指导书写“陵”字,让学生们在本上用正确的写字姿势练习抄写。
(七)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课后,让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和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三.课堂生成与不足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在范读上还要多揣摩,从而更好的进行朗读指导。2.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单一,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多元的评价。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我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❷ 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设计一个导入语
阳春三月,离黄鹤楼,往广陵,挚友离别,难免感怀,两位唐代大诗人互慕互赞,望着那渐渐远去的孤帆,李白的惆怅油然而生……
❸ 中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安怎么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❹ (急急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
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
4、 初步走进诗篇。(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3、 理解诗意。、
4、整体把握诗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
(出示地图:黄鹤楼)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3、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
(1)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 。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诵读诗句。
(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背读。
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
五、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首诗。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利用学习上首诗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2、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在合作中学习。共同发挥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诵读诗句,整体把握诗句的意境。
三、 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友情让人生更加美丽。
3、初步总结古人是怎么样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爱。
四、布置作业。
1、写两句表达有情的话。(也可以是诗句)
2.查找有关友情的名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