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蜗牛比大小课后小结小班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幼儿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幼儿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幼儿自由,让幼儿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
『贰』 比较大小,多少,轻重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两只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如谁比谁轻,谁比谁重等,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个物体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的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叁』 部编本大小多少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整个教学来过程中,我能够源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找准教学起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练习题我力求做到开放且有梯度,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猜测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肆』 数的大小比较多得多少一些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所以总体的教学思路是:回由学生已答掌握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多位数的大小比较,较好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教学例题时指导学生对城市人口数量进行了分类,给学生渗透了分类意识,从而引出多位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情况,即: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再分别探讨它们的比较方法。巩固练习的出示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设计理念,先就两种情况分别练习,然后进行综合练习,最后设计了提高题。学生掌握情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