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级数学“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 认识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几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和第几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前,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前、后、左、右的方位。特别是左、右,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怎样记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准备工作后,开始了几和第几的教学: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第几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明的刘煜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第几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学生参与排队这一主题情境,学生通过排队,将主题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的体验,深切地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我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我想考试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虽然课前我让学生感知了方位,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圈了第四个。
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四、讲完练习之后我进行了小结,但感觉小结的方式不对,我是让学生上台排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总结的时候不应该提问:一共有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几),第5个同学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第几),问的太唐突了,虽然有个别同学知道,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孩子还是觉得云里雾里,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只要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并能够区分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五、在后面讲练习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想想做做第1题从左边涂色,可以先复习一下左右,做一做有关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方向的感知,再进行涂色,效果会好些,目的性会更强些。2.想想做做第2题,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有的学生听过,有的没听过,其实这个时候孩子的兴趣还是蛮高涨的,应该事先准备一个故事的录音,或者动画,让孩子在轻轻松松中学到知识。
当然,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遗憾,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相信对以后的教学能提供借鉴作用。
2.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学生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1、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而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我创设了过渡语: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创设第二个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题,由于课前学生对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还是比较出色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高涨。 2、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点灯笼游戏这一环节: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识几和第几”。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 第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第四,做完练习后,其实我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开来,比如说: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啊,我们的教学楼一共有几楼?你们家住在第几层之类的话,这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道理。
3.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1.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特别是“少得多”,很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因此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2.缺乏一定的数感。人们常说,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同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新课标》中对数感作了这样的描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其实数感是极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在比较两数的时候,究竟是在怎样的范围内我们才说“多一些”“少一些”,又是达到怎样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实这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例如“20与9比较,究竟是多一些呢还是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在靠我们的数感来判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判断,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时考虑得并不是那么多。
3.在比较、分析、讨论中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学会正确填写。比较多少,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数相比,所用词也会不同。回顾本课教学,我给孩子们比较、分析、讨论的时间不够多,课堂上大多时间给了那些想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忽略了那些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其实在课堂上,我应该给更多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们和同桌或者前后左右说一说,达到人人参与课堂的目的。
4. 如何使数学教学反思不流于形式,如何提高数学教学反思的效果 博客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反思”?
洛 克 :“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
杜 威:反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 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 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二、为什么要教学反思?
(一)从实践层面谈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今天正式开业了!
现在保险业生意兴隆,什么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航空保险……可谓名目繁多,花样迭出。既然那么多的保险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今天也来凑个热闹,开一个成功保险公司。
本公司终旨:确保客户利益,激励客户成功。
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因为教育的成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投保金额:不限。从数元至数千元任您自选。欢迎万元以上大客户。
保 期:十年。
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济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本公司只求客户成功,不以赢利为目的。所有利润将全部捐赠希望工程。
欢迎投保,欢迎垂询!
保单索取:[email protected]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
2002年6月26日
(二)、从理论层面谈
1、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美国波斯纳1989年就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般来说,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有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但也不是每一个老教师的实践知识都胜于年轻教师,这主要原因就在于,看是否能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所以有人曾这样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是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平。”“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可见有反思,才有突破,才能发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提出:经验+反思+行动=教师的成长,她说如果对反思仅仅处于“想一想”层面的教师,不付诸于行动,那是不会有效果的。从这些专家教授的话中可以理解,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2、教学反思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中的四个关系和四个强调: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因此,反思是新课改的需要。
【案例1】:《升和毫升》教学片断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后,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就想质疑一下:向学生询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一个学生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1毫升等于多少克?然后老师就犹豫了一下,这个老师是这么处理的,说“我举个例子,1小时等于多少米呢?”底下的学生全笑了。
3、教学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
教师通过反思把教学经验转变成教学理论,由自发进行变为自觉进行,随意变有意,没有反思的经验是不能进步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能说是工作的重复。
三、教学反思什么?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我们可将教师的反思范围和内容简化地分为教师的理念(或知识)领域和行为(或操作)领域两个方面。其中,理念领域侧重于教育教学观念,后者侧重于教学实践。所包括内容有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手段、教学行为和策略、教与学的方式、教学情境的设计等的反思。
(一)反思教育教学观念。
【案例2】:《正方形面积》计算
在《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面积推导是从数方格开始的,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花大量的时间,而不能只用演算或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只把推导出的结论──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一公式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大量演算,似乎是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但结果并非这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就能分出不同教学的高下:在一个用80×80厘米地砖铺就的大厅里,如何快速算出它的面积呢?有操作体验的学生马上想到数地砖的方法,而忽视操作教学的学生想到的只是要量出长和宽才能算出它的面积。
反思:
因为大量的题目演算不能代替儿童的“切身体验”,用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反思教学实践
【案例3】:怎样评价学生?
一位老师教学37+5,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说出了很多计算方法,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黑板上37+5=42,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哦”了一声,转过身把黑板上的题目改了。忽然这位老师又想起了什么,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但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同学脸上也不知是什么表情坐下了。
反思:
这位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而不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赞叹,教师在表扬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不优秀的。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因此,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是在需要做时才形成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而有的老师在处理这样的课堂尴尬时,以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学生敢找老师的错,向权威挑战,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常常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这样不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祈求的吗?
(三)反思课堂中的教学情境。
【案例4】:《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断
教师创设了一幅这样的情境:一片结满蜜桃的果树林,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阵阵“啧啧”声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想到这桃园中玩吗?”学生一齐应:“想”。教师话峰一转:“好,只要大家这节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春游时就带大家去。”而后,教师先拿出6个鲜桃,平均分成3盘,每盘得2个,列式:6÷3=2。再拿出7个鲜桃,平均分成3盘,每盘得2个,还剩1个,列式:7÷3=2……1。
反思:
这个情境的创设看上去很“漂亮”,但是情境与教学内容内在联系不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无法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失去了情境创设应有的价值。
【案例5】:《质数与合数》教学片断
课堂上设计一个摆长方形或正方形大赛活动,男生和女生分别拿自己身边的卡片摆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谁排的方阵种类多,谁就是胜利者。第一场:女生4张正方形卡片,男生5张;第二场:女生还是4张,男生7张;第三场:女生仍是4张,男生11张。此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场比赛下来女生老赢,男生老输?”“图形的种类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反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学生们纷纷猜测,一开始有的学生认为这与卡片张数的奇偶性有关,接着有学生通过分析举出比如“9”是奇数,但其方阵也有2个的,反例予以推翻。最后有的学生找到与这些卡片数的因数个数有关,大家积极进行验证,主动发现并获得新知。
四、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借鉴之处。
(二)熟悉反思过程
反思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自我反省——寻找原因——寻找原因理论归宿——如何改进。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掌握反思方法
1、案例反思法
2、过程反思法
3、行动研究法
4、观摩分析法
5、总结记录法
五、怎样写好教学反思?
(一)从文体结构上,我们建议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严谨的教师专用文体。其写作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二)从写作内容上看,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数学“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案例6】:《什么是面积》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在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面积后,我设计了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学具,如小方块,五角钱硬币,小剪刀,直尺,油印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教学情况如下:
一分钟后,一位学生就站起来大声说:“我比出来了,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哦,能把你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吗?
生1:当然可以。(生展示方法)
生1:我是用按手印的方法,你们看,我在长方形里按了10个手印,在正方形里按了12个手印,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此学生一边悠然自得地指着,一边洋洋得意地数着。)
师:孩子们,对于这种方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生2:(神情一点也不服气并带着点讽刺的语气)哈哈,还可以这样比吗,乱七八糟的,这样比是错误的。没点头绪。
生3:他这样比较是我觉得还是有点头绪,只不过是没弄好。但咱也不能那样笑人家。
生4:是哦,我也觉得有点意思,好像在按手印的时候没按一定的规律和标准。
师:嗯,说的在理,那我们利用按手印的方法怎样做到有规律和标准呢?这样吧,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生5:我觉得在按手印的时候得一行一行的按,还有每两个手印隔的空隙差不多,这样看起来就不觉得乱啦,而且更好数。
生6:我觉得按手印得注意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从头到尾使用一个手指。
师:你们都太有才了,老师很赞同。(师走近生1,抚摸着他的头。)
师:你的这个“按手印法”很有创意,了不起。虽然你那些手印按的时候出了点问题,但正因为你的这些问题才引发了我们许多的启发和思考,对于同学们的这些建议你接受吗?
生1:接受,老师,现在我能再按过吗?
师:当然可以,同学们,你们想按吗?
生(兴奋地):想。
(全体学生用按手印的方法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
生还尝试其他的方法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有了按手印方法的支撑,学生轻而易举的找到了摆硬币法,摆方块法,画方格法等。
反思:
《新课标》指出:“做数学”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课堂中,如果有学生出现独到的想法和做法,“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我们老师要及时的肯定和赞赏,并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这个片断教学在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环节中,事先老师没有预设到孩子们会因按手印的数学活动生成这么精彩的课堂:当其他学生还在努力探索比较方法的时候,一学生快而随意的按手印引发起孩子们一次次的交锋和评判,也就在这互动式的讨论后,留下的是一次次的收获,一次次的总结。这样的交锋和评判,收获和总结不就是孩子们思维发展的精彩演绎,让孩子们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新,从而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孩子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术;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的典型案例
【案例7】:《观察物体》的课后反思
“终于下课了”,这是我上课后的第一个感觉。整节课学生都在忙忙碌碌的观察着,活动着,每走一步,我都小心翼翼的引着,领着,生怕学生走弯路,耽误时间,结果,一节课上了50分钟不说,每个活动似乎都没有很彻底的完成,所有人都在赶时间,总之一个字——累。
为什么?我问了自己,是自己教学设计的不完美吗?每一步不都是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吗?要想解决这个困惑最好是问问学生。于是,我找了几个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老师,其实有时候我们不用看都知道水杯是什么样子的了,您还让我们看了说,说了看,我都觉得没意思了。”“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您在让我们看什么,所以随便蒙一个答案吧”。对呀,学生的观察能力到底多高?老师连这个都不知道,怎么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呢?在没有进行任何课前调查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结果做了很多徒劳无功的工作。
课前调研活动:
活动1:将全班32人分为8组,一组4人,分别站在桌子的4个方向。分别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顺时针依次调换座位,再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依次调换4次座位,重复刚才的问题)
调查结果:判断正确的有30人,占93.8%;2人左右区分不清,判断出现错误,占6.2%。
活动2:从不同方向观察水壶。调查人数:随机抽取8人。
(1)(学生从正面观察水壶)你看到了水壶的什么?选出正确的图片。
(2)(老师从侧面观察水壶)猜一猜,老师会看到水壶的什么?请帮老师选出正确的图片。
调查结果:1题完成较好,有7人能一次选出正确图片,占调查总人数的87.5%。1人经教师引导,可以选出正确图片。2题完成质量不高,6人选择错误,占调查总人数的75%;2人选择正确,仅占调查人数的25%。
第一次反思:反思=教学环节+理论“帽子”
1、观察是不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心理参与过程。
2、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本节课教师为学生制定了缜密的观察计划。
3、《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观察活动井然有序,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进行了有机结合。
第二次反思:把“突破口”放在了解学生的学习上。
“老师,其实有时候我们不用看都知道水杯是什么样子的了,您还让我们看了说,说了看,我都觉得没意思了。孩子的话使我找到了原因,我觉得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已有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毕竟孩子是课堂的主人。
第三次反思:根据学生调研进行再教设计。
调查过后,结合调查结果我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发现,学生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观察物体的方法,但生活经验使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尽管不高,却可以帮助他们很好的完成一些简单的观察要求。
我是这样进行再教设计的:
1、课前了解学生,避免观察的盲目性。
再教设计之一:注重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
2、循序渐进的提出观察要求,避免观察的急进化。
再教设计二:设计有层次的小组观察活动。
3、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避免观察的形式化。
最后用一笑的诗句来结束这次话题,“一棵会思索的芦苇/在风中抖动/绝不亚于一首交响曲/由指尖流向城市的胃部。”让我们做一棵快乐地思索的芦苇,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5. 幼儿园教学反思50字以内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感知图形的颜色时候,他们还是区分的比较好的内,可是在接容下来感知形状的活动中,有许多小朋友把形状和颜色混在一起了,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
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一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两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
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6. 幼儿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及《区分左右》教学
(参考范文)来
大班《区分左源右》教学反思
对于大班孩子来说,部分孩子已能正确区分左右,然而仍有部分孩子仍分不清左右。
在活动的开始,我先让孩子猜谜“手”,每个人都有左右两只手,哪只手是右手,哪只手是左手。如何才能区分清楚左右手。右手有什么作用,通过幼儿们的讨论,我们认为吃饭拿筷子,写字,画画的那只手就是右手。然后让幼儿说说左手的作用,通过游戏,舞蹈发现左手配合右手才能把事情做的又好又快,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是缺一不可的。接下来我让幼儿找找我们身上除了像手是一左一右的,幼儿都找的又快又准,也区分的很清楚。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区分左右,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如反应游戏"(伸出你的左手,耸耸你的右肩,右手摸左耳等)""向左转,向右转"等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的感知左右、巩固对左右的认识,体现了数学趣味性。
在活动中我还找了六只动物的图片,根据看图区分左右,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谁的左边是谁,谁的右边是谁。再以自身为中心看看左右边的人或事物,了解左右对生活的重要性。
本次活动下来,幼儿的参与意识很强。课中结合了游戏幼儿们更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7. 幼儿园优秀大班教案案例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list.asp?classid=639
大班数学:能干的小兔[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数学:能干的小兔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2、逐步形成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判断力;3、让幼儿充分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准备:课件,作业袋(孔雀图〈图一〉、项链图〈图二〉、各色圆片及数字羽毛)活动过程:1、“拍手游戏”(单数一下、双数两下)师报数,学生拍手2、师述: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受到小猴的邀请去它家作客,瞧,小兔出发了(出...
2008-11-12 08:45:40 大班数学活动:风铃[幼儿园大班教案]
一、活动目标:1.能较熟练的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2.根据标记正确选择材料,并将材料进行有规律的排序。3.能清楚地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活动的乐趣。二、活动准备:1.教具:标记牌一份,挂风铃使用的衣架6个,视频转视仪。2.学具:每组一篮材料(木珠、吸管、雪花片、发夹、积木等若干),每人一张标记牌,一个盒子。三、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2008-11-12 08:44:49 大班数学活动:数花生[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数花生一、目标:1、通过操作及游戏活动学习1——50的按群计数,会两个两个地数。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二、准备:大插板一块,操作卡人手一份,花生人手一盒(50颗),音乐磁带及录音机。三、过程:1、运花生,引导幼儿听音乐数数。师:今天小熊打电话来说它的花生丰收了,我们一起开着汽车去帮小熊运花生吧。运的时...
2008-11-12 08:44:13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的组成(一)活动目标:1、积极参加操作活动,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2、通过各种智力活动学习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二)活动准备:1、教具:1-5的分合式,奖品若干,知识爷爷头饰一个2、学具每样6份:a、看图填分合式操作卡18、笔b、红、黄片片若干、纪录纸、笔c、点子房、记录纸、笔d、印有小花的纸、笔e、钮扣每人6颗、盒子两只、...
2008-11-12 08:43:19 大班数学活动 《和时间赛跑》[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1、复习认识看整点,知道时钟的基本用途。2、游戏的形式切入体验时间的长短,懂的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不拖拉。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为入小学做准备。活动准备:1、时钟一个、秒表一只。2、一定数量的雪花片,写字纸,记录纸、笔。活动过程:一、认识时钟,调动幼儿关于时间的经验。(1)出示时钟。提问: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2008-11-12 08:42:35 大班数学活动:单数与双数[幼儿园大班教案]
设计意图: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幼儿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时却十分困难,不是胡乱猜测就是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
2008-11-12 08:41:39 大班数学活动 好玩扑克牌[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1、感受数学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激发兴趣。2、在制作扑克、玩扑克中,认识10以内单双数,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3、在合作操作中,幼儿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发展。活动准备:1、扑克牌2、“单数”、“双数”的字卡。3、示范用做好的大牌1—10。4、幼儿人手一份制牌纸,固体胶,小贴花。5、制作的“打靶盘”一圈有1—10的数字。6、1—10的数字卡片。活动...
2008-11-12 08:40:49 大班数学活动:《换位置》[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这四个方位,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2、初步了解方位标志图、能根据标志图找到相应的方位。3、听指令做出正确反应,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有序细致的观察能力。活动准备:1、课件;2、方位标志图四张:3、拼字图四张4、泡沫软垫拼成四块“房子”。三、活动过程:(一)播放课件,引出课题,激发探索欲望:1、小朋友...
2008-11-12 08:39:40 大班数学活动:左和右[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感知左、右,在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同时,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2.通过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活动准备:聪明表、智慧星、文具用品若干,自制的地图、磁带《健康歌》、录音机等。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感知左右1.(放录音《健康歌》)师:这首歌好听吗?喜欢这首歌的小朋友请举手...
2008-11-12 08:38:37 大班数学:时钟[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1、在复习整点半点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钟,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2、感知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尝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活动准备:1、教师操作材料:实物钟一个;多媒体课件。2、幼儿操作材料:自制玩具钟和录表人手一份。活动过程:1、引起兴趣。(1)师:今天来了一位好朋友,(出示钟)你们认识它吗?(2)提问:钟面上有什么?(时针、分针...
2008-10-24 12:30:11 幼儿大班教学反思:音乐欣赏活动反思[幼儿园大班教案]
一节音乐欣赏活动的反思杨骏我班这段时间正在开展“小小艺术家”的主题活动,孩子们欣赏了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如舒曼的《梦幻曲》,童话《白雪公主》、《丑小鸭》,芭蕾舞剧《四小天鹅》,京剧选段《苏三起解》……这周我们又欣赏了徐悲鸿大师的《群奔图》,徐先生笔下的马儿强健骁勇的姿态和奔跑如飞的气势,深深震撼了我们,许多孩子跃跃欲试地想骑上这些马儿飞奔。因此,从孩子的兴趣...
2008-09-22 10:57:08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有趣的弹性物体[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有趣的弹性物体 一、活动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而且很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为此特设计本次教育活动。在本次教育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008-03-24 16:56:02 大班语言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
语言活动:《包您满意出租车》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能用较完整的语句丰富讲述内容;2、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活动准备:电脑、投影、课件、画纸、笔等。活动过程:一、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1、请幼儿看课件,引起幼儿兴趣。(1)这是什么?多么漂亮的出租车?是谁的车呢?哦,原来这是小猴的出租车...
2008-03-24 16:54:17 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早期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活动目标:1、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2、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3、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活动...
2008-03-24 16:51:26 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 我爱家乡[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方案清江画廊——我的家乡活动思路:区域活动时,几个孩子的嘀咕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们围绕着一本旧挂历嚷嚷开了,看得出是这本已开始泛黄的旧挂历上秀美的风光吸引了他们。确实,长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浓郁的风情,灿烂的文化,绵延八百里清江,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画廊,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从小对孩子进行一写乡土知识的教育,我觉得自己有不可推...
8. 幼儿园大班教学案例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list.asp?classid=639 大班数学:能干的小兔[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数学:能干的小兔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2、逐步形成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判断力; 3、让幼儿充分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准备:课件,作业袋(孔雀图〈图一〉、项链图〈图二〉、各色圆片及数字羽毛)活动过程:1、“拍手游戏”(单数一下、双数两下)师报数,学生拍手2、师述: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受到小猴的邀请去它家作客,瞧,小兔出发了(出... 2008-11-12 08:45:40 大班数学活动:风铃[幼儿园大班教案] 一、活动目标:1.能较熟练的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2.根据标记正确选择材料,并将材料进行有规律的排序。3.能清楚地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教具:标记牌一份,挂风铃使用的衣架6个,视频转视仪。2.学具:每组一篮材料(木珠、吸管、雪花片、发夹、积木等若干),每人一张标记牌,一个盒子。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2008-11-12 08:44:49 大班数学活动:数花生[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数花生 一、目标: 1、通过操作及游戏活动学习1——50的按群计数,会两个两个地数。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准备:大插板一块,操作卡人手一份,花生人手一盒(50颗),音乐磁带及录音机。 三、过程:1、运花生,引导幼儿听音乐数数。师:今天小熊打电话来说它的花生丰收了,我们一起开着汽车去帮小熊运花生吧。运的时... 2008-11-12 08:44:13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的组成 (一)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操作活动,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2、通过各种智力活动学习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 (二)活动准备:1、教具:1-5的分合式,奖品若干,知识爷爷头饰一个2、学具每样6份:a、看图填分合式操作卡18、笔b、红、黄片片若干、纪录纸、笔c、点子房、记录纸、笔d、印有小花的纸、笔e、钮扣每人6颗、盒子两只、... 2008-11-12 08:43:19 大班数学活动 《和时间赛跑》[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复习认识看整点,知道时钟的基本用途。 2、游戏的形式切入体验时间的长短,懂的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不拖拉。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为入小学做准备。活动准备:1、时钟一个、秒表一只。2、一定数量的雪花片,写字纸,记录纸、笔。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调动幼儿关于时间的经验。 (1)出示时钟。提问: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2008-11-12 08:42:35 大班数学活动:单数与双数[幼儿园大班教案] 设计意图: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幼儿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时却十分困难,不是胡乱猜测就是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 2008-11-12 08:41:39 大班数学活动 好玩扑克牌[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学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激发兴趣。 2、在制作扑克、玩扑克中,认识10以内单双数,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 3、在合作操作中,幼儿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发展。活动准备:1、扑克牌2、“单数”、“双数”的字卡。3、示范用做好的大牌1—10。 4、幼儿人手一份制牌纸,固体胶,小贴花。 5、制作的“打靶盘”一圈有1—10的数字。 6、1—10的数字卡片。活动... 2008-11-12 08:40:49 大班数学活动:《换位置》[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这四个方位,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 2、初步了解方位标志图、能根据标志图找到相应的方位。 3、听指令做出正确反应,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有序细致的观察能力。活动准备:1、课件;2、方位标志图四张:3、拼字图四张 4、泡沫软垫拼成四块“房子”。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出课题,激发探索欲望:1、小朋友... 2008-11-12 08:39:40 大班数学活动:左和右[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感知左、右,在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同时,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2.通过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活动准备:聪明表、智慧星、文具用品若干,自制的地图、磁带《健康歌》、录音机等。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左右1.(放录音《健康歌》)师:这首歌好听吗?喜欢这首歌的小朋友请举手... 2008-11-12 08:38:37 大班数学:时钟[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复习整点半点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钟,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 2、感知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尝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活动准备:1、教师操作材料:实物钟一个;多媒体课件。2、幼儿操作材料:自制玩具钟和录表人手一份。活动过程:1、引起兴趣。 (1)师:今天来了一位好朋友,(出示钟)你们认识它吗? (2)提问:钟面上有什么?(时针、分针... 2008-10-24 12:30:11 幼儿大班教学反思:音乐欣赏活动反思[幼儿园大班教案] 一节音乐欣赏活动的反思杨骏我班这段时间正在开展“小小艺术家”的主题活动,孩子们欣赏了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如舒曼的《梦幻曲》,童话《白雪公主》、《丑小鸭》,芭蕾舞剧《四小天鹅》,京剧选段《苏三起解》……这周我们又欣赏了徐悲鸿大师的《群奔图》,徐先生笔下的马儿强健骁勇的姿态和奔跑如飞的气势,深深震撼了我们,许多孩子跃跃欲试地想骑上这些马儿飞奔。因此,从孩子的兴趣... 2008-09-22 10:57:08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有趣的弹性物体[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有趣的弹性物体 一、活动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而且很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为此特设计本次教育活动。在本次教育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008-03-24 16:56:02 大班语言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 语言活动:《包您满意出租车》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能用较完整的语句丰富讲述内容; 2、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活动准备:电脑、投影、课件、画纸、笔等。活动过程: 一、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1、请幼儿看课件,引起幼儿兴趣。(1)这是什么?多么漂亮的出租车?是谁的车呢?哦,原来这是小猴的出租车... 2008-03-24 16:54:17 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早期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2、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3、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活动... 2008-03-24 16:51:26 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 我爱家乡[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方案清江画廊——我的家乡活动思路:区域活动时,几个孩子的嘀咕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们围绕着一本旧挂历嚷嚷开了,看得出是这本已开始泛黄的旧挂历上秀美的风光吸引了他们。确实,长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
9.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学生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1、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而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我创设了过渡语: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创设第二个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题,由于课前学生对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还是比较出色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高涨。
2、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点灯笼游戏这一环节: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识几和第几。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
第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第四,做完练习后,其实我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开来,比如说: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啊,我们的教学楼一共有几楼?你们家住在第几层之类的话,这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