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9 10:37:56

㈠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用音乐导入.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致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致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 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 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 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三,自主探究
1,学生们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长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上的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教师提问: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⒈"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播放古生物重现图片),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⒉ 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板书: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本课重点】
《化石吟》是科学诗,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化石保留了下来,是生命之躯曾经存在的明证.同时它又是抒情诗,通过赞美化石从而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基础练习】
⒈解释词语.
⑴奇幻:奇异而虚幻。
⑵腐朽: 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腐朽庸俗的作风。
⑶化为乌有: 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⑷潜行: 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⑸海枯石烂: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⑹葱茏: 青翠茂盛。
⑺叹服: 称赞而且佩服。
⒉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势) (扬) 坐想其成(享)
以逸代劳(待) 故技重演(伎) 针贬时弊(砭)
言不由中(衷) 出神入画(化)
⒊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⒋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 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⒈阅读诗节,回答问题.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
我靠神目——遥感技术,
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
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
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⑴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 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 技术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⑵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⑴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⑵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②,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 种看法.
⒊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
假设你是第一条从水中爬上岸的鱼,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试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火眼金睛】
⒈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⑴"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⑵"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⑶"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精析: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⑴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⑵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⑶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⒗ 化石吟
【基础练习】
⒈⑴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⑵变得虚幻,不存在.
⑶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⑷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⑸青翠茂盛.
⑹称赞而且佩服.
⒉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⒊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
为历史 / 留下 / 一串/ 珍贵的 / 密码.
⒋略.
【拓展阅读】
⒈⑴拟人化 遥感 考古 ⑵略.
⒉⑴D
⑵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⒊略.
【学后反思】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值么都得化石?对本文中心起什么作用?
你对本文的理解是什么?(不少于100字)
《化石吟》课题研究
【目标导航】
1、了解生物进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2、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说明与诗有机结合的特点。
【课时导学】
〖日积月累〗
1、关于“吟”:
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如唐李白作有《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梁甫吟》等,孟郊作有《游子吟》,明于谦作有《石灰吟》。这类诗都有赞颂的意思。本诗标题《化石吟》,就是赞美化石的意思。
2、关于化石:
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在沉积岩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记载在地层书页里的文字。由生物的遗体而形成的化石叫遗体化石。它保存着生物体原有的形状和结构,一般保存下来的多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如动物的骨骼、牙齿、介壳等,植物的茎、花叶、种子等。由遗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遗物化石。如动物的粪便,鱼卵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原始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烧骨、装饰品等。动力的足迹,昆虫的爬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一类化石叫遗迹化石。
3、词语积累:
骸骨远古潜行葱茏幽雅化为乌有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通过提问,引出遐想。第1节以四个“最早”开头、设题,引发读者思考;第2节引出化石,解释开篇“最早”的疑问。
第二部分,第3~6节。围绕“化石”具体抒写遐想内容,描绘逝去的多彩世界。第3节写化石承载的信息,揭示生命的真正起源。第4节写化石经受了亿万年变迁的考验。第5节写化石具有永恒的记忆力。第六节赞美化石的伟大功绩。
第三部分,第七节。收束全文,回应开头第2节,称赞化石的记忆万物的历史作用。
2、写作亮点:
⑴想象丰富,内容充实:
这首是抒情诗,但意象甚多,内容极为丰富,纵向想像到远古,横向想像到各种对象,而这都以“化石”为联想点。“化石”是本诗的联想的“点”由此及彼,先后联想到鱼儿、鸟儿、树儿、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恐龙、猛犸等,它们都是通过化石来重现复原的,都与化石密切想关。这样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今古交织在一起,拓展了想像的空间,丰富了诗的内容。
⑵拟人比喻,生动形象: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将化石当成会说话的人来写,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同时也增加了诗的灵性,便于抒发感情。“生命的档案”“生命的航船”“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些都是对化石的恰当的比喻,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拟人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的形象感和意象美。
〖疑难探究〗
1、诗的开头两节接连用六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头两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后两个问句点明抒情对象,领起下文内容。两节连续不断的提问,表现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奇幻的神话。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构成前后照应的关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否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前有提问,后有回答,有放有收,这样写,使全诗结构完整而又严谨。
3、具体说说“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这两句诗语言运用的妙处。
这两句诗兼用拟人和比喻。“皱纹”使人联想到人,人脸上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照。但不是写人,而是在写化石。如果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脸上的皱纹就是古生物的生命档案。这里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在说明了化石的作用──记录生命的历程。用词方面,“道道”与“细细”是重叠词相对使用,给人以回环往复、节奏和谐之感。
4、“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生命是在不断地延续,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赞叹着大自然的神奇,人类的伟大。
【知识整合】
〖基础知识〗
1、《化石吟》这首诗是一首赞颂化石的_________________诗。其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____________的意思。我们已学过同类型的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吟》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请你用“/”给第三节诗标出节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质升华〗
1、根据句子的意思将词语写在括号内或把词语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⑴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__________
⑵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有了变化。_________________
⑶葱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叹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灵之火却悄然潜行地下”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05西宁市)请你认真探究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马”字的演示图,根据要求写出探究结论。
1、从汉字的起源看:汉字的起源跟实物有关,或最初的汉字是对实物的描摹。
2、从汉字的发展看:汉字的发展过程是由繁到简或笔画越来越少。
中国语文网整理编辑

㈡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㈢ 20古诗两首教案

译文: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疑难点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4.清气:清香的气味。
5.乾坤:天地。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 [池头]池边。 [洗砚(yan)池]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清气]清香的气味。[乾(qian)坤(kun)]指天地。
诗意: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
——《墨梅》赏析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再看末句,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出处:网络

㈣ 幼儿园小班古诗 石灰吟 教案

忠肃。有《于忠肃集》。
石灰吟
【明】于

千锤(chuí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若
等闲。
粉骨碎身/全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吟”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唱,声
调抑扬地念
2,叹息,痛苦的声音
3,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
4,鸣,叫。
请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解释:呻吟(2
)、
吟诵(1
)、猿吟(
4)、石灰吟(3
)。
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石灰的自述
我叫石灰。
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击
把我与大山分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
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
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
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
样。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的烫伤
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这个过程
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我的主要成分也由氧化
钙变成了氢氧化钙。
不过,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们把我洒在猪舍、鸡舍或刷在树上用于消
毒杀菌;把我与沙子混合搅拌均匀后用来砌砖,这样砌的砖较为
牢固;房子修建好后,还要用石灰浆来粉刷墙壁,让墙壁变得洁
白坚硬;许多化工厂用我来处理酸性污水;果农也用我和硫酸铜
配成药液来杀菌除虫。
石灰吟
返回
返回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击,撞击。
若等闲:好

阅读全文

与石灰吟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