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9 06:30:41

『壹』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和《工业化的起步》两课,急求各位大大给我教学设计流程图。

总分总 自己总结在分化

『贰』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二、土地改革的目的
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的,土地改革是为了解除地主经济及宗法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问题,解除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障碍问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的土地改革,由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目的就不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其第一个目的,也是直接目的,是要解决农村中因土地占有过分悬殊而造成的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问题;土地改革的第二个目的,是要获得广大农民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支持,以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即解决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领导权问题,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领导谁的问题。解决战胜资产阶级,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另外,刘少奇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时指出:“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救济穷苦农民,而是为了要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这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毛泽东也指出“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村人民获得翻身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高兴”,并表示庆贺。同年6月3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第一章“总则”中更明确指出: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籍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
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7.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叁』 关于土地改革

抄土地改革时间:一袭九四七年九月。

土地改革介绍:

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土地改革简介:

土地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土地改革是指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人占有的土地转移给另一部分人所有。广义的土地改革不仅包括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且包括土地租赁契约的改变。土地改革是一种通常存在争议的社会安排或改造,其目的是使政府能够管理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土地改革通常由政府或政府所支持的房地产商发起并重新分配,改革目标一般为耕地。有时土改会变为一种更具有革命性的计划,其中可能包括政府的强行拆除或接受,这也是反对土改的主要原因之一。


『肆』 土地改革

1.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
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①井田制,形成于西周,瓦解于春秋;②商鞅变法承认土地四有;③王莽实行王田制;④屯田制;⑤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⑥清实行更名田。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封建社会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这种封建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始终存在的现象,他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地主加重对农民的剥削等。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治权利,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治。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地兼并,但常常会出现短暂的“治世”景象。

2.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产生于战国时代,是历朝统治者的经济指导思想,其实质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它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犯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国家落后。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古代赋税制度

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于土地制度关联密切。按赋税内容特征的分类,有三种:一种是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如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租佣调制;一种是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从赋税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按土地财产为主的标准转化;税收逐渐由实物向货币转化。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商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4.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完成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我国农村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为迎接挑战,农业发展必须保证落实以下几方面:①控制人口增长,保持农村人口稳定。②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中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③实行科教兴国,推进农业现代化。④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⑤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力建设。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⑧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⑨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伍』 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版程和结果权。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 能力。

『陆』 中共四次土地改革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贫雇农,联合中农,专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属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

③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柒』 1950年土地改革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回要求进行土地改答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参考资料:人教版初二下册《中国历史》

『捌』 1956年的土地改革内容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 土地由地主所以转为农民所有 而土地改革运动内的标志是容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从中可以看出,土改运动的实质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实现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所有向农民所有的转变。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小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土地。
在开展土改运动的同时,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已拉开序幕。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5年夏季进入高潮,到1956年底胜利完成,五亿多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土地的个体私有制被改造成集体公有制,土地所有制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阅读全文

与土地改革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