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19 05:10:50

『壹』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比多少教学反思

这是我教学的第四个年头,四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让我积攒了一些小小的感受。当中存在着前辈指导后的一些感悟,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的把握程度,以及不同心态授课的效果。现在整理并与各位老师分享,希望可以得到老师们的建议。
“解决问题”是个重点。为此我特意向其他老师请教,她们我的课给予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如:在导入环节中,应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发现寻找3个条件,然后根据这3个条件提问题。当中会提出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而让学生选择条件解决问题,为后面的解决两步式题作铺垫,并且能够初步为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因此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导入环节就采用这种方法。学生根据已给条件提问题,当中确实出现了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甚至还有三步应用题。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中,我选择了其中一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门口答交流,之后再提出两步解决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交流想法。我感觉这样教学学生不难从一步过渡到两步题,即便是学习稍差的同学也能够根据刚才的一步题帮助他完成两步题。
在备课期间同组的老师传授了很多经验性的指导。比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我的这节课上无论是例题的教授,还是练习的讲解,都应用到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上课也能够感受出来这种思想对于教学不同的解题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今年我仍然沿用数形结合来讲解难于理解的方法,效果明显。
我想作为一名教龄尚浅的教师,目前重要的是把握教材,钻研教材。“解决问题”这一单元学习的知识简单说就是利用学过的运算方法做应用题。本质的知识结构是利用学过的一步应用题解决两步应用题。教师的教学应重点放在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知道解决两步应用题的基础是一步应用题。而学生应该做的是会选择有直接关系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一种审题的能力,会分清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分辨多余条件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较为侧重选用分析法来解题,从题目的问题对本题进行合理的分析,选取有用的条件。例如:练习中一道题目是这样问的:我家三口人,一年要产生多少垃圾?我带着学生进行分析,简化问题。首先提问学生“一年”还可以怎么样理解?生说:12个月;365或366天。老师接着问: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应将“一年”理解为12个月;365或366天?生回答,并讲明理由。其中让学生发现单位名称间的统一性,进而将原来的问题简化为“我家三口人,12个月要产生多少垃圾?”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快会想到先求1个月再求12个月的。类似的分析还有,我想应该是逐步培养学生求简求真的数学本质。
因为上课的经历少,缺乏经验。于是在教学中我显得尤为看重解题的多种方法,当然这是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教学理念,可是当时的我不仅仅在课上强调一题多解,而且几乎每道练习题都让学生多解,如此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判别好方法的能力,拿到一题往往先来凑数,然后再去寻求每一步解法的意义。这样一来不仅本末倒置,而且学生纷纷将精力投注到某种不好理解的方法,搞得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朗,学习气氛紧张。老师自己心态也没调整好,跟着学生难于理解的方法较劲,越想全班都理解,就越不可能做到,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接受教学的情况怎么可能完全一致,虽也完完整整教授完毕,但我自己感觉教学的效果谈不上好。重点偏离,我想这其实还是把握教材的深浅度,驾驭课堂的灵活性存在问题。
为此我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选择条件提问题,不断的就从一步提到了两步,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这样的放手去做,为学生树立了极大的自信心,而且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教学重点要把握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人为因素。因为今后的教学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完成本单元作业的时候,我特别要求学生写出小标题,即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为的是让学生明白做题的道理,不为学生造成学什么练什么惯有思想,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近来学习连乘就所有题目都用连乘。写小标题是老师讲解例题时示范的,学生刚开始写的时候,部分同学还是存在困难的,一来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行,需要表达的内容不会简单明白地说出来;二来是不明白数量间的关系写不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班大部分学生书写没问题,而且做题的正确率提高。基本上没有毫无道理的胡写情况。我想这样的训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非常有用的,并且是可取的,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一些感受,未见成熟,但绝对真实深切。

『贰』 解决中间有几个的问题一年级教学反思

数学问题的解决在一年阶段涉及的题型还只有单一的加法和减法,只是深度从20以内数的加减逐渐提高到100以内数的加减。虽然用的数不同但题型是类似的,能否有固定的解决问题模式呢?
在期中复习阶段给学生总结了做题4步骤:
1、 找已知条件:具体的体现方式是圈出题目给的数字。
此步骤的目的是避免孩子列式时出现下列错误。例如依据题意原本要列的式子为:14-9=5 会有很多学生列出式子:14-5=9。其实基本的计算学生已比较熟悉,而解决问题考察的就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但是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错误的话和谈能力的运用呢.
2、 分析数学问题:体现方式标出关键词。

由于题目考察形式的单一,故很多问题中的关键词就能马上判断出用加法还是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
一共:当一共出现在问题句时。肯定求的是2个数的和用加法。
比:当出现a比b。。。。。。?这样的问题形式肯定求的是2个数的比较结果用的就是减法。比如求多多少、少多少、贵多少。。。。。。等等。
还有\已经:当问题中出现这样的词语时肯定涉及到整体部分和另一部分的关系用减法。
3、 列式
要求学生列式与计算分开。列式是要求学生看步骤1圈出的数字先将2个数字大的写在前小的数字写在后,再依据步骤2找到的关键词用+号或—号将2者连接起来。

『叁』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本次教学总体上是成功的,基本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成功之处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紧扣减法含义,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直观操作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排一排红色的小棒和蓝色的小棒,直观地比一比谁多、谁少,让他们凭经验基础先“看出”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求红色小棒比蓝色小棒多多少,实际上就是求13个比8个多多少。再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后,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求13个比8个多多少,只要从13个里去掉8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3 - 8 = 5。这样,引导学生达到从“看出”到“算出”的目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第二,让学生从几个实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受篇幅限制,只用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算法。在设计中我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通过复习题、例题、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归纳,从而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样做,显然符合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实际。
第三,练习题的设计合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考。联系生活快乐延伸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设计的发展题、开放题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
唯一不足的一点是还是有几个学生不理解题意,但是能列对算式。

阅读全文

与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