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9 00:21:19

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为什么要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军

:因复为秦、晋围郑制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㈡ 急!高一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

有成语叫秦晋之好。就是起源于此

“秦晋之好”的来历:
我们常用永结秦晋之好来比喻联姻,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晋之好的来历,更不知晓历史上真有其事。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㈢ 求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和特点。

3.辨析多义词。

4.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点导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

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

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

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缒(chui )而出 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

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

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

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

“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

“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

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三.作业:

1.练习一(背诵课文)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

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

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

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

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

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

②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

评书。

五.作业:

1.课后练习2、3。

2.补充作业:同步训练。

六.教学后记: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㈣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

13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
第二课时:鄙、微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
★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㈤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左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著作。《左传》在记述事件、刻画人物和运用语言方面,都有较高成就。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事件,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左传》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他们或语挟风雷,慷慨陈辞于大国之间,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诸王之中,论理叙事,进退有节,出色完成外交使命。因之,欣赏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探讨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理解《左传》独有的语言特色,是阅读的首要任务。同时,作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常用实词,辨析常见虚词,亦是教学要点之一。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研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一个层面是根据文言文教学,落实文言字词知识。

【设计实施】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那么,请问:

1.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

〔明确〕文章第2段对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再言亡郑无益。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郑有害。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继言舍郑有益于秦。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

〔点拨〕这种点评式赏析,可使学生认识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2.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确〕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板书〕人物
情节

性格

3.难词点拨。

(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板书〕

①A.既东封郑( )
B.又欲肆其西封( )

②A.越国以鄙远( )
B.蜀之鄙有二僧( )

〔明确〕此题着重考查实词理解。第①组“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义封赐。如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句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A句“封”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第②组“鄙”,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啚声。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乡,远处叫遂。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B句“鄙”作名词讲,A句“鄙”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板书)

A.许之( )

B.是寡人之过也( )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何厌之有( )

E.辍耕之垄上( )

〔明确〕此题着重考查虚词“之”的用法。答案依次为:A.代词,他(指郑文公);B.助词,的;C.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化句子为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某个成分。此句“之”所在短语,作全句主语;d.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即“有何厌”;E.动词,往,到。

阅读全文

与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