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高中政治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高中政治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发布时间:2020-12-27 22:51:34

A.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资源应该怎样更好地和课程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是,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我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首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刘禹锡行经洞庭湖,被这样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时,电脑屏幕上相机展现如下画面,音箱里同时传出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诵:“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湖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么像那银盆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舒缓流畅的音乐、满怀激情的解说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洞庭湖的美景。诗中蕴含的美,变得那么鲜明、具体。接着,教者请学生把书合上,在头脑中画画,把洞庭湖的美景画出来。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在蓝蓝的天空中画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说:“我在湖中央画了一座山,山上长满了青青的草……”有的说:“我还在水面加了一点银光。”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不知不觉进入了诗的意境,焕发出愉悦的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嘴里边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屏幕出现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蝙蝠嘴变成天线,耳朵变成荧光屏,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便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出来的。蝙蝠和雷达两者这一勾连,文本内容一下子成为生活中可见可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PPT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PPT效果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从而积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把难以见到的事物适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样感官;让创设的特定环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摄取较多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享受语文的审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优化过程,提高效果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比较单调、枯燥。老师厌教,学生厌学。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化厌为喜”了。我时常或下载或设计一些识字游戏,如“摘苹果”“找朋友”等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也牢。还有写字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给学生们做出最好的示范。
五、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六、注重拓展,深化学生体验。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最南端景色的课文,有海滩、海底、海岛许多美丽的地方。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图片及录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满生机的岛屿,从而歌颂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课外知识,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知识。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介入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只有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B.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政治教学

一、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优越性
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具有信息量大,能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比较优势,因此,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主动性、参与性
传统的教学法手段虽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但其力量就显得比较单薄,对学生感官刺激比较单一,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充分发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情景设计,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这对于发挥学生参与性,并最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一味依靠教师讲解而导致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并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
2、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媒体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高二哲学“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利用FLASH动画“小鸡是怎么长大的”科普知识, 形象地说明了:“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动感的画面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并有效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并且可以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优化教学内容。
3、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法,由于教学媒体的简单(粉笔加黑板模式),课堂教学的任务似乎仅仅是讲解或传授教学内容,这种逻辑分析讲授过程的课堂教学法,也限制大量的信息,材料进入课堂,从而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从信息材料中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二、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发挥政治课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特点,同时对学生观念转变,素质培养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利状况。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1、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注重Cai课件的“二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制作仅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整合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只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教材研究与电教手段相结合而成的一个“课件”,只有将它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优势,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制作Cai课件时应重视以下两方面:
(1)、课件的灵魂----科学性
科学性是任何学科、任何领域开展科研均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标准。仅从政治学科的辅助教学软件的角度看,我认为首先是看它是否体现了政治教材的教学目的,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表现形式,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实际,内容要与教材一致,必须正确无误,无任何科学错误,这是一个成功课件的前提。其次要看它的主题是否鲜明。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字幕、图形、声音和动画等融为一体,但这些都要围绕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既不可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要体现辅助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
(2)、课件的生命力----实用性
不言而喻,课件是为辅助教学而用,是教学的工具,因而实用性就成为评判课件的重要标准之一。首先要能为教学所用,除上述的科学性之外,有时甚至还可体现出教师的学术水平、教材内容发掘的深度等独到之处,成为更好地沟通师生交流的一座现代桥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是要体现出课件的易用性,因为教学过程决定教师主要精力应放在教材分析、传授和师生交流上。
2、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自觉抵御网络不良现象
由于网络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除加强管理外,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3、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政治课教学带来全新的机遇,使政治课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对政治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要求政治教师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纠正教学目标单一的传统思想,把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较广阔的知识面。政治多媒体课件应能迅速准确地反映目前国际时势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最新动态,能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充分体现教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再次要求教师能熟练地驾驭多媒体硬软件系统,尤其是对软件的应用,应能充分利用软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功能,注意课件的背景颜色与布局,文字的字体,位置和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质量,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既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

C. 试论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相融

信息技术;高中政治课堂;融合何谓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和专改革中发现属,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高中政治课堂展开研究。在“量”上面,要想实现高效政治课堂教学,就需要在教学中收获较高的教学效率,也就是教师要做到少教多学,学生要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收获最大利益的目标。从“质”上面,高效政治课堂要做到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高效政治课堂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提升,为实现更大的目标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就将针对信息技术和高中政治课堂的深度融合展开详细研究。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明确知识地位,建立知识储备在对量变和质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这是对事物发展中不同状态的表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该课题的内容也是日常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难点。

D. 高中政治我用信息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就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意义,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1、突破传统,适度提高课堂容量
在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粉笔板书所占据的时间占了较大比例,课堂容量小。而
多媒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一定量的课外知识或阅读材料,使课堂容量增加,拓展学生在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从而加速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堂上练习这一环节,这一作用更加明显。
2、破解教学难点,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进来,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辩证否定观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难理解。化解这一难点,我运用flash做动画展示小麦从种子到秧苗、开花、果实这一完整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原理。小麦从种子到秧苗再到花朵和果实,是一个自身不断否定,即秧苗否定种子、花朵否定秧苗、果实否定花朵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从小麦种子到小麦秧苗、从小麦秧苗到开花结果。这样,就能直观地理解辩证的否定是自身的否定,既是发展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赤瑞特拉的实验还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图、画、音频等融于一体,让政治课堂“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增强了记忆效果,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政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与操作平台。例如,在《政治与生活》学习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情景:某镇政府,为了发展房地产,要征用大批优质农田,这与国家保护耕地政策有矛盾。如果你是人大代表,谈谈就解决这一问题将如何履行职责,并说明履行职责的依据。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4、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方向标。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学生成为一个乐于奉献、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有用人才。但政治课教学内容较枯燥,机械灌输学生毫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能真实地展现事例,可以让书本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教材,比单一的讲授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学习《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紧紧扣住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落实目标。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上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有其优势,但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又会使政治教学走入误区。具体表现在:
1、过分追求形式,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
2、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整合,不应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整合,一堂课通过课件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用板书,所有的中间过程全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看,教师与学生都成了课件的观看者,而课件却成课堂的主角。这种程序的事先预设和操作的固定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弱化了,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3、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简单拼合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合。但在很多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板书到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幻灯片上,把练习题搬到了屏幕上而已。而多媒体直观形象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信息技术在交互性、网络化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4、课堂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场所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制作的政治课件很精致,新奇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奇特的声音,把课上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展示课。虽然能活跃课堂气氛,但弱化了教学内容,分散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的一些要求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克服现代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上的误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地位与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功能,虽然对优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是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而已。
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手段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只有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地位与作用,我们才能客观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才不会导致信息技术被滥用。
2、优化现代信息技术,注重科学性与效果性的统一
何克抗教授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出:“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发挥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等方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什么时候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运用?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定,而不能滥用,做到科学性与效果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枯燥的政治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教学,用政治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创设“激趣”、“引思”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和运用知识。例如,学习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情景视频:黄金价格下跌,中国大妈疯狂抢购。并提出问题思考:这一视频反映了什么经济生活道理?情景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实现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各有长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传统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决不能全盘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把握好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一堂课由始到终都使用多媒体。如高三上政治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效率。

E. 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整合

第一,在提出问题环节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对于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能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带有驱动作用的问题会使一堂课事半功倍。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活动环节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究活动是探究学习中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利用各种探究手段和工具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思想品德的知识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快速、更便捷、更高质量地完成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同时,在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讲究实效性。
整合信息技术不是做给人家看的,不能满足于公开课上表面的热热闹闹,看起来很“现代”,而是确确实实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使原来学生觉得难懂的内容变得相对容易,使师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得到应有的回报,使学生学得更扎实、灵活和主动。
总之,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是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教学过程而服务的,我们应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整合,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氛围,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课堂,使思想品德课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F.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高中政治 有哪些参考文献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版的权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G.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高中政治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选取的资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

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境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考虑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思想。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该设计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充分的讨论,提取有效信息,来发现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在实际的情境创设时,往往容易忽略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实际上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才能对教学情境所展现的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作出必要的反思,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2、注意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只有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同时,使用网络教学要坚持适度、实用、经济、科学、高效原则,避免简单地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要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

3、注意师生合作的灵活性、交互性

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千变万变都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网络,让师生成为网络的奴隶。应让网络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师生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4、正确处理好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实现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势互补。

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各有各的长处,前者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弥补后者手段的不足,但传统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决不能全盘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教程时,在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同时,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如在复习课的时候,信息技术具有容量大、效率高的优点,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有思考和把要点记下来的时间,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效率。

H.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正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是当前信息化时代必然要求。下面笔者就政治课的教学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推进信息技术在政治科教学的运用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就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意义,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1、突破传统,适度提高课堂容量
在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粉笔板书所占据的时间占了较大比例,课堂容量小。而
多媒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一定量的课外知识或阅读材料,使课堂容量增加,拓展学生在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从而加速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堂上练习这一环节,这一作用更加明显。
2、破解教学难点,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进来,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辩证否定观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难理解。化解这一难点,我运用flash做动画展示小麦从种子到秧苗、开花、果实这一完整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原理。小麦从种子到秧苗再到花朵和果实,是一个自身不断否定,即秧苗否定种子、花朵否定秧苗、果实否定花朵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从小麦种子到小麦秧苗、从小麦秧苗到开花结果。这样,就能直观地理解辩证的否定是自身的否定,既是发展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赤瑞特拉的实验还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图、画、音频等融于一体,让政治课堂“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增强了记忆效果,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政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与操作平台。例如,在《政治与生活》学习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情景:某镇政府,为了发展房地产,要征用大批优质农田,这与国家保护耕地政策有矛盾。如果你是人大代表,谈谈就解决这一问题将如何履行职责,并说明履行职责的依据。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4、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方向标。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学生成为一个乐于奉献、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有用人才。但政治课教学内容较枯燥,机械灌输学生毫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能真实地展现事例,可以让书本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教材,比单一的讲授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学习《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紧紧扣住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落实目标。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上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有其优势,但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又会使政治教学走入误区。具体表现在:
1、过分追求形式,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
2、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整合,不应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整合,一堂课通过课件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用板书,所有的中间过程全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看,教师与学生都成了课件的观看者,而课件却成课堂的主角。这种程序的事先预设和操作的固定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弱化了,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3、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的简单拼合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合。但在很多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把板书到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幻灯片上,把练习题搬到了屏幕上而已。而多媒体直观形象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信息技术在交互性、网络化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4、课堂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场所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制作的政治课件很精致,新奇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奇特的声音,把课上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展示课。虽然能活跃课堂气氛,但弱化了教学内容,分散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的一些要求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克服现代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上的误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地位与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功能,虽然对优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是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而已。
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手段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只有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地位与作用,我们才能客观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才不会导致信息技术被滥用。
2、优化现代信息技术,注重科学性与效果性的统一
何克抗教授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出:“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发挥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等方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什么时候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运用?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定,而不能滥用,做到科学性与效果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枯燥的政治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教学,用政治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创设“激趣”、“引思”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和运用知识。例如,学习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情景视频:黄金价格下跌,中国大妈疯狂抢购。并提出问题思考:这一视频反映了什么经济生活道理?情景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实现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各有长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传统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决不能全盘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把握好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一堂课由始到终都使用多媒体。如高三上政治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效率。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
现代社会是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会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存所必须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与机会,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阅读全文

与高中政治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