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心理学中教育教学主要理论思想主张有哪些
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理论等
『贰』 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关于“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有何异同
赫尔抄巴特是秉持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他的心理学即统觉论是想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更好的设置课程以及更好的帮助教师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知识学习转化成自己的意识域,其中他是根据学习知识的过程来划分教学和心理等阶段(没有强调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营。但是他的心理学用於教育的规律是具体详细的。
裴斯泰洛齐是受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他的教育心理学化是基於心理学中学生的身心规律特点来进行教育,尤其是强调教师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是让学生约会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要素教育,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其中他还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学方法体现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段。
他们的基於心理学的教育,都强调了学习中的阶段性顺序性,强调学生对於学习认知的过程性,都对於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教学有著指导作用。
『叁』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主张内容:
1、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提出“我想不到有任回何不教学的答教育,正如相反,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2、理论基础:主张将伦理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三中心: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4、教学过程:提出四阶段论——“清楚(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过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5、教育目的:提出教学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公民”,属于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3)心理教育教学思想扩展阅读:
称号
1、科学教育学之父,其著作《普通教育学》使得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
2、传统教育的代表人,与杜威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相比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称作是旧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称作传统教育学代表人。
3、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是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发展的又一个分水岭似的人物,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肆』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有哪些
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教育学的大部分缺陷在于缺乏心回理学。
2、赫答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应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为基础(“统觉”是教育中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
3、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应当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
(4)心理教育教学思想扩展阅读:
赫尔巴特重视心理学对科学尤其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其心理学著作的序言中,他提出希望通过改善心理学纠正对哲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误解。
认为心理学不仅是搜集素材,还应领会内在经验的整体性,与自然哲学密切相关,需要形而上学的支持。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且是教育者应掌握的首要科学,建议每个人都应了解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虽不赞成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理论和官能学说,但继承了他关于经验感觉是知识唯一源泉的主张,承认物质的实在性。
『伍』 赫尔巴特心理学与其教育学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强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就是心理学,通过运用心理学的问题来解释教育学中的问题,使得教育学更加科学化
『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柒』 如何运用心理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尽管自己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在课堂上却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多,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这样的课堂是低效或者说是无效的。 《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在新课标改革发展的今天,要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和需要急切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有效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那就是从教学资源入手,充分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把这些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勤用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通俗易懂,告诉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故事人人爱听,由于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直观思维很强,同样爱听故事。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紧扣课文内容,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哲理故事,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授《诚实守信》中的“拒谎言,重承诺”时,笔者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回来后我杀猪给你吃。赶集回来,妻子看见曾子真的要杀猪,连忙上前劝阻。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信任你。说着曾子就把猪给杀了。曾子的做法对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诚实做人要拒绝谎言,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在讲“团结就是力量”时,我讲授了《天堂与地狱》的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在讲“自尊、自立、自强”时,我讲授了《蜗牛的故事》,学生明白了我们“不靠天不靠地要靠我们自己”的道理。 以故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故事讲授新知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为课堂结语,能酿造教学余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故事是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选材得当,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每节课的小故事,让学生推开一扇又一扇虚掩的智慧之门, 去捕捉故事中的智慧精灵,并从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受到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音乐,调节课堂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冼星海先生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健康优美的音乐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促进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备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起来难免就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音乐在初中学生中是受到普遍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是生活的调节剂,音乐会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音乐也是学习的调节剂,音乐能使学习变得有声有色。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有机、巧妙地将音乐穿插于教学之中,则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其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一个MP3和一个迷你音箱是我上课时常随身携带的东西。在讲授“感悟青春”时,我播放欢快的音乐《舞动的青春》;在学习“我爱我家”时,我播放煽情的《让爱住我家》;在讲授“同学、朋友”时,我播放《同桌的你》、《朋友》……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心灵的幸福。 三、利用视频,创设情景 恰当利用视频来创设特定的形、声、色情景,借助这些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孩子们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情景氛围中,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笔者曾观摩过一位专家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教室里鸦雀无声,巨幅的银幕上放映着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落事故的全过程,血肉横飞,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的画面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振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嘎然而止。紧接着,该教师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很有感情地引导:“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老师借鉴电视台主持人的某些风格,使课堂气氛显得庄重严肃,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当然,利用视频需注重两点,其一,播放视频的时间性,要做到短小精彩,简单明快,不能喧宾夺主。其二,注意视频选材的自然性,应与课堂教学的过渡要自然,力求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四、活用广告,以情激学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有不少还脍炙人口。广告短小精悍、活泼生动、寓含哲理,如若仔细推敲,市面上很多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教师如果能灵活加以利用,往往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一课时,为引起学生的共鸣、共识,达到情感的熏陶和行动的导向,笔者利用了一则环保公益广告: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在将致富的目光移到房后的小山上后,绿意葱笼的小山变成了荒芜不堪的小山,而小山前的小房子则变成了高房子;中年男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挟带着大量泥沙倾泻而下,高房子被冲垮了……也许是从未曾将熟悉的场景和突如其来的灾难画上等号,学生看完此片后情绪激烈,脸上写满了惊讶。这时笔者一一提问:这则公益广告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你觉得现实生活中那样的场景真的会出现吗?能避免吗?怎样避免?形象的广告加上系列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和熏陶,也让学生树立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等观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运用漫画,发散思维 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 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课时,我运用了漫画“犯罪之路”,漫画的大意是:在一个标有“犯罪之路”的独木桥上,桥旁设有标示牌“禁法行”,桥上一位戴着法盲眼镜的人,正在走上“犯罪之路”的独木桥。漫画形象地说明了导致人们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淡薄,进而警示人们要认真学法,增强法制观念。教师紧接着问:那种认为“我不违法,学不学法无所谓”的观点对吗?青少年要不要学习法律知识呢?漫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化了教学内容,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巧用“他山之石”, 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之一。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教授七年级“爱国情感”一节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学习“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国情国策”教学中运用了大量地理历史学科的知识来说明世界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资源外,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还很多,如,小品、动画(flash)、学生动态、教材资源、时政热点、乡土资源等等。教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地选择,但无论选择何种资源,如果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其一,选用的资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所选的资源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如果资源与内容脱节,不管资源本身有多么别致、精彩、吸引入胜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所选的教学资源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不能漫无目的,有太多的随意性,以免让学生抓不住听课重点,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影响听课的效果。其三,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选择的资源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总之,要让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实效。
『捌』 运用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根据你的描述 有以下几种方式
1、教育学心理学常见版的问答题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权、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个性心理差异等。
2、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教育学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它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不懂追问,望采纳,你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