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2020-12-24 08:26:41

A. 小学四年级新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要切实上好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B.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有哪些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版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权持教学是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

C. 最新冀教版2015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个筛网。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
物质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观察物质的变化
(一)出示沙和豆子
1、师:只给你沙和豆子,它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生:混合)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化?(生:把混合后的沙和豆子与混合前的做个比较)
师:所以能否将给你的沙和豆子都混合了?(生:不能,得留一些)
师:那我们在混合前分别倒一些沙和豆子在白纸上,观察并记录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好吗?
师:我们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你的猜测是怎样的?
师:能有办法看得更清楚些吗?(用筛网分离观察)
2、师评价,学习“记录表”
(二)出示蜡烛和白糖
1、师:蜡烛和白糖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呢?(生:加热)
2、师:你能学习前面的观察方法,来说说如何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吗?
(生:先观察白糖的特点,然后预测白糖加热的变化,再给白糖进行加热,观察白糖加热过程中和加热结束后的变化。)
3、师:白糖加热比较危险,老师在这儿要给大家个提示(出示“友情提示”,请学生阅读)。
4、师:不要忘了在实验操作中做好记录(出示“记录表”)
(三)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
1、领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依次领取)。

D.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案怎么写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E.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评估题第一单元(b)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评估题
第三单元(B)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我会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物体的冷热也总是在变化着:一杯热水会慢慢地变 ,而插上电源的电热水壶里的水又会慢慢地变 。水冷到一定的程度会结成 ,而电水壶里的水烧开了,又会变成 冒出来。
2、由于水蒸气的 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3、我们可以通过用 准确无误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
4、水在自然界中存在 液态、 和气态。
5、水变成冰的过程叫 ,这个过程需要 热量。
6、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在碎冰中加入食盐,是为了 。
二、 我会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 )。
A、没有变化 B、下降 C、上升
2、水的状态变化与( )有关。
A、环境 B、气候 C、热量
3.从不同的角度看温度计的页面,可以读书几个不同的温度。我们应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作为测得的温度呢?( )
A、俯视 B、平视 C、 仰视
4、使用温度计时,手应该拿在温度计的( )处。
A、上端 B、中间 C、下端
5、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A、华海伦特 B、摄尔休斯 C、伽利略
6、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
A、100 ℃ B、37 ℃ C、0 ℃
7、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应该选择( )。
A、水温计 B、体温计 C、气体温度计
8、人体正常的温度是( )左右。
A、35 ℃ B、37 ℃ C、39 ℃
9、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雪融化的时候会吸收热量,所以人会感觉到冷
B、下雪的时候温度在0℃以上,所以下雪不冷
C、 以上说法都不对
10、下列( )现象属于蒸发。
A、 冬天,从温暖的屋子里走到室外,眼镜上会有一层雾气
B、 太阳出来了,露珠消失了
C、 棒冰化成了水
三、 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5分,共20分)
1、我们的身体时刻感受着周围环境的冷热,有时候觉得冷,有时候觉得热 ( )
2、大多数物质都会发生形态变化。 ( )
3、从水里蒸发出来水蒸气遇到较热的物体,就会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 ( )
4、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之间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 )
5、已知的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 )
6、专门用来测定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由于人的温度变化有一定的范围,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再35℃~­­42℃之间,每一摄氏度细分为10个小格,所以,测定的温度更加精确。 ( )
7、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 )
8、水烧开后,水壶的上方会有一团“白气”,它就是水蒸气。 ( )
9、江河里的水永远也流不完,这是因为地下水会不断渗出来。 ( )
10、实验室温度计有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区别,零下温度的数字越大温度越高。 ( )
四、 连线题(4分)
温度 毫升
长度 摄氏度
液体的体积 厘米
物体的质量 千克
五、 科学探究。
1、请填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6分)。
(1)

(2)

(3)

(4)
2、写出温度计的温度(6分)。

写作: 写作: 写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3、完成下列这份研究方案(12分)。
研究的问题

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

研究的材料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研究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写出下面各图中使用温度计测水温实验的错误之处(6分)。

( ) ( )( )

六、 科学思考。
1、雨过天晴后,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用图画或文字表示)(8分)

2、夏季的夜晚,小彤家开着空调。过了一会儿,小彤发现玻璃出“汗”了,你知道“汗”出在玻璃的哪一面吗?为什么?(9分)

参考答案:
一、1、冷,热,冰,水蒸气;2、微粒;3、用温度计测量的方法;4、固态;5、凝固,放出
6、获得更低的温度。
二、1~5:CCBAC 6~10:AABAB
三、1~5:√√×√√ 6~10:√××××
四、温度———摄氏度,长度——厘米 液体的体积——毫升 物体的重量——千克
五、1(1)受冷 (2)受热 (3)受热 (4)受冷
2 写作: -8℃ 写作: 12℃ 写作: 35℃
读作:零下8摄氏度 读作:12摄氏度 读作:35摄氏度
3、研究的材料:两个不锈钢勺,一个木夹子,一根蜡烛,少许水,5ml量筒、火柴
相同条件:水量相同
不同条件: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
研究方法:1、用量筒各量取2ml的水分别放入勺子当中,
2、给其中的一个勺子用蜡烛加热,一个放在边上
3、观察其中的现象
实验现象:发现加热的勺子上方冒白气,里面的水明显变少了,而另外的一个水量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加热能促进水的蒸发
4、手未握在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瓶壁了,读书时没有平视。
六、1、地面的水有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有一部分吸收周围的环境的热量蒸发到空气当中了。
2、出现在室外的那一面玻璃上。
因为室外的水蒸气遇冷冷的玻璃于是凝结形成小水珠。

F.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载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共3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分目标
1.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及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了解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认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小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教师备课
第二周 :空气的性质(一) 空气的性质(二)
第三周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 热空气和冷空气(二)
第四周 :空气里有什么(一) 空气里有什么(二)
第五周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单元评价
第六周 :机动
第七周 :冷热和温度(一) 冷热与温度(二)
第八周 :热的传递 加热和冷却(一)
第九周 :加热和冷却(二) 吸热和散热(一)
第十周 :吸热和散热(二)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
第11周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二) 单元评价
第12周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第13周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不同的声音
第14周 :我们吃什么 怎样搭配食物
第15周 :食物的消化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第16周 :排序 分类
第17周 :考试 (一)考试 (二)
第18周 :讲评 (一) 讲评 (二)
第19周
第20周
第21周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3)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知道氧气对生命的意义。
(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这些性质的应用。
(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匀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课题:1、空气的性质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能描述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
? 描述空气能够被压缩
? 将瓶中的纸不会湿和瓶中的气球吹不大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联系起来
? 将倾斜的天平与空气有质量联系起来
? 将压不到底的针筒与空气能被压缩和空气有弹性联系起来
? 能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学习成果评价:

G.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与要求吗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第四课时:已有基础: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第七课时: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第九课时: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第十课时: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课时:教学内容: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第十二课时: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教学重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五单元 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要求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六单元 统计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教学难点:体验制作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第三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第四课时教学要求: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指导思想:
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
四则运算----------------------8课时
位置与方向--------------------6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三角形------------------------8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
统计--------------------------4课时
数学广角----------------------4课时
总复习------------------------4课

H.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有哪些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学情分析: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第一课时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 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 看:课本P1-5,例1‘例2
2、 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 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 检查预习作业
2、 提出不懂的问题
3、 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检查尝试练习
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反思与感悟:

第二课时
含有两级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板书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 看:课本6-9页例3
2、 想: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
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做: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 624÷3×2
尝试做第7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该怎样解答?
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检查“做一做”
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3、练习一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4、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然后独立解答。
5、第10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2 (2)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反思与感悟:
第三课时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页例4,第5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累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0页例4
2、想: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3、做:尝试做第11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检查“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
=3(名) =3(名)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反思与感悟:

第四课时
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例5、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第4、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掌握关于0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观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例题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1页例5,
2、想: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3、做:尝试做第12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说明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2、检查“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3、 小结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四)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反思与感悟:

第五课时
0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3页例6,
2、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四、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总结有关0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
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
出示5÷0和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阅读全文

与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