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尋找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讀書心得體會

尋找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讀書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0-12-28 08:06:40

⑴ 讓成語教學成為語文課堂的新亮點

成語是在語言應用中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式,濃縮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容,堪稱漢語寶庫中的精華。通過學習成語,探究成語的出典,了解成語的豐富內涵,可以使學生了解神話、寓言、歷史故事,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豐富文史知識,擴大眼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言表達中,恰當地運用成語,可以收到詞簡義豐、形象生動、透徹犀利的效果。然而當前中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專題來介紹,導致了對這一重點、亮點的忽視。在成語教學上顯得支離破碎,學生對成語知識也一知半解。因此應該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加強成語教學。
一、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成語學習的主人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就能使學生樂學、好學,把成語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在成語教學中可以採用以下活動形式:競賽、講故事、表演、猜謎、詩歌朗誦、辦手抄報等。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成語學文言文的興趣,又使學生在各種語文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成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
在學習《漫遊成語樂園》一課時,首先是「看圖猜成語」。這個環節馬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大家開動腦筋,猜對者興奮自豪,其他同學嘖嘖稱贊。接著進行成語擂台賽。一開始,「成語接龍」這一環節場面熱烈,群情激昂。同學們的思維被激活,鬥志被點燃,增強了合作競爭的意識。接下來大家一起走進「成語數字樂園」、「成語植物園」、「成語動物園」,真正感受到了漫遊成語樂園的無窮樂趣。在「看錶演,說成語」這一環節,看到表演的同學模仿著做出各種與成語有關的動作或表情,大家都發出了會心的笑聲,紛紛爭著猜出相關的成語。「根據語境說成語」這個環節要求用成語表達一畫面:「 一位老太太眼含淚水,讀著一封信:十幾年沒有音訊的女兒,今天終於找到了……」同學們思如泉湧,說出了不少成語,如:「百感交集、老淚縱橫、激動萬分、熱淚盈眶、喜極而泣……」大家在成語世界裡共同度過了一段很有意義的快樂美好的時光。課上孩子們的表現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由於課前他們作好了充分的准備,課上個個躍躍欲試,生龍活虎,每個組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角,教師是課前是導演,課上則退居二線,成了配角。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得到了一種極大的滿足。
二、重視成語積累,在文言文教學中突出成語學習
成語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但其特點學生一知半解,所以第一步是讓學生充分認識成語的來源、結構、意義及使用規則。成語言簡意賅,大多數成語背後都有一段軼事、典故。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可以用成語作為突破口,採用古今融會、課內外聯接的學習方式,課前預習讓學生了解有關成語的意思,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要設計有成語的訓練內容。有意識地讓成語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
在《曹劌論戰》一課的集體備課時,大家在互相交流中都談到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避免學得枯燥無味。忽然來了靈感,覺得古文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們蘊含著中華深厚文化的底蘊,特別是傳統文化精華的代表——成語沿用至今,成為古今融匯的橋梁和紐帶。比如成語「一鼓作氣」就來自《曹劌論戰》,今天我們依然使用。那麼,在教學中能否把它作為一個突破口,讓它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呢?於是大家決定嘗試一下。果然,學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求知慾望,都想了解「一鼓作氣」的來歷,並且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種戰略戰術有了深刻的認識,爭先恐後地談它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啟發意義,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讓「一鼓作氣」這個成語貫穿全文,成為前後照應的一個亮點。課前預習讓學生知道「一鼓作氣」這個成語的意思,課堂上首先通過「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典故導入新課,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了課後作業,讓學生解釋文中加點詞的詞義,並說出相應的成語。根據所學詞的詞義找出相應的成語,這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積累,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開展與成語有關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學習成語,重在過程,重在課外、課前的工作。可以採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網路上搜集材料,分析整理。對成語的梳理探究,就是讓學生做一件很具體的事——梳理,分析,歸類。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收集篩選材料的能力和聽說讀寫演的綜合能力。
在《漫遊成語樂園》一課的教學前,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生事先通過網路等資源完成了成語溯源任務,指出成語的「源頭」有哪些以及相應舉出一些例子。在《巧借成語,活學文言》一課教學前,將全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分別在六冊初中語文課本裡面收集文言文課文中出現的成語。共同完成了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語一覽表。《成語的實際運用》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收集、展示妙用及誤用的成語,積累更多的成語,並了解成語的特點以及規范使用成語的方法。本環節對學生的要求在一定積累的基礎上,利用網路等途徑,收集資料,篩選整理。因此要提前布置作為家庭作業完成。全班分為成語妙用學習小組、成語糾錯學習小組分頭去收集成語,正式上課時展示出來,在全班交流。這樣的教學設計的價值在於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學到的不光是成語本身,還提高了綜合探究能力。
四、注重學以致用,讓學生有意識地在口語表達或寫作時運用成語
任何語言不經使用就是死的符號,盡管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形式。但它一經使用,就能使語言生動形象,又能畫龍點睛,提升表達效果。學習課本上成語的知識,其目的還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聯合實際談談成語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啟發意義。可以用學到的成語來說出、寫出一句話或一段話,用成語寫作文。這樣內學外聯,真正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
在《漫遊成語樂園》這節課中,「看錶演猜成語」等環節使表演者經歷了創造、體驗的過程,其他同學也經歷了觀察、思考的過程。這樣,人人都成了活動的參與者,都有親身體驗。然後,在「學以致用:用成語寫話」這個環節,教師讓學生用上幾個成語,寫出同學們剛才在漫遊成語樂園時的表現,或者寫出自己在這節課的感受和心情。由於習作來源於生活,所以學生就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說是寫的基礎,學生要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說出來,再把它寫下來就不難了。在《成語的實際運用》一課中安排了課堂練習,選擇容易觸動喜怒哀樂情感的學生熟悉的學校和家庭生活,設置幾個具體場景,讓學生任選其中一個情景自己組織語言說幾句話,並適當地使用幾個成語,看誰使用成語既多又准確精妙。教師先安排學生寫好後在組里交流,再讓學生在班上交流,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相互補充,使學生會說。教師指導學生說的過程,其實就是指導寫的過程。所以學生說後再寫,大大降低了寫的難度,從而提高了學生運用成語寫作的興趣和能力。有學生把自己的課堂練筆擴寫成一篇作文,其中成語運用得相當精彩,成為文章的一大亮點。結果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山商報》上面,這樣更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熱情。
當然,成語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單憑幾節課就學好成語。平時的點滴積累和一個階段的系統梳理結合起來,是積累成語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平時就要有培養學生運用成語的習慣。譬如每節語文課上課前,讓學生用上幾個成語說幾句話。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就能做到准確恰當、自覺地運用成語。
總之,成語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學習成語、積累成語、正確的運用成語對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家都有意識的多用成語、用好成語,那麼就能夠把我們祖國語言文化的精華發揚光大。

⑵ 於永正: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⑶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會員:黃日成友情提供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二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人情人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 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⑷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
1、在導入中、介紹時代背景時進行德育滲透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某種情感,或說明某個道理,不過這些內容不是像畫家和演員那樣直接用形象表現出來的,而是以語言文字為中介、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因此,我們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得體的導入或介紹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學習《駱駝尋寶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想成功嗎?一個人若要成功須具備怎樣的品質?《陋室銘》是劉禹錫在貶謫、戲弄與侮辱中最後屈居斗室憤然寫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
2、吃透內容,挖准教材的「亮點」
中學語文課本所選入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就內容而言,有反映社會生活,贊美人情美的;有描繪自然景物,謳歌祖國河山的;也有講述寓言童話故事,闡明道理的。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們該讓學生通體會文中深摯的父子情,讓學生認識到親情的可貴;在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要讓學生認識皇帝及大小官員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教育學生無私無畏,敢於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冰心的《小桔燈》,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徵,教育學生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力戒憂郁頹廢。可見,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點」,在課文教學中,我們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3、抓住關鍵詞句反復誦讀,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如果我們抓住課文的關鍵字、詞,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領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內容,迸發學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石榴》可抓住「夏日的心臟」讓學生體會石榴的熱烈、不屈服;《強項令》中讓學生找出董宣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不難理解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精神。對於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講解魯迅小說《故鄉》,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後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捕捉引導、適時滲透,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
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要捕捉最佳德育滲透時機,要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度」。 如學習《馬說》一課,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讓他們討論:首先問:「你是否想成為千里馬?」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接著又問:「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千里馬?」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之後我再問:「如果你無法成為千里馬,怎麼辦?」同學們頓時陷入了沉默,接著一陣交頭接耳。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起手,說:「雖然如此,也要面對現實,用自己最佳的狀態,積極地學習生活。」他的話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雖然是個別同學的想法,但學生們畢竟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直接的思考,這些問題能引導他們如何更實際地面對生活。
5、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強調寫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增強道德意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俗話說「作文先做人」,一個道德意識淡薄、認識水平低下的人,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內容豐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選擇作文題目時,我都是慎之又慎,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現實性較強的話題,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寫,讓作文不再成為學生的負累,又能在寫作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成長之路,感恩於一路上的收獲,感恩於一路上的關懷;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求學之路,有困惑有奮進,幾多淚水幾多歡笑,寫得真實感人。例如話題作文「比較」,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麼,比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6、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網路資源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深入,在教學中,他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優美的音樂欣賞陶冶了學生的個人氣質和修養。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更新靠的是真才實學,從而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網路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路群體的日益龐大,給學生的網路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路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學生網路道德素養的方法,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嶄新課題。可是我想網路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路結合起來,利用網路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於網路,通過網路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讓學生利用網路收集語文學習資料,通過網路發布學生的習作,都是合理利用網路資源讓學生認識網路的用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的方式。
7、指導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滲透美德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於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教育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二、樹立「大語文」觀,活化德育空間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學習機會。而德育的內容也十分寬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實踐中把德育落到實處。在本學期我班就開設了「小眼睛看大世界」的作文專欄。學生紛紛把自己看到的社會生活的用文字描繪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特別是今年的三八節我校搞了「我為媽媽洗洗腳」的活動。同學們都積極參與,投稿十分踴躍。「媽媽,摸著你粗糙的雙腳,我知道你的辛苦和勞累。這一次為你洗腳只是女兒最小的回報。」「媽媽,我愛你,今天我終於有了屬於我的表達方式——為你洗一次腳。」「看著媽媽布滿老繭的腳,我不禁有點難過。我想說媽媽您辛苦了,我會用我的努力換來你的笑容的。」一份份稿件都洋溢著對母親的愛.通過這樣的德育活動,體現德育教學中的知行統一的原則.這樣的德育比任何的說教都成功。
三、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我的具體做法是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生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在語言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學。科學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內容的特點,合乎教學及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正面引導,積極啟發,長期培養。合乎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就要因材施教,堅持「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所以,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方法,必須合乎這些科學性的規范。
第二、教授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教授性是指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要做到講事實、擺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規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曉善惡,懂得美醜。這就是「教」和「授」,沒有「教」和「授」,學生就無知,而無知就難於立德、立美。所以,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實踐,即行為習慣的養成。只知不行,只說不做,是談不上有道德的。對於少年兒童來說,思想品德要真正確立,必須有日常的行為鍛煉,通過實踐,把行為習慣化,從「他律」為主變為「自律」為主。所以,在學科教學中,不能因為是「教學」,就忽視思想品德實踐;同時又不能因為是「德育」,就不進行必要的教授,二者應相輔相成。
第三,集體性與個別性的統一。目前,我們的教學形式還是以班級教學為主。在課堂上教師面向集體,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和正確的集體輿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環境對他們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他們往往互相影響,甚至模仿。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於學生共同能夠接受的東西,要提出統一要求,統一規定,統一行動,使學生在良好的集體環境中受到應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視和偏廢個別性。個別性就是在學科教學中,針對個別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教育,有時是有針對性的提問和培養,有時是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只有堅持因材施教,顧及到個別性,才能堅持德育的集體性。

⑸ 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亮點>> 電子版圖書

建築與科學

⑹ 於永正《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於永正的《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他的語文教學最明顯的亮點 能夠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恰當得利用教材不斷外展 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給學生一個寬闊的自主學習和發揮的平台 ;其次 ,他把學生當做自己深入顯出,又把自己當做學生虛心與學生平和交流 ,使得學生與老師之間消除隔閡 ,拿學生當做朋友相處以沫 。最大的亮點是他能蹲下來看待學生 ,與學生成為知己 。

⑺ 如何打造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的亮點

打造低年級語文課堂的高效性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 同時也是每位教師一直以來都重視的問題.筆者就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 經過總結與思考, 提出以下幾點提高低年級語文課堂效率的建議.
1 督促學生做好功課預習,促進課堂的高效性
做好課前的預習是確保課堂高效性的基礎, 在預習的過程中, 學生對於舊的知識進行了鞏固,對新的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對於新課中不懂的或者有疑問的問題記下來, 這樣學生帶著疑問上課, 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預習有助於學生更快速的理解新課的內容.
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 在自製力方面不強, 這就需要教師在每學期之初的家長會上做好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與幫助,讓家長重視起孩子的預習, 幫助督促孩子進行預習.有了家長的幫助孩子自然就會學習的更快更有效率.
教師在給學生安排預習內容的過程中,要逐漸的增加內容, 玉虛要求也在逐漸的提高, 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低年級的預習主要應該包括讀課文、 畫出生字、 給課文分層然後逐步過渡到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書解決一些能夠靠自己解決的問題.
2 立足課堂教學, 實現課堂的高效性
2.1 重視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生成於預設狀態下, 關鍵在於教師的把握, 因此, 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課之前要事先對該課的主要內容進行熟悉, 深層次的挖掘內容的內在聯系.例如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 它們對於一些詞彙的意思有所了解, 但是對於一些不常用的需要考慮感情色彩及使用語境的詞彙,教師具需要在教學目標當中去體現, 在課堂上引導、 啟發學生去正確的使用這類詞語.例如巡邏和巡航之間的區別, 巡邏是指在陸地上,而巡航是指在海上或者空中, 教師點明關鍵之處, 學生就會明白它的使用范圍, 才不會出錯, 才能提高效率.

⑻ 怎樣讓閱讀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亮點

面對新課改,教師要認真領會精神,轉換角色,來適應新課程的教學需專要和學生求知屬的需要,要努力構建符合學生心理特徵和審美情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語文課堂成為新課標指導下的靈動課堂

閱讀全文

與尋找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讀書心得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