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培智學生的學習能力論文
正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接近1.5億個。很多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家長除了無法代替學習內外,幾乎包攬了一切原容本可以鍛煉孩子自理能力的事情。特別是對智力落後兒童,家長普遍存在補償心理,事事替孩子動手。近年來,一些高分低能的大學生,因不知道簡單的生活常識,做出讓人啼笑皆非的"傻事",而被當作新聞見諸報端。正常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尚且有待提高,如何培養、提高培智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一個重要課題。
『貳』 特殊教育論文怎樣培養培智兒童的生活技能
摘要:隨著優生優育觀念的普及以及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聾生不斷減少,但智力殘疾兒童數量呈上升趨勢。在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中,使智殘人生活有保障,發展有空間,奮斗有動力。全社會都應該關注他們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智殘兒童;培養;生存技能。
殘疾人的就業與生存問題,越來越引起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出台了一系列幫扶殘疾人的政策與措施,殘疾人就業比例逐年增加,但智力殘疾兒童的就業卻是不容樂觀。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
一、傳統觀念
在人們的意識里智殘兒童就是什麼都不會做的廢人。孩子除了上學一回家就被關在家裡,弄給他吃,侍候他穿。智殘孩子走向社會成為另類,人們用鄙夷的目光看,父母不願隨他外出,怕人瞧不起,丟人現眼。絕大部分家長都抱無希望放棄的思想態度,即使有精力也只會放在醫療上,而不會花精力去教育和培養。學校大部分無智殘職業教育課程,根本談不上技能培訓。老師缺乏職業意識,職業能力的培養。老師們認為,保證智殘兒童的安全,讓他們學會生活自理就已經不錯了。大家都認為對智障兒童進行職業教育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以致學生畢業後無崗位可適合,無法融入正常社會,常常由家裡養著。
二、學校方面
目前是每個縣區辦一所特教學校,招收聾啞與智障兒童,規模不算大,各校靠政府撥款維持正常運轉,沒有餘力增添職業技術教育必需的實驗實訓設備,職教資源匱乏。按照師生比例,每所學校僅只能配備語文、數學、廚師、值班人員等教育教學專任教師,對於外聘技術人員進行多個職業培訓卻無能為力。每個學校,每個班級學生的年齡跨度大,更為嚴重的是,因為生源問題各校管理各自為政,缺乏一個協調的機構,使得各校之間專業設置不合理甚至交叉重復,流於形勢,惡性競爭。
三、社會因素
智殘兒童對外就業最大困難就是對外聯絡環節。我國為提供扶持殘疾人就業的單位企業實行了許多優惠政策,並在稅收等方面有明確的優惠措施,但大部分企業和單位寧願捐款捐物獻愛心做慈善事業,卻不願接納落實殘疾人,特別是智障兒童。政府對扶弱助殘出台了優惠政策,但在具體操作方面並沒有提及。智障兒童在工作中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在關愛殘疾人的社會中,企業和企業領導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之上。企業及企業領導怕擔也擔不起這樣的輿論及經濟風險。
據統計中國有1300多萬殘障人士,其中有600多萬是正在接受教育的,有70%以上屬中、輕度智障。揚州、上海、杭州等幾座大城市均對智殘兒童中的中、輕度智障兒童進行過職業培訓,並且就業率達70%以上。實踐證明,智障兒童是可塑造的。經過培訓和學習同樣可以自食其力。成為現實社會中正常的勞動者。
(一)家庭重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作為殘疾孩子的親人應不離不棄,應充滿信心地接納殘疾孩子。家長不能鄙視、冷漠,對孩子的小小的進步應放大它,鼓勵他。作為家長應多帶孩子走出家門,走向社會,讓他們多與人接觸,多聽人交談,多觀察事物,使他們的耳、口、眼、鼻、手、腦都活躍起來,這樣可以使他們的大腦更興奮,四肢更協調。例如經常帶孩子逛超市,上游樂園玩耍等等,開闊視野,放鬆心情,開發智力。在家裡抓好每一次可訓練的機會,指導孩子的行為、習慣。例如:怎樣擺放碗筷,怎樣上廁所,認識家用電器,會稱呼親人。家長還應放下自卑的包袱,主動多與學校聯系,向老師說說孩子的特點與進步,了解在校的情況,學習康復訓練知識,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家長自己也應擺好心態,不能急於求成,不能有攀比心理,記錄下每一個活動,每一點進步,給孩子多鼓勵,多表揚,多支持,多幫助。
(二)學校培訓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頒布,在課程開發上明確了國家課程校本使用的校本的課程開發的原則,在課程導向方面強調了功能性和社會參與性。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是當代社會的突出特徵。關注智殘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讓殘疾學生盡快融入社會,既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旨和素質教能的要義,更是社會發展的應有品格。學校應改革語文、數學、體美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學校的實際,地區的特色和學生的狀況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設置體系和課程內容。課程的設置應以生活化、有意義為教學原則,從學生本體生活逐步延伸至家庭、學校、社區生活。課程設置時應根據智殘疾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多層次,小步子的循序漸進地進行,低年級階段應注重文化教育和生活自理課為主,強化康復訓練;中年級以文化教育為主,康復訓練課,勞動訓練課,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高年級以文化教育,增加勞動技術教育,掌握技能,為了使學生能穩定的工作,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良好的行為養成,職業素養應具備,所以學生進校門就要長期地對他們進行行為養成,勞動觀念,職業素養方面的強化訓練。
上海、揚州等城市成功的職業教育給了我們啟示,但我們不能一擁而止,鸚鵡學舌地照搬,而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置課程。其實有相當一部分特教學校設置在縣城,隨著建立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等一系列口號的提出,城市綠化,苗圃等不斷走進人們的生活,園藝可成為智殘學生就業的一個渠道,掌握澆灌、修剪、清掃等簡單的工序。縣級特教學校還有大部分學生來自廣闊的農村,智障學生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來自農村對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以及牲畜家禽的喂養方法有直觀印象。我們何不利用農村的豐富資源培養學生的治蟲、種菜、施肥、除草、餵食等簡單的種植技能,使他們成為新時期的合格農民。
學校應與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學校還應對家長進行教育孩子方面的培訓,職業訓練時與家長分工合作;學校還應利用教育部門、殘疾人聯合會,民政部門的合作,得到他們的扶持,並能利用社區自然支持,充分調動各種可能的人力資源。積極將學生引向校外,讓他們充分地接觸社會,與企業建立長期實習,見習制度,與有關學校開展互學交流,聯誼活動。將自強建業的殘疾模範請到學校,用典型事跡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學校應大力宣傳智殘學生。開展殘疾學生志願者活動,開展義工活動,為社區、街道義務清潔衛生,為敬老院的老人打掃衛生,理發,整理衣物,使智殘學生學會溝通,學會自理。
(三)社會接納
對智殘學生實施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智殘學生服務於社會,做自理、自立、真正的人。那麼他們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而是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中。如何真正地踏入社會僅靠學校與教師遠遠不夠的,必須有更多得人了解,關心,支持智殘學生。各極政府應整合資源,集中人力、物力、以市為單位集中辦好職業培訓基地。動員社會,使企業以招收智殘學生為榮,並用政策鼓勵企業大膽地招收智殘學生。向社會各界宣傳特校,讓社會真正理解職業教育,並在精神上、物質上給予支持並積極參與。殘疾人聯合會應與民政部門合作,在他們的下屬企業或相關企業中尋找適合智殘學生培訓的崗位和合適的工作舞台。大力辦好地區福利性企業。殘聯還應經常到特教學校。時時關注幫助解決教學中的困難。積極把企業與學校聯系起來,使企業和用人單位與學校建立長期的生產與輸送關系。各社區也應積極行動起來,與學校家長教育孩子,給智殘學生以廣闊的訓練空間,主動搭好學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