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新基礎教育教學方面

新基礎教育教學方面

發布時間:2020-12-28 06:41:17

1. 新基礎教育和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區別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抄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2. 如何把 「新基礎教育」 融進課堂

如何把 「新基礎教育」 融進課堂
新基礎教育的宗旨是「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新基礎教育有四個「還給」,其中之一是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和活力。」那麼,如何運用「新基礎教育」理念上好每一堂課呢?

一、定準目標,注重靈活變通。首先教師要備好課,帶著很強的「教案意識」走進課堂。教師要對自己本堂課的教學目標非常清晰,找准自己要「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即「教什麼」比「學什麼」更重要。其次考慮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如果老師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師生學習就會失去目標和方向感,學生一節課下來就會無所得或者所得甚少。

二、精講多練,注重實效。「新基礎教育」理念注重扎實、有效率、有價值的課堂,這就需要教師明白什麼情況下少講?什麼情況下多講?少講:學生本來就會的;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完全有能力獲取並掌握的;與本課學習目標無關的,或關系不大的。多講:學生感到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學生感興趣,又與本課學習目標緊密相關的;學生缺少解決學習問題和思考問題方法的等。

三、小組合作,注重生成。「新基礎教育」評課注重學生的精彩和生成,不注重老師的精彩,課堂觀察重在學生有什麼變化?什麼收獲?是否游離在課堂之外?因此「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課堂往往會呈現小組合作,重心下移的教學方式。但小組合作往往容易流於形式,這就需要教師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自由辯論和小組討論,使課堂教學保持有效的互動,既重「形」又重「神」,既重「外」又重「內」,既重「動口」又重「動手」,更重讓學生動「腦」、動「心」、動「情」。

新基礎教育要求盡量用原班級或實驗班上課,反對借班上課,反對「假課」,搞形式熱鬧的課堂,注重課堂中的動態生長,讓教育還原為本色教育,就是尊重、實踐教育規律。

3. 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1)教學模式、課程方案改革;(2)科目課程改革;(3)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4)教學管理體制(學分制)改革;(5)產學研合作。

4. 新基礎教育普查階段,教師怎樣扭轉自己的課堂

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而教育信息化對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對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都能起到顯而易見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應對自如、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來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的需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思考. 1.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意味著什麼?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徵是開放、共享、交互和協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學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跨越新的台階.當然,教育信息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等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已經形成.但它又是一種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和進步的沖擊,因為我們的學校教育已從中初步嘗到了甜頭.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時代,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沒有現代人必須具有的信息技術,難以立足於三尺講台,也談不上稱職,更會貽笑大方.因為在如今的社會里,人人已經置身於信息化所覆蓋的環境之中,從舉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沒有一些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恐怕會處處遭遇難堪.而校園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等,哪一處沒有信息化的痕跡?只不過程度有高有低而已.當然,我們的教師要完全適應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那麼,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該有怎樣的實際表現呢?首先,要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其次,要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熟練掌握相關的電腦知識和有關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學習必需的軟體,培養自己設計和製作課件的能力,做到能進行單機教學和網路教學. 2.教育信息化應該指向課程整合. 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師來說,課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如果他能很好地運用合適的教學軟體進行課程開發,對於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改革現有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也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課程整合就是將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應用到課程中,使課堂教學從傳統的教科書、講義、粉筆和黑板中解脫出來,對教師而言,則是走向現代教學的開端.但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也並非輕而易舉.教師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手段,還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本學科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教師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必然會碰到難以預料的問題和困難,這就要求教師注意積累,想方設法獲取各種有用的信息,如有目的地經常上網搜尋信息或閱讀有關紙質媒體、電視媒體、電子讀物,對信息源的了解越多越好,要能從一般人不易察覺之處發現那些隱含的信息,並不斷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另外,教師還要不斷提高對相關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夠創造性地策劃、處理和加工所獲得的信息,如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撰寫課件腳本,同時能從實際出發,考慮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體現嶄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要能經常根據獲取的教育教學的最新信息,組織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策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經常處於「否定之否定」的狀態,對於特別適合運用計算機等現代媒體輔助教學的課程內容,要及時納入到課件製作的范圍,並盡可能地製作成相關的課件用於教學,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 3.教育信息化最終要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培養. 注重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是教師面對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面向信息社會的人才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會中每一個人賴以生活、學習的基本能力,是進入信息社會的通行證,是實現國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和保證.教育信息化應將每一位學生的信息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在信息化社會里,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地選擇信息、利用信息,就會有被信息淹沒的危險.教師應注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和指點學生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並轉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路、書刊、電視等渠道來開展學習(包括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加快上述能力的培養. 在以知識的傳遞、知識的理解為中心的傳統接受式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與現代化社會的要求是有相當距離的.要扭轉這種局面,促使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並教會他們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知識,主動地去探求未知世界.

5. 為什麼說新教育觀念是新基礎教育之魂

任何教育行為都是不可能離開教育觀念的,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但它確實是實實在在地存在專著,並頑強地、無孔屬不入地滲透在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可以這樣說,真正判斷一個人或一所學校信奉、貫徹什麼樣的教育觀念,不能只是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同樣,教育觀念的真實力量也不會停留在宣言上,而是體現在實踐中。今天,我們要創建新型的、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首先要分析、反思現有實踐所體現的教育觀念,找出造成現有實踐弊端的思想根源,根據時代要求和教育發展的需要,根據教育認識的發展,形成新的教育觀,並以新的教育觀為指導,改造現有的教育實踐。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又是必須從現在就開始進行的迫切任務。沒有教育觀念的變化,再現代化的教育設施,再高學歷的教師隊伍,都不可能 創造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因此,新教育觀念是新基礎教育之魂。

6. 新基礎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是什麼

1、為所有人,為所有人。

朱永新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發展空間。我們應該關注學生和教師、校長、家長以及社會上所有人的發展。新教育實驗的目標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

2、是重視心理狀態,提倡成功經驗。

雖然有些人活著,但精神不好,活著總比死好,與死沒有區別。這與詩人贊可嘉的一首詩是一致的:「有些人活著,他死了。」盡管詩人有另一種含義,朱永新卻用它來說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視精神,就是要使人不斷地感到成功,從而不斷地相信自己,不斷地挑戰自己,從一個成功到另一個成功。

3、是強調個性發展和個性教育。

朱永新說,這些特點並不意味著完美,但這些特點是卓越的。去年,美國《時代》雜志評選出全球9個新興科技城市,蘇州是唯一入選的亞洲城市。

然而,蘇州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一座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完美城市。它有一個雙翼城市模式和2500多年的文化遺產。是外商投資的聚集地。學校也是如此。沒有自己的特點,就不能說是才華橫溢。

4、是讓師生以人類的高尚精神交談。

我們常說文化的發展是人類發展和延續的基礎。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和老師真正融入社會,真正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正義感,我們必須與人類的高尚精神進行對話。他認為閱讀中外經典是對話的最佳方式之一。

(6)新基礎教育教學方面擴展閱讀:

基礎教育面對挑戰:

1、基礎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應同時並重、有機結合。中國基礎教育普及的覆蓋面大,只有在普及的同時,注重教育質量的提高,努力做到「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用得上」,才能使教育真正在每一個學生的未來學習與生活中發揮作用。

特別是對於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不僅能夠影響學生個人、家庭、所在社區,還將對其後代,甚至未來一代人的素質產生深遠影響。

2、考慮到我國地域廣闊、地區之間社會經濟發展與需求不平衡而長期以來使用統編教材所日漸顯現的弊端,考慮到我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傳統教育做法已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考慮到課程結構與內容的改革直接關系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意義。

應該特別理視相關性、靈活性、創新能力培養、學會學習等原則在課程改革中的融合與體現。

3、從終身學習的角度審視我國基礎教育,探索如何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未來教育的「四個支柱」滲透到學生的培養中。

閱讀全文

與新基礎教育教學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